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展示了三个简单的魔术表演,并对其中的物理原理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揭示了看似“不科学”的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关键词:魔术;物理;平衡
魔术师用巧妙的手法将“科学”隐藏了起来,让我们看到的是“不科学”的现象。本文将介绍几个看似违背了物理学原理的魔术现象,揭示其中蕴含的深奥而有趣的物理学原理。
一、纸币平衡
如图1所示,魔术师向观众展示一张100元人民币,然后沿宽度方向将人民币对折两次。
图1 纸币对折示意图对折后用双手大拇指托住两端,纸币可以平衡在大拇指的两端。当魔术师将左手移开后,纸币仍然可以在右手拇指上稳定平衡,如图2所示。
图2 纸币平衡示意图 物理原理:纸币被双手支撑时,其所受外力平衡,力矩平衡。而当单手支撑时,只有右手拇指一个支点,纸币长端与短端所受重力对支点产生的力矩不再平衡。下一刻必然会出现绕支点的转动,无法在右手拇指上保持平衡。若想令其继续稳定在右手上,就必须在纸币短端施加一个力。如何做到?秘密在一枚硬币上。魔术师在对折纸币时,用很快的手法将一枚硬币藏入其中。为了隐藏硬币,一百元纸币必须对折两次,因此硬币的大小受到限制。一元硬币过大,只有五角和一角的硬币可以满足要求。
定量计算:百元纸币尺寸为:165mm×77mm×0.1mm,质量1.13g,质心在正中心,距离左端r1=8.25cm。五角硬币直径20mm,厚度1.67mm,质量约为3.8g,质心在正中心,距离左端r2=1.55cm。
如图3所示,利用物理学质心的计算公式,则两者放在一起共同的质心位置为:
xc=m1r1+m2r2m1+m2=1.13×8.25+3.8×15.51.13+3.8=13.8(cm)
由计算结果可知,魔术师手指的位置大约是离右侧2.7cm附近。但手指与纸币接触时不可能为一个点,
求解出的值仅为魔术师拿出一个瓶子(或者是杯子、光盘),用双手同时握住,然后缓缓张开双手。神奇的一幕出现了:瓶子依然稳定地待在原处凌空漂浮着,如图4所示。
图4 凌空漂浮示意图物理原理:众所周知,地球附近的物体会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如果一个物体悬浮在半空,必须克服重力的作用。魔术中经常使用磁力、风力、悬挂、支撑等方法来达到悬浮的效果。今天介绍的这个魔术有些特殊,它利用的是大气压强。这个魔术中用到的道具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样物品——吸盘。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图4中魔术师的手并不是完全与漂浮物脱离,而是有一根手指被物体遮挡。在这根手指上固定着一个吸盘,物体是被吸盘吸住的。吸盘是如何来承重呢?这和大气压有关。吸盘和物体之间并没有任何粘胶类物质,只是当吸盘紧紧贴在物体表面时,其和物体间的空气被完全挤压出来,吸盘外部的大气压就对吸盘产生较大的压力。
定量计算:吸盘的直径不用太大,2cm左右即可。大气压强约为101KPa,大气压对吸盘产生的压力为:
F=PS=101×103×π(1×10-2)2=31.73N
该吸盘与被悬浮物体之间的压力约为31.73N,利用吸盘与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即可实现悬浮魔术。
三、纸币上放硬币
这个魔术有点像智力测验——你能将一枚一元硬币放在一张竖直展开的100元纸币上吗?其实方法很简单: 先将纸币对折,形成一个“V”字形,再将硬币摆在“V”字形的角上。后将纸币慢慢拉直,直到完全展开,你会发现硬币一直稳定在纸上。(如图5所示)
图5 纸上竖硬币示意图物理原理:这个魔术主要利用的是重心原理。要揭示這个魔术的物理学原理,我们可以先研究下面这个实验:用两根手指托住一根细木棒的两端,之后两手指缓慢接近。你会发现,其中一根手指先相对木棒滑动,另一根手指相对木棒静止;滑动一段距离之后,最初运动的手指将会停止滑动,另一根手指与木棒开始相对运动;滑动一段距离之后再次交替。最终,两手指将会停在木棒的重心处。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相关,而最大静摩擦力则比滑动摩擦力略大一些。如图6所示,假定木棒的质量分布不均匀,O点为质心所在位置,两手指与质心的距离分别为x1和x2,在竖直方向给木棒向上所施加的支持力分别为f1和f2,根据平衡条件,可以得到:
图6 纸上竖硬币原理图从图6中可以看出:与质心距离较远的一端,所受到的正压力小;与质心距离较近的一端,所受到的正压力大。于是,正压力较小的一端(距离质心较远)将首先产生滑动,减小与质心的距离,变为距离质心较近的一端。于是,原本距离质心较近的一端,变为距离质心较远的一端。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直至两个手指相互接触,达到O点。纸币上放硬币的魔术同样如此,“V”的顶点和两边与硬币的接触面会出现正压力不相等的情况,交替与硬币之间产生相对滑动,并且慢慢接近硬币的质心,最终硬币会平稳的停留在纸币上。
通过学习物理学,研究各种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结合手法、光影等手段,可以开发更多的有价值的魔术,“骗”过观众的眼睛,产生似乎“不科学”的不可思议的魔术现象,为我们的生活添姿添彩。
参考文献:
[1]袁铃,尹钊.利用魔术创设物理教学情境[J].高师理科学刊,2010(5).
[2]王月,张国栋.巧用魔术进行物理情境的创设[J].物理教师,2007(28).
关键词:魔术;物理;平衡
魔术师用巧妙的手法将“科学”隐藏了起来,让我们看到的是“不科学”的现象。本文将介绍几个看似违背了物理学原理的魔术现象,揭示其中蕴含的深奥而有趣的物理学原理。
一、纸币平衡
如图1所示,魔术师向观众展示一张100元人民币,然后沿宽度方向将人民币对折两次。
图1 纸币对折示意图对折后用双手大拇指托住两端,纸币可以平衡在大拇指的两端。当魔术师将左手移开后,纸币仍然可以在右手拇指上稳定平衡,如图2所示。
图2 纸币平衡示意图 物理原理:纸币被双手支撑时,其所受外力平衡,力矩平衡。而当单手支撑时,只有右手拇指一个支点,纸币长端与短端所受重力对支点产生的力矩不再平衡。下一刻必然会出现绕支点的转动,无法在右手拇指上保持平衡。若想令其继续稳定在右手上,就必须在纸币短端施加一个力。如何做到?秘密在一枚硬币上。魔术师在对折纸币时,用很快的手法将一枚硬币藏入其中。为了隐藏硬币,一百元纸币必须对折两次,因此硬币的大小受到限制。一元硬币过大,只有五角和一角的硬币可以满足要求。
定量计算:百元纸币尺寸为:165mm×77mm×0.1mm,质量1.13g,质心在正中心,距离左端r1=8.25cm。五角硬币直径20mm,厚度1.67mm,质量约为3.8g,质心在正中心,距离左端r2=1.55cm。
如图3所示,利用物理学质心的计算公式,则两者放在一起共同的质心位置为:
xc=m1r1+m2r2m1+m2=1.13×8.25+3.8×15.51.13+3.8=13.8(cm)
由计算结果可知,魔术师手指的位置大约是离右侧2.7cm附近。但手指与纸币接触时不可能为一个点,
求解出的值仅为魔术师拿出一个瓶子(或者是杯子、光盘),用双手同时握住,然后缓缓张开双手。神奇的一幕出现了:瓶子依然稳定地待在原处凌空漂浮着,如图4所示。
图4 凌空漂浮示意图物理原理:众所周知,地球附近的物体会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如果一个物体悬浮在半空,必须克服重力的作用。魔术中经常使用磁力、风力、悬挂、支撑等方法来达到悬浮的效果。今天介绍的这个魔术有些特殊,它利用的是大气压强。这个魔术中用到的道具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样物品——吸盘。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图4中魔术师的手并不是完全与漂浮物脱离,而是有一根手指被物体遮挡。在这根手指上固定着一个吸盘,物体是被吸盘吸住的。吸盘是如何来承重呢?这和大气压有关。吸盘和物体之间并没有任何粘胶类物质,只是当吸盘紧紧贴在物体表面时,其和物体间的空气被完全挤压出来,吸盘外部的大气压就对吸盘产生较大的压力。
定量计算:吸盘的直径不用太大,2cm左右即可。大气压强约为101KPa,大气压对吸盘产生的压力为:
F=PS=101×103×π(1×10-2)2=31.73N
该吸盘与被悬浮物体之间的压力约为31.73N,利用吸盘与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即可实现悬浮魔术。
三、纸币上放硬币
这个魔术有点像智力测验——你能将一枚一元硬币放在一张竖直展开的100元纸币上吗?其实方法很简单: 先将纸币对折,形成一个“V”字形,再将硬币摆在“V”字形的角上。后将纸币慢慢拉直,直到完全展开,你会发现硬币一直稳定在纸上。(如图5所示)
图5 纸上竖硬币示意图物理原理:这个魔术主要利用的是重心原理。要揭示這个魔术的物理学原理,我们可以先研究下面这个实验:用两根手指托住一根细木棒的两端,之后两手指缓慢接近。你会发现,其中一根手指先相对木棒滑动,另一根手指相对木棒静止;滑动一段距离之后,最初运动的手指将会停止滑动,另一根手指与木棒开始相对运动;滑动一段距离之后再次交替。最终,两手指将会停在木棒的重心处。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相关,而最大静摩擦力则比滑动摩擦力略大一些。如图6所示,假定木棒的质量分布不均匀,O点为质心所在位置,两手指与质心的距离分别为x1和x2,在竖直方向给木棒向上所施加的支持力分别为f1和f2,根据平衡条件,可以得到:
图6 纸上竖硬币原理图从图6中可以看出:与质心距离较远的一端,所受到的正压力小;与质心距离较近的一端,所受到的正压力大。于是,正压力较小的一端(距离质心较远)将首先产生滑动,减小与质心的距离,变为距离质心较近的一端。于是,原本距离质心较近的一端,变为距离质心较远的一端。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直至两个手指相互接触,达到O点。纸币上放硬币的魔术同样如此,“V”的顶点和两边与硬币的接触面会出现正压力不相等的情况,交替与硬币之间产生相对滑动,并且慢慢接近硬币的质心,最终硬币会平稳的停留在纸币上。
通过学习物理学,研究各种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结合手法、光影等手段,可以开发更多的有价值的魔术,“骗”过观众的眼睛,产生似乎“不科学”的不可思议的魔术现象,为我们的生活添姿添彩。
参考文献:
[1]袁铃,尹钊.利用魔术创设物理教学情境[J].高师理科学刊,2010(5).
[2]王月,张国栋.巧用魔术进行物理情境的创设[J].物理教师,20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