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大学生就业工资水平持续走低,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容小视,它对个人、对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大学生自身端正就业观,提高工作能力,学校要进行专业设置调整和改革,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及时进行市场调控,解决大学生就业薪酬过低的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 低薪就业 策略
自我国政府由1999年做出了高校扩招的战略决策后,国内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剧增,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遇到了空前的压力。大学生在家庭与社会舆论的双重压力下选择妥协,开始了低薪的初次就业道路。
一、大学生低薪就业的成因
关于低薪就业有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的起薪逐年相对走低,有的甚至只有一两千元,更有甚者,有的用人单位给试用期的大学生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面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面对正在扩招的各大高校,大学生就业薪资持续走低的原因并不仅仅是供给大于需求的问题,其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工作经验不足
许多大学生表示自己的很多专业知识都是在参加工作以后在工作中学到的,在校期间实质上并没有学到太多的东西,个人能力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导致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工资进行压缩,有不少企业在对职员的培训期间是没有任何薪资的。
2、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过多注重对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而忽略了对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造成很多大学生的专业无用武之地。许多高校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有效预期,并有急功近利的政策导向,造成很多热门专业迅速趋冷的现象,因而大学毕业生的薪资水平自然会下降。
3、劳动力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大量海外留学生的归国热潮使得社会竞争更加激烈。用人单位无形中也都提高了用人标准,国内大学生的身价也在无形中降低。在市场需求不能满足庞大的就业大军就业的情况下,大学生争相把身价降低,以期望用人单位能够垂青。
4、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监管未能得到完善
大学生低薪就业的问题存在已久,近些年来日益加剧,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工资标准。对于大学毕业生这一刚入社会的弱势群体来说法律是最有力的自我保护的武器,但是不完善的法律法规使得大学生无处诉苦。正是由于法律的漏洞,相关部门的监察不到位,一些企业才有机会提出不平等的劳务条件,使得大学毕业生受到不平等的工资待遇。
三、解决大学生低薪就业的对策
大学生初次就业薪资水平低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由它而引发的社会矛盾也日渐凸显起来,低薪给大学生自身以及家庭和学校乃至社会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过低的薪酬让大学生不自信,进而否定自身价值。对前途感到渺茫、困惑,甚至对社会产生愤怒、仇视的情绪,造成危害。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宝贵的财富,解决好大学生合理工资,去除歧视的问题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大学生要端正就业态度,提升自身能力
大学生要认识自我,为自己正确定位。大学生应当了解自己的喜好、性格、能力等,知道知己适合做什么,喜欢做什么,找到自己的特长优势,为自己的职业定位。要正视社会中的不公正不平等现象,保持良好心态,增强自信心和社会经验,使自己有足够的资本与底气与用人单位谈薪资待遇,而对于未来的工资水平才能够有更大的前景。
2、高校要改革专业结构设置,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改革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学校的当务之急。在高校录取中应采取宽进严出而非严进宽出的政策,为国家培养出有质量的人才。在高校的学习不应只是在课堂上学习,也应当注重社会实践,将社会实践也归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这样更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的积累。
3、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给予公平规范的薪资标准
对于企业而言,一味的压低大学生的薪资水平会形成严重的价格扭曲。大学毕业生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不是一般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个群体的技能较为平衡,接受的教育,社会背景,学识技能都在普通劳动者之上,企业应当认清大学生不是廉价劳动力,而是集知识、才能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引导企业给予毕业生公平规范的薪资标准,增强对大学生的亲和力。
4、政府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
对于企业对大学生低薪就业甚至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现象针对性出台相关的政策规定,制定相关的惩罚措施,加强不合法行为的监管。大学生在受到不公正待遇后可以有相应的法律救助,保障其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招聘本科生每月600元,大学生就业遭遇薪酬困境
[EB/OL].http://www.xinhuannet.com.2005-04-28.
[2]李娟娟.本科生月薪开价600应制定大学生最低工资标准[N].东方今报,2005-03-28.
[3]林敏铭.大学生起薪工资走低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6-02.
[4]阮立华.试论高校扩招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缓解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09:140-143.
[5]王保义.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对策的深层次分析[J].黑龙江高校研究,2007-12.
(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大学生 低薪就业 策略
自我国政府由1999年做出了高校扩招的战略决策后,国内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剧增,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遇到了空前的压力。大学生在家庭与社会舆论的双重压力下选择妥协,开始了低薪的初次就业道路。
一、大学生低薪就业的成因
关于低薪就业有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的起薪逐年相对走低,有的甚至只有一两千元,更有甚者,有的用人单位给试用期的大学生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面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面对正在扩招的各大高校,大学生就业薪资持续走低的原因并不仅仅是供给大于需求的问题,其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工作经验不足
许多大学生表示自己的很多专业知识都是在参加工作以后在工作中学到的,在校期间实质上并没有学到太多的东西,个人能力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导致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工资进行压缩,有不少企业在对职员的培训期间是没有任何薪资的。
2、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过多注重对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而忽略了对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造成很多大学生的专业无用武之地。许多高校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有效预期,并有急功近利的政策导向,造成很多热门专业迅速趋冷的现象,因而大学毕业生的薪资水平自然会下降。
3、劳动力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大量海外留学生的归国热潮使得社会竞争更加激烈。用人单位无形中也都提高了用人标准,国内大学生的身价也在无形中降低。在市场需求不能满足庞大的就业大军就业的情况下,大学生争相把身价降低,以期望用人单位能够垂青。
4、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监管未能得到完善
大学生低薪就业的问题存在已久,近些年来日益加剧,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工资标准。对于大学毕业生这一刚入社会的弱势群体来说法律是最有力的自我保护的武器,但是不完善的法律法规使得大学生无处诉苦。正是由于法律的漏洞,相关部门的监察不到位,一些企业才有机会提出不平等的劳务条件,使得大学毕业生受到不平等的工资待遇。
三、解决大学生低薪就业的对策
大学生初次就业薪资水平低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由它而引发的社会矛盾也日渐凸显起来,低薪给大学生自身以及家庭和学校乃至社会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过低的薪酬让大学生不自信,进而否定自身价值。对前途感到渺茫、困惑,甚至对社会产生愤怒、仇视的情绪,造成危害。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宝贵的财富,解决好大学生合理工资,去除歧视的问题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大学生要端正就业态度,提升自身能力
大学生要认识自我,为自己正确定位。大学生应当了解自己的喜好、性格、能力等,知道知己适合做什么,喜欢做什么,找到自己的特长优势,为自己的职业定位。要正视社会中的不公正不平等现象,保持良好心态,增强自信心和社会经验,使自己有足够的资本与底气与用人单位谈薪资待遇,而对于未来的工资水平才能够有更大的前景。
2、高校要改革专业结构设置,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改革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学校的当务之急。在高校录取中应采取宽进严出而非严进宽出的政策,为国家培养出有质量的人才。在高校的学习不应只是在课堂上学习,也应当注重社会实践,将社会实践也归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这样更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的积累。
3、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给予公平规范的薪资标准
对于企业而言,一味的压低大学生的薪资水平会形成严重的价格扭曲。大学毕业生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不是一般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个群体的技能较为平衡,接受的教育,社会背景,学识技能都在普通劳动者之上,企业应当认清大学生不是廉价劳动力,而是集知识、才能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引导企业给予毕业生公平规范的薪资标准,增强对大学生的亲和力。
4、政府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
对于企业对大学生低薪就业甚至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现象针对性出台相关的政策规定,制定相关的惩罚措施,加强不合法行为的监管。大学生在受到不公正待遇后可以有相应的法律救助,保障其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招聘本科生每月600元,大学生就业遭遇薪酬困境
[EB/OL].http://www.xinhuannet.com.2005-04-28.
[2]李娟娟.本科生月薪开价600应制定大学生最低工资标准[N].东方今报,2005-03-28.
[3]林敏铭.大学生起薪工资走低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6-02.
[4]阮立华.试论高校扩招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缓解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09:140-143.
[5]王保义.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对策的深层次分析[J].黑龙江高校研究,2007-12.
(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