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打工潮的兴起,使得农村大量的留守儿童出现。农村留守儿童以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之一。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德育问题成了我门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德育
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是学习比较差,思想品德比较差,经常性的逃课旷课、集体意识和纪律意识淡薄。留守儿童的未来不仅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而且将会影响到农村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他们在德育方面的偏差,将会是对自己,对社会的一个严峻考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问题,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在此,我就自己在工作中所了解的留守儿童的问题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1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现状
1.1 亲情的缺失
留守儿童一般对他们的父母很冷淡,很少和别人谈及自己的父母。学校开设了多部亲情电话,却很少有留守儿童主动给远方的亲人打电话。有很多留守儿童的家长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到外地打工,一年甚至很长时间难得见上一面,亲子之间无话可说,感觉很陌生,亲情已流失。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如果在外分居或离婚,这对他们的心灵更是一种伤害,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冷酷和仇视心理,影响健康的人格形成。
1.2 思想品德水平不高
很多农村的留守儿童没有人生目标,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爱心,个人主义严重,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甚至与父母的关系,缺乏最基本的责任感,对道德、纪律和集体主义认识不够等。
1.3 心理不健康
如情感不稳定,变化多端,叛逆思想严重,性格孤僻自卑,攀比心理强,个性心理强。
1.4 行为习惯不良
在校内,上进心不强,迟到、早退、旷课等;校园外,自由散漫,自控力弱,抽烟、酗酒、打架闹事、上网玩游戏,甚至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
1.5 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
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等因与父母缺乏交流发生不良变化,造成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偏差。但是,另一方面这能锻炼留守儿童的自立自强能力,我们应做好引导工作。
2 有效策略和措施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教育人该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德育教育,就笔者个人的教育经历和体会而言,大概的方法和途径有以下几种:
2.1 重视家庭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明确自己监护的义务和责任,千方百计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应当从一下三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教育。
2.1.1 要加强对子女德育的重视,鼓励留守儿童提升独立自主意识
明确学习的目的,树立正确的理想。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出务工前应该有鼓励孩子多锻炼和实践。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增强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使留守儿童获得“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独立生活”及“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原因导致的自卑心理。要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勇于面对和克服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1.2 重视与子女的沟通
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交流,尽可能做到多关心鼓励孩子,而不仅仅是以金钱弥补。很多孩子家里没有通讯设备的,学校可以为孩子和家长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比如可以利用计算机室在课余时间让孩子和家长在网络上进行交流。
2.1.3 家长应当重视与学校的联系
不论是孩子的父母,还是代理监护人,都应当与学校保持联系,时刻掌握孩子的学习,心理状况。以便及早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
2 学校教育的重点
2.1 在学生间建立留守学生信息反馈机制
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就必须了解他们的心理。而留守儿童大都自尊心强、内心封闭、情感压抑,不愿意和与自己有一定年龄和思想隔阂的老师和临时监护人倾心交流。但很有可能向自己的同龄人诉说。在班级中,班级干部,共青团员的思想相对比较稳定、健康而且他们和留守学生接触的时间比较长,关系相对比较密切,很多时候能无拘无束地交流。他们应该能直接或间接的获得一些关于留守学生心理、思想和道德状况。如果充分发挥班级干部和学生之间的纽带作用,在他们和老师之间建立规范的信息反馈机制,构筑起留守儿童和老师之间的桥梁,这样老师就能有准备的、有针对性地和留守儿童交流和沟通,及时解决留守儿童内在的心理和思想问题,避免这些问题的淤积,阻碍留守儿童的身心正常发展。
2.2 培养心理咨询教师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問题的解决需要心理教师。但时下,心理咨询是热而又奇缺的职业,就农村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根本无力也无法请到心理咨询教师,只能就地取才。农村教师大多来自农村,对农村生活有深切的体会,而且又有教育管理经验,对留守儿童包括其他儿童的心理思想状况相当了解。如果能在现有农村教师中选拔年轻有为而又对心理学研究感兴趣的教师,让他们去进修或委托相关单位进行培养,让他们掌握系统和专业的心理咨询技能、技巧和方法,回学校建立心育室,心理教师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3 小结
留守儿童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而且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长期存在并不断壮大。作为一线教师,让我们伸出双手,帮助留守儿童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使留守儿童成为学生学习队伍中的榜样,尤其是德育水平的提高,更应成为学生德育学习活动的排头兵。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对保证人才的培养起着主导作用,留守儿童是学生群体的重要的一员。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学生一样起去享受成长的快乐和阳光。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03):37-49.
[2]赵景欣,刘霞,张文新.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3(07):797-8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打工潮的兴起,使得农村大量的留守儿童出现。农村留守儿童以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之一。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德育问题成了我门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德育
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是学习比较差,思想品德比较差,经常性的逃课旷课、集体意识和纪律意识淡薄。留守儿童的未来不仅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而且将会影响到农村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他们在德育方面的偏差,将会是对自己,对社会的一个严峻考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问题,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在此,我就自己在工作中所了解的留守儿童的问题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1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现状
1.1 亲情的缺失
留守儿童一般对他们的父母很冷淡,很少和别人谈及自己的父母。学校开设了多部亲情电话,却很少有留守儿童主动给远方的亲人打电话。有很多留守儿童的家长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到外地打工,一年甚至很长时间难得见上一面,亲子之间无话可说,感觉很陌生,亲情已流失。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如果在外分居或离婚,这对他们的心灵更是一种伤害,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冷酷和仇视心理,影响健康的人格形成。
1.2 思想品德水平不高
很多农村的留守儿童没有人生目标,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爱心,个人主义严重,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甚至与父母的关系,缺乏最基本的责任感,对道德、纪律和集体主义认识不够等。
1.3 心理不健康
如情感不稳定,变化多端,叛逆思想严重,性格孤僻自卑,攀比心理强,个性心理强。
1.4 行为习惯不良
在校内,上进心不强,迟到、早退、旷课等;校园外,自由散漫,自控力弱,抽烟、酗酒、打架闹事、上网玩游戏,甚至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
1.5 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
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等因与父母缺乏交流发生不良变化,造成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偏差。但是,另一方面这能锻炼留守儿童的自立自强能力,我们应做好引导工作。
2 有效策略和措施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教育人该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德育教育,就笔者个人的教育经历和体会而言,大概的方法和途径有以下几种:
2.1 重视家庭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明确自己监护的义务和责任,千方百计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应当从一下三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教育。
2.1.1 要加强对子女德育的重视,鼓励留守儿童提升独立自主意识
明确学习的目的,树立正确的理想。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出务工前应该有鼓励孩子多锻炼和实践。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增强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使留守儿童获得“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独立生活”及“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原因导致的自卑心理。要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勇于面对和克服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1.2 重视与子女的沟通
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交流,尽可能做到多关心鼓励孩子,而不仅仅是以金钱弥补。很多孩子家里没有通讯设备的,学校可以为孩子和家长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比如可以利用计算机室在课余时间让孩子和家长在网络上进行交流。
2.1.3 家长应当重视与学校的联系
不论是孩子的父母,还是代理监护人,都应当与学校保持联系,时刻掌握孩子的学习,心理状况。以便及早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
2 学校教育的重点
2.1 在学生间建立留守学生信息反馈机制
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就必须了解他们的心理。而留守儿童大都自尊心强、内心封闭、情感压抑,不愿意和与自己有一定年龄和思想隔阂的老师和临时监护人倾心交流。但很有可能向自己的同龄人诉说。在班级中,班级干部,共青团员的思想相对比较稳定、健康而且他们和留守学生接触的时间比较长,关系相对比较密切,很多时候能无拘无束地交流。他们应该能直接或间接的获得一些关于留守学生心理、思想和道德状况。如果充分发挥班级干部和学生之间的纽带作用,在他们和老师之间建立规范的信息反馈机制,构筑起留守儿童和老师之间的桥梁,这样老师就能有准备的、有针对性地和留守儿童交流和沟通,及时解决留守儿童内在的心理和思想问题,避免这些问题的淤积,阻碍留守儿童的身心正常发展。
2.2 培养心理咨询教师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問题的解决需要心理教师。但时下,心理咨询是热而又奇缺的职业,就农村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根本无力也无法请到心理咨询教师,只能就地取才。农村教师大多来自农村,对农村生活有深切的体会,而且又有教育管理经验,对留守儿童包括其他儿童的心理思想状况相当了解。如果能在现有农村教师中选拔年轻有为而又对心理学研究感兴趣的教师,让他们去进修或委托相关单位进行培养,让他们掌握系统和专业的心理咨询技能、技巧和方法,回学校建立心育室,心理教师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3 小结
留守儿童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而且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长期存在并不断壮大。作为一线教师,让我们伸出双手,帮助留守儿童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使留守儿童成为学生学习队伍中的榜样,尤其是德育水平的提高,更应成为学生德育学习活动的排头兵。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对保证人才的培养起着主导作用,留守儿童是学生群体的重要的一员。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学生一样起去享受成长的快乐和阳光。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03):37-49.
[2]赵景欣,刘霞,张文新.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3(07):79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