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莱尔死亡意识的成因以及他笔下死亡的艺术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mo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波德莱尔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也是象征派诗歌的先驱。与传统的诗人相比,波德莱尔更加大胆与创新,他敢于摒弃传统,另辟蹊径。他以丑为美,化丑为美,善于选取城市的丑恶以及人性的阴暗面来唤起人们的深思,这种深思是无穷无尽的。
  他的代表作《恶之花》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开创了法国诗歌的新领域,在诗集中,可听、可见、可嗅以及可触摸的一切都融为一体,酣畅淋漓。让读者在饱读忧郁的同时又不禁陷入无止境的沉思。波德莱尔的诗歌中所体现的忧郁、烦恼、痛苦是由沉痛的现实而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精神上的压抑与惶惑不安,生活上的焦虑孤独空虚与无聊,肉体上的欲望沉沦,成为西方世界的普遍精神状態。波德莱尔亦是如此,残酷的现实让他透不过气来,忧郁和理想是永恒的冲突。在《恶之花》中,有六首是关于死亡的诗歌,比如《恋人之死》,《艺术家之死》,《穷人之死》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关于死亡的研究,就像忧郁一样,在波德莱尔思想中占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什么会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波德莱尔的死亡意识是怎样形成的?关于波德莱尔死亡的艺术也是值得人们研究,本文将着重分析波德莱尔死亡意识的成因,并通过一首诗歌简单分析一下他笔下死亡的艺术
  关键词:忧郁;理想;死亡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2
  一、基督教徒对待死亡的态度
  在基督教徒看来,我们所认为的死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而是沉睡,最终他们会重新醒来去遇见自己所爱的人们,最终上帝会带领他们走向另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死亡对于基督教徒来说并不意味着恐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死亡并不是永恒的分离,而是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迎接更美妙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徒们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死亡。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甚至对死亡有一种渴望。
  二、基督教对待死亡的态度对波德莱尔的影响
  首先,受到父亲的影响,波德莱尔从小就接受基督教思想的熏陶;其次,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他也接受了基督教思想的教育,并且深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因此,基督教徒对待死亡的态度深深地影响着他。从不逃避死亡,在他看来,死亡意味着美好而非恐怖。他渴望被救赎,渴望挣脱苦难,最终进入一个没有分离,没有绝望,只有永恒的快乐的世界。所以,在波德莱尔笔下,死亡的意义得到了一种升华!
  三、波德莱尔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诗人所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法兰西共和国动荡之年,1847年的经济危机让许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848年的二月革命,虽然波德莱尔参加了这一场革命,但是由于没有真正理解这次革命的目的,他仅仅只表现出对资产阶级的愤怒。经济危机与二月革命让民众人心惶惶,忧郁与痛苦随之缓缓袭来。最终,在1851年路易波拿巴政变之后,波德莱尔选择远离政治。但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巴黎人,波德莱尔对巴黎这座城市有着特殊而复杂的情感,对于他来说,巴黎就像一个伟大的母亲,他爱巴黎就像孩子爱自己的母亲一般。但是当时的巴黎,已经沦为一座病态的城市,在这样一座糟糕的城市里,诗人再也找寻不到自我的价值,他想实现自我,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也想拯救自己的故土,但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爱着,但也恨着这座孤城!对于巴黎的感情,是悲伤,是忧郁还是失望?是爱还是恨?大概都有吧!对于这座城市,诗人的情感也在不断升华:动荡的社会让他憎恨资产阶级,由憎恨到消沉,再到压抑,接着,绝望与痛苦萦绕着他,久久不能散去,最终让他感觉到理想与现实相距那么遥远,诗人也患上了人们所说的世纪病。正如刘波教授所说:这是一个感性和理性分离的时代,这也是一个理想与现实分离的时代。因此,对于诗人波德莱尔来说,死亡是一个出口!
  四、家庭生活对波德莱尔的影响
  当诗人还只有六岁时,他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就此他也失去了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理解他的男人。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失去父亲的确是个沉痛的打击。父亲过世后,起初波德莱尔与母亲相依为命,从那时起,母亲就成为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人。母亲给予他父爱与母爱,但是,后来随着母亲的改嫁,一切都变了,他那作为外交界一员的继父非常专制,不理解他的情感,不尊重他的选择,反之想要强迫他进入外交界,为了不听从继父的安排,波德莱尔选择离开家并从此开始了颓废的生活。对于他来说,母亲的改嫁和继父的权威意味着永恒的分离,意味着悲伤与孤独。此外,他认为是继父从他身边抢走了母亲,夺走了他原本拥有的母爱,因此,继父也成为他此生最痛恨的人。这样一种非正常的家庭关系一点点恶化,消极的情绪不断堆积,似乎预示着一种悲伤情感的累积,久而久之,以致于诗人渐渐失去了生存的理由,相反,他开始去追逐死亡,对于他来说,死亡暗含着自由并成为他的目标。
  五、《恋人之死》中关于死亡的艺术
  《恋人之死》是诗人关于死亡的诗歌中的一首,描写的是一段经历了开始、发展而最终结束的爱情。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在诗句 ? pleins d’odeurs légères, étranges fleurs, éclose et des cieux plus beaux ? 中像我们展示了一种如此理想的并且感情饱满的状态,这就是爱情刚刚开始的时候,香气宜人,鲜花盛开,如此美妙如此欢乐。又如? nos deux coeurs seront deux vastes flambeaux, leurs doubles lumières ?告诉我们爱情之火熊熊燃烧,接下来的? dans nos deux esprits, ces miroirs jumeaux ? 像我们暗示了情侣之间相处十分融洽,似乎是双胞胎一般,这正是爱情的发展,爱情达到最高境界,最终? nous échangerons un éclair unique ?则暗含着黑夜的来临爱情之火的熄灭,美好的感情终究还是破灭,正如美好的理想一样,逃脱不了破灭的命运。在诗的最后,天使的来临重新点燃爱情之火焰,以此来安慰了诗人的灵魂,并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内心是渴望爱情的到来的。爱情是美好的,但却是转瞬即逝的,只有忧郁长相伴!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波德莱尔认为美好的时光稍纵即逝,幸福犹如昙花一现,身处在一座自己最爱的却又是病态的城市,他觉着自己是如此渺小,现实和理想的距离令他沮丧令他压抑,他想到了逃离,因此他想到了死亡,因为死亡就意味着永恒。然而,在波德莱尔笔下,死亡并不是一切的终止,所有的一切都重复着,快乐与悲伤,幸福与痛苦,生与死。
  深受基督教观念的影响,波德莱尔从未畏惧死亡;身处一个不幸福也不完整的家庭,诗人的内心是孤独与失望的;身处一个动荡的社会,诗人的内心是复杂而矛盾的,他想拯救他的家乡,但一切都是徒劳,他也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死亡这个词对于他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诠释了死亡,他向我们表达了他对死亡的渴望,这种渴望是为了远离痛苦。而他的死亡的艺术,并不是要将我们带入一个新颖的世界,而是一种循环,一种轮回,一种面对忧郁,面对悲伤与面对绝望的勇气。出生与死亡,快乐与悲伤,幸福与痛苦,都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没有人能够逃离,只能陷入永恒的忧郁中。
  综上所述,波德莱尔的死亡意识的成因是复杂而多样的,是一个时代,一个家庭,一个宗教的产物。原因可以归纳为,首先,受到基督教对待死亡的态度的影响;其次,受到他所生活的时代以及社会的影响;再次,受到他既爱又恨的家乡的影响;最后受到他那不幸而分裂的家庭的影响。他的死亡意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一个艰难的时代,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在那样一个时代里,道德上的焦虑以及灵魂的孤寂吞噬着人心,诗人波德莱尔渴望将自己的思想放进诗歌中去,从而去逃离苦难与悲痛,他把自己的理想融入诗歌中,也让人们陷入了永恒的探索与沉思。波德莱尔关于死亡的艺术不同之处就在于,死亡,在他看来,并非是人们通常认为的一切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循环的开始,一切都是周而复始,重复着快乐,悲伤与痛苦。
其他文献
摘 要:《恋爱中的女人》是D.H.劳伦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讲述了两姐妹对于爱情以及男性和婚姻的态度,这部作品引起了大量女性主义评论家的关注。通过这篇小说劳伦斯尝试探索一种新的方式来阐述对传统社会与两性道德的拷问。这篇文章将通过文中的女性角色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女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社会价值及对婚姻的追求,以此让读者对这部作品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D.H.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女性主义
摘 要: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英国诗歌的历史远在《荷马史诗》出现之前就有雏形。诗歌的价值不亚于小说或者戏剧。它简短的几行同样能折射出大时代背景下诗人的内心活动,能折射出不同人生阶段中诗人的情感变化。菲利普拉金的诗歌里布满了其不健全人格的影子。这种战争背景下因恐惧心理而生的诗歌也颇具研究价值。  关键词:诗歌;菲利普拉金;恐惧型人格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
摘 要:事件、人物、社会背景是文学创作最重要的三个要素,在文化作品中主要是以社会背景为主框架,事件是文学创作的明线,而故事人物在故事情节的推动的引导者,并且作者很多思想感情大多会通过事件的人物的角度表达出来。创作背景是建立在事件、人物、社会背景基础上的,创作背景赋予了文学创作的深度与内涵。因此,如果真正的像了解文学作品,必须从它的创作背景入手。本文从文学创作背景的角度来来论述其对当今阅读者的影响。
近几年,随着大学的扩招,高校图书馆的建设面积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繁荣景象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环境和文化风险,新的形势下,图书馆这个有机体能否继续生长,不取决于我们的愿望,如何对
摘 要:西奥多·德莱赛是美国自然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于1990年发表的作品《嘉莉妹妹》是自然主义的代表作。作者在文中进行了大量的环境描写,并强调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巨大影响。本文将从多个角度简要分析《嘉莉妹妹》中体现的自然主义写作手法。  关键词:嘉莉妹妹;自然主义  作者简介:季雪,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摘 要:《花园茶会》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经典代表作,集中展现了她作为现代派开拓者的各种写作技巧。本文将拟从淡化故事情节、限制叙述者的视点、象征手法的运用等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为读者展现该文本是如何体现现代性的。  关键词:现代;情节;叙述视点;象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2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
摘 要:海明威的代表作品《老人与海》是一篇妇孺皆知孩的优秀小说,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之所以说它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主要是这篇小说语言使用独特,简练却不乏寓意深刻,真实又不失语言特性,给读者带来阅读和思考的震撼的同时,又能启发人生哲理,《老人与海》的写作风格给后世的文学作品写作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就《老人与海》一文中的语言特点展开讨论,旨在为读者分析小说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提供参考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