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探索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huoshan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教学中常见的一种形式,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本人结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经历和体会,从课堂提问的作用、误区、原则、方法等四个方面就提高课堂提问效果,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一堂成功的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的精心组织、学生的课后复习巩固等环节。在实际教学中,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要优化课堂提问。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反馈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增强师生情感的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对比、综合、概括、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提问具有组织课堂教学的作用。一堂新课的引入,开门见山式固然直接高效,但有时显得过于呆板。如果采用设疑式来引入新课,可以让学生对新的知识充满好奇,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长时间的高压、单调、紧张的状态会使学生感到身心疲惫,此时教师若能把知识点分解成生动有趣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发挥他们的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可以让课堂再次活跃起来。另外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由学生来分析问题,回答问题。学生的回答可能比教师的答案更符合同学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因而更容易为别的同学所接受。或者学生的答案可以成为教师教学的一种补充。此外,提问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锻炼其胆量,这个作用是其它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2)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当一个新的知识点或是一道新的习题放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觉得条件太多,要考虑的因素太繁杂而不懂从何处突破。此时教师若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精心设问,可以让学生迅速理清思路,解决问题。例如在高一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有这样一题:一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2m/s,加速度为2m/s ,此物体在某1s内的位移为6m,此后它还能运动多少米?解此题的关键在于明确运动过程,难点是“某一秒”是指哪一秒,以及“此后”时刻的定位。在对运动过程略加分析后可以这样设问:此题中“某1s内”是指第1s吗?这“某1s”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位置可以根据什么确定?大多数的学生能根据平均速度算出这个“某1s”内的中间时刻为运动后3s,从而计算出正确的答案。
  (3)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问题所在,突破难点和关键。例如对电学的两个常用公式W=UIt与Q=I Rt,学生往往搞不清Q和W的关系,此时通过对比提问引导学生明确,Q=W是建立在欧姆定律I= 的基础上,而对于非纯电阻电路,决定电路电流的因素不仅仅是电阻,进而让学生明白,只有当电路为纯电阻电路,电流所做的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时,Q与W才能等同。
  (4)课堂提问具有重要的反馈作用。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能及时、直接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洞悉学生思维的死角,发现教学中存在的疏漏;进而调整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有针对性的分析讲解知识,做到事半功倍。
  二、课堂提问的误区
  提问固然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但如果不注意提问的策略,必将使提问的效果大打折扣。
  提问可能出现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1) 所提问题质量太低,随意性大。这样提问,气氛是活跃了,但实际势必造成课堂内容空洞,对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思维没有任何益处; (2)提问后不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回答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必须经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若没有问后停顿,学生仓促回答也就很难达到提问的目的;(3)只重视提问的本身,忽略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与培养。我们应该用提问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而不是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例如在天体运动中,大部分学生都能背下运行速度的公式并能用来计算某一轨道上天体的运行速度值,如果再追问一句:“为什么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越高,需要的发射速度越大而运行速度越小呢?”这样可以让学生综合考虑天体运动规律的本质,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和应用;(4)提问时不注意考虑提问的对象,不能有意识的兼顾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不仅无法更好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会冷落部份学生,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5)提出的问题难易没有层次性。从而让这些学生长期不能体验学习所带来的乐趣与挑战,将挫伤他们的上进心;(6)教师忽视学生的回答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不能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及时对学生加以指导。导致提问过了以后,问题没有解决,思维没被培养,提问成了虚设。
  三、课堂提问的原则
  (1)教师的提问要有针对性。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提出的问题要能紧贴课堂主题,符合学生特征;(2)提问要有启发性。教师要能够根据物理知识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提问要有条理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物理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它所涉及到的问题逻辑性很强,且各知识点间往往有较强的关联,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推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应把复杂的问题细分后再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摸索中学会分析与整理;(4)提问的难度要适当。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所以提问的难度要能照顾大多数学生,让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思考后能够想得到。教师提问既是对知识的加深巩固,又是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态度要诚恳,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让师生感情和谐,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课堂提问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提问方法。(1)直问法:把教学中所需要的问题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的交给学生。适用于难度不太大、分析过程不太复杂的情况。直问法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分析、解决问题状态,课堂效率较高。(2)曲问法:将要让学生掌握的问题通过别的一些途径和问题引出来。例如电容器中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公式:C= ,式中C与Q、U之间的关系是学生极易错的一个地方,许多学生直观的认为C与Q成正比,与U成反比。如果在这里采用直问法,可以这样发问:“C的大小是由Q和U来决定吗?”如果采用曲问可以用类比法进行发问:“R= 中电阻的阻值R是由U与I来决定的吗?”再问“一个杯子的容积是由它装水的体积决定吗?”再给出电容器的决定式,这样学生经过思考比较以后,对于式中三个量的关系的就能牢牢记住了。(3)层进式提问:把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按照由浅入深的顺环环相扣地提出来,引导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例如在分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时,可以先分析带电粒子的受力情况,再分析粒子在两个互相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情况,然后点明实际运动为这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这样就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学生可以接受的多个小问题,让学生做他力所能及的事,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4)发散式提问:由一个知识点出发,向四周延伸、拓展,提出多个问题。例如在复习电能的输送时可以相应的提到电流做功、能量守恒、纯电阻电路与非纯电阻电路的区别、交变电流的四值等相关知识。(5)趣味式提问:通过问题的提出,增强学习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去思考问题。例如在讲静电屏蔽时,如果一开场就讲解静电屏蔽产生的原因,由于这部分内容较抽象,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如同嚼蜡,丧失学习的兴趣。如果在这之前能设一问:“如果把一个人装在铁箱里,再给这个铁箱通以高压电,这个人会有危险吗?为什么呢?”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于是教师的讲解不再是他们的负担而变成了追寻知识的一种乐趣。
  总的说来,课堂提问是达成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提问贵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在于提问的技巧与对所问内容的掌控。教师只有充分研究教材与学生实际,紧紧抓住学生心理与知识的特征,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提高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2012年2月13日,据日本宇航探索局网站报道,日本多功能实验室正与东京理工大学合作,研制一颗50kg的卫星"燕子"(TSUBAME),用于观测地球和天体。超小卫星可观测到突然爆发的伽马射线喷射事件(与宇宙形成密切相关),并且能够利用可见光照相机
对于非负整数n,设F(n)是第n个Fibonacci数.运用初等方法证明方程(x+1)/F(y)=∑kx=1[1/F(2k)]仅有正整数解(x,y)=(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