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视角下的“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教学分析与设计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w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演美国宪法,美式民主,宪政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23-0017-05
  课改以来,命题的思路经历了知识立意到能力和思维立意的转变。比如,如何认识美国宪法和美国民主政治?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把宪法当做具体的知识来讲解,要求学生记诵宪法内容、作用或局限性等等。以1987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为例,“列举1787年美国宪法中有关种族歧视的规定”(当年是美国宪法颁布200年),这是知识立意的命题,也是那时的认知,现在看确有偏颇,或者说是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价值认识上的分歧。随着政治文明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高考命题和教学中对美国民主政治的考查也逐渐由表及里。如2012年全国高考北京卷第37题,不仅考查了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特点是权力制衡,而且还揭示了罗斯福新政时期中央政府权力有扩大的趋势。此题的史实与观点并不见于中学教科书。师生该如何解题呢?王希教授认为,经济危机“充分暴露了原有宪政体制在处理新的经济问题上的无能和严重不足,危机为罗斯福政府扩充总统权力扫除了障碍,这时,新政的宪政基础不再是自由放任的宪政主义,而是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的国家宪政主义”。①也就是说,这道试题实际上反映的是美国宪政发展演变的一个环节。罗斯福新政使“联邦政府的功能从过去的只是进行边缘性的经济管制、调节各州之间的经济利益的政府变成一个全面进行的行政国家的政府”,这时美国的宪政起到了缓解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作用,有了宪政的与时俱进才有美国的发展和强大。因此,无论是从教学还是高考来看从宪政视角解读美国宪法和美国民主政治都应是本课教学的应有之意。
  什么是宪政?人民版选修Ⅱ教科书已出现“宪政”的名词,但没有具体的阐释,而关于宪政概念的界定又见仁见智。一般认为其基本内涵应该包括:以宪法为前提,民主政治为核心,法治为基石,人权保障为目的。教学中如何平衡教
  材与课标的关系?怎样从宪政视角解读教材?笔者以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Ⅱ“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为例作一尝试。
  从课标看,选修二和必修一都要求掌握宪法内容,而选修二还要求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必然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点,这应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从教材看,第一目讲述美式民主特殊性的成因,即美国早期宪政文化和独特的制宪契机奠定了美式民主政治的基础。教材也叙述了宪法的内容但又惜墨如金,如果照本宣科并无太大意义,而应该把制定宪法作为人类追求民主、宪政的重大实践来认识。第二目叙述“宪法的局限性”可谓浓墨重彩,也许是长期以来的“阶级意识”的浸润之故,然而有教学参考书提出建议,“了解美国民主制度,尤其是1787年宪法所存在的不足,通过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①这就令人困惑:其一,课程标准并没有明示这一要求;其二,生硬的贴标签式的评价未必就是辩证地看问题;其三,如此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时代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对此问题辨析探讨,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目讲述“利益集团”,虽然课标并未要求,但这是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现象,如果选取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
  从学情看,高二文科生有一定政治学基础,思维活跃,喜欢关注现实问题,教师恰当加以引导,有助于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一)独特的国情孕育独特的美式民主政治
  1.特殊的社会环境是美式民主产生的土壤
  材料:美国特有的地方自治传统,富有民主精神的清教教义,新英格兰地区特殊的环境条件,成为美国民主起源的主要因素。②
  到新英格兰诸州落户的英国人多是受过良好教育,讲道德守秩序的清教徒,经济状况差别不大、基本平等的自由人,他们不是为了淘金,发财,而是为了宗教教义,清教教义也是一种立宪主义的政治理论。所以,这是新英格兰成为美国民主的摇篮首屈一指的因素。③
  问题: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北美为什么更适合民主的发展”?
  此问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从某种程度上讲美式民主不太可能简单的复制。
  2.别具意义的独立战争为美式民主创造了前提
  材料:“独立宣言最重要的功能并不在于提出了新的政治思想或政府理论,而在于将原来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产生的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思想从一种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现实政治原则,并通过后来的革命将其变成新生的美国宪政的理论基础。当原来那种虚无缥渺的停留在言辞之中的自然权利变成现实的权利,捍卫和扩展这些权利便成为社会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独立宣言标志了美洲和人类历史上的一种新的政治生态环境的开端。”
  “美国革命本身导致或带动了殖民地内部社会结构和政治思想的变化,革命将十三个殖民地转化为美利坚联邦的同时,也奠定了未来美国的宪政基础,从而开创了人类宪法史上的新纪元”。④
  问题:依据材料指出美国独立战争和《独立宣言》的影响。
  此问设计意在使学生理解历史上有些独立性质的革命并未造成国家和社会制度性的变革,并没有为宪政的实施打下基础,因而美国革命独具特殊意义。
  3.邦联的窘境为美式民主的确立带来契机
  材料:“1787年初,如同华盛顿一样,许多革命时期的领导人都意识到邦联处于一个巨大的危机中——百病丛生的经济、动荡不安的社会、无能的国会、空虚的财政以及失败的外交——所有这一切都使他们不得不重新考虑美国的政治体制的设计”。⑤
  “邦联政府无法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把希望寄托于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身上:‘请您做这个辽阔大陆的君主’。华盛顿斥责说:‘这会给我们浴血换来的自由重新戴上君主专制的枷锁’”。
  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此问设计意在使学生认识到美国国家政治体制必须创新,然而为情势所迫,制宪仓促,这就为制宪程序中出现的“问题“作一定铺垫。   美国式民主的确是在特殊环境条件下孕育、产生的,而正确认识美式民主的特殊性是课标的要求。让学生思考:“美国的发展和强大是否就完全归结为这些‘天然的因素’、美国的政治制度对我们中国来说是否学不成也没有必要学呢?”王希教授认为:“诚然,美国从一开始就具备了一些特殊的或‘例外’的发展基础和条件……但是将其发展的结果单纯地归功于自然因素和历史的偶然性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也是违背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的。没有一部行之有效的宪法,没有一个具有高度应变能力的宪政体制,美国不可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历史的挑战,不可能准确有力地把握她所面临的机会,也不可能敢于面对并致力于改正她历史上的不公和错误。当我们仔细阅读了美国的历史之后,我们也许会同意这样的说法:没有美国宪法,便没有美国的发展。”①笔者以为王希教授的观点既阐述了国情与国家发展的辩证关系,也应该是本课教学立意的基本点。
  (二)如何认识美国式民主政治
  1.原则与妥协是美式民主建立的核心机制
  美式民主的核心是美国的宪法,易中天对宪法产生的艰难过程作了较详尽的叙述。他认为,美国宪法是谈判与妥协的结果。妥协并非传统意义上人们理解的贬义词。“妥协并不等于放弃原则,更不等于没有责任感”,“在他们看来,如果宪法不能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他们就宁愿不要宪法,也不要什么美利坚合众国”。②王锡锌教授认为:“宪法及其所规定制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制宪者寻求妥协的努力和能力。”③美国宪法“还仅仅只是美国民主实践过程中无数重大妥协行动的开始!事实上,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④应该告诉学生,妥协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妥协就没有美国的宪法。
  2.利益的制衡与限权政府是美国宪政的根本原则
  美国制宪者们为什么要制定1787年宪法?可以引导学生先思考一道练习题:
  美国制宪者制定1787年联邦宪法的根本的目的是:
  A.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B.建立共和制国家
  C.规范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
  D.巩固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统治
  此题答案学生大多选A,其主要依据是教科书中“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都深刻意识到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必要性”的叙述,其实,师生要思考这是在什么语境之的表述。教师可以先不讲此题答案。
  那么,美国为什么要从邦联制改为联邦制?联邦制的概念在教科书中虽有叙述,然而要理解其真实含义却有一定困难。“从表面上看,制宪会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增加中央政府的权力,实际上,为了建立有效的中央政府,制宪会议必须解决其它一些更为深层的问题”。⑤要解决哪些深层的问题呢?
  材料:“制宪会议的大多数代表关心的更多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既想建立一个有足够权威的中央政府,又要竭力保护各州已经拥有的重要权力;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⑥
  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当时美国的形势和联邦宪法的内容,指出宪法规定了哪些制度或原则以调和上述矛盾?
  这一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常按教科书归纳为“五条原则”,然后还提炼出“联邦体制”“共和制”“总统制”等等,有些教师更多地在讲解三权分立的内容。然而,美国议会民主制的最大特点“不在于‘三权分立’而在于地方分权,并且在其分权的幌子下又隐藏着集权的本质,即通过相互制衡把权力集中在最高权力机关中的大多数人手中”。①其实,当时美国实为两权,最高法院对立法的司法审查制度还没有确立,根本不能制约立法与行政两权,司法权能够起到制衡其他两权的作用是在1803年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之后。所以,笔者认为关于宪法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人民主权”的真正涵义。让学生知道,人民主权的原则是通过限权政府的原则体现出来,而美国的宪政是通过不同的群体利益制约与平衡得以实现。讲解要点应该有:联邦体制规定的中央政府与州政府的纵向分权,调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联邦各级政府内部的横向分权,防止了国家大权轻易落入某些派别或利益集团手中;立法权属于国会,又将国会的立法权再度分割为参议院和众议院;对参众两院的议员名额多少,产生方式的规定,意在调和南方州、北方州、大州、小州之间的矛盾;行政权属于总统,而总统任期制和总统间接选举产生的方式防范了所谓的“暴民政治”,又阻止了贵族和寡头政治;根据宪法第五条规定的“国会在两院三分之二议员认为必要时,应提出本宪法的修正案”的规定,目的是要处理好现实与未来的矛盾,这也使旧的宪政原则不断被重新界定,新的宪政原则和实践不断地衍生发展,使美国宪法成为一部“长寿的宪法”,为美国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之基。
  总之,各种利益的制约与平衡,是美国宪法的最突出特点,“建立一个有效和有限的联邦政府是这部宪法的核心”。②“美国宪法确认和体现了限权政府的原则,即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限制,是美国宪法的精髓”。③任东来等也强调:“美国宪法的根本目的是,管政府和保护公民权利。”④这就是教科书指出的宪法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的真正涵义。因此限权政府和人民主权原则是宪政的核心内容。至此,学生应该明白此题的答案为什么是C了。
  3.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美国宪法的局限性
  如何看待美国宪法的局限性,不同的史观、不同的思维方式其认识迥异。
  如教师提出:“请简要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的设问。这种封闭式的提问当然只有既定的答案,既起不到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也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认识问题的要求。还不如改为开放式的提问:“教材上提到美国宪法的局限性有哪些?这在当时能否避免?为什么?”
  首先,制宪程序不是建立在严格的民主基础上的结论值得推敲。其一,1787年的费城会议即人们所称的制宪会议原本目的是修改《邦联条款》,后来发展成制宪会议,出乎很多与会者预料,当时各邦给参会代表的训令也只是修改《邦联条例》,因而也就谈不上制定宪法应该是人民的创议。⑤其二,教材既然也说宪法是“出于应付资产阶级所面临的危急形势而制定的”,因此制宪程序不可能都周全。所以制宪代表没有通过选举的方式产生也在情理之中了。其三,宪法是否需要民主表决?表决的结果会怎样?我们都会判断。   第二,因为承认了奴隶制、黑人按3/5折算人口,所以宪法不平等这个结论也很难说理由充足。首先,制宪者并非都愿意奴隶制的存在。华盛顿是最早解放奴隶的实践者之一,他就主张自己家的奴隶应该给予解放并立在遗嘱之中。制宪会议中弗吉尼亚州代表乔治·梅森有三百多名奴隶,但他本人也坚决主张废除奴隶制。刘宗绪先生曾谈到,“还在独立战争期间,民主派代表曾几次提出过废除奴隶制的要求,都未能成功,这一方面说明种植园奴隶主阶级的顽固和资产阶级的妥协的态度,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奴隶制作为资本主义的经济配合物,同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并未尖锐到不相容的地步,就是说,废除奴隶制度的各种条件并没有完全成熟”。①正如美国学者唐·费伦巴克尔曾指出,“在处理奴隶制问题上费城制宪会议的代表们实际上是制定了两个宪法,一个是他们自己马上可以用的,另一个则是留给他们的后代……希望后人能够有足够的智慧来解决这个问题”。②
  第三,至于宪法没有提及任何有关人民的民主权利问题也是事出有因。“美国宪法的设计者的主导思想,本来就不是民主最大化,而仅仅是制衡最大化”,③他们要制定的是一部可以解决问题的宪法。“从一开始他们就感到这个体制不完善和未来所面临的新挑战问题,特地为自己安排了‘修正’机制,从而赋予该体制的生机和活力,这一决定和条款体现了‘建国之父’们的前瞻性。”④美国宪法200多年来经历极少的改动,而所有经历的改动,除了少数涉及技术改动外,几乎全部都旨在限制政府权力,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⑤当然,后来的宪法修正案中的人民获得的权利都是通过人民的抗争、政府的退让、双方的妥协而达成的。今天,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待这部宪法呢?钱穆先生曾说,“对待本国历史要持一种‘温情与敬意’的态度”,我想这也同样适合有重大影响的世界政治文明成果的美国宪法。
  (三)持枪限枪的探讨:是利益集团的操控还是对宪法的敬畏抑或其他
  如何讲解“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利益集团”,笔者以为较有意义的教学方式是教师通过典型案例来解读。根据“学习思考”题要求,学生查阅时事资料,对利益集团、全美步枪协会、美国枪案等信息有一定了解,就持枪与限枪问题作一探究。
  问题:美国为什么枪案频发?美国社会关于持枪禁枪的态度反映了哪些政治现象?有哪些因素影响着持枪或禁枪?
  此问设计源于学生看电视新闻后的思考,他们提问:为什么美国枪案频发而政府束手无策?就算有利益集团左右、党派异见之争、传统枪械文化的影响,但国家稳定、社会安定、人民财产与生命孰重孰轻还不清楚吗?师生可共同查阅一些资料,对此问题得到一些信息。《世界博览》特约记者晓岚在美国居住多年,她认为,“过往历史证明,每当枪击惨案发生后,限枪的浪潮高涨不会超过一年,之后,限枪已是当务之急。民调显示,1990年约80%的美国民众赞成严控枪支,到2012年下降至45%”。⑥禁枪何以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条非常重要,即美国宪法第二条修正案规定的“人民拥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美国宪政学者认为,对持枪权利的如此宣示,并非是说宪法给了人们拥有武器的权利,而是认为这是一种天赋的不可侵犯的权利。要突破它必须要经过大多数的州同意。所以,尽管枪案灾难频发,但涉及宪法的事就很难。晓岚说美国人认为,“这是美国,动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动《宪法》”。⑦“美国人这种近乎于神圣的宪法信仰,把宪法看做是世俗生活的上帝、看做是一部政治的圣经,使美国宪法的理念和权威渗透美国社会,美国政府、美国社团、美国媒体和美国人民大都了解、关心、尊重并能运用宪法,也奠定了美国宪政的精神文化基础”。⑧我想,这种对宪法、法律的敬畏应该对国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有所启迪。当然也应该是本课教学师生的重要的心得。
  【作者简介】王晓荣,男,1956年生,四川泸州人,中学特级教师,四川省泸州高中历史教师,主要从事高中历史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李婷轩】
其他文献
这个星期六,我参加了小小特种兵训练营的“一日营”训练,体验了一把特种兵的生活。  早上,我们穿上迷彩服,告别爸爸妈妈,排着整齐的队伍上车了。车开动了,想到即将开始的训练,我既兴奋又害怕地闭上了眼睛。  到了营地后,教官先教我们列队、部队手语和军体拳。然后,我们开始了第一项训练——单手拿水瓶。教官在我们脚边拉上一条线,要求脚不能过线,手不能扶地,拿到水瓶。这可难坏了我们。教官说:“大家要靠团结的力量
铠甲在身,长剑在鞘。  先辈之约,吾辈之贵。  徽章之荣耀,永不使蒙尘。  愿武运昌隆,至死方休。  战歌响起,把我们带往遥远的中世纪。在西方传统中,每个光荣的集体都有属于自己徽章,比如家族,骑士团体、军队等。这其中,就包括视荣誉为生命的海军。时至今日,往日的贵族、骑士早已不复存在,而海軍的舰徽传统,却流传了下来。  船艏像时代  16世纪,西班牙的帆船开始在欧洲与美洲间穿梭,那时,舰徽还不流行。
我们于1997年3~12月用特比萘芬(商品名疗霉舒,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产)治疗5例儿童脓癣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