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安全不仅关乎各国民生大计,也事关全球发展与稳定。2007年~2009年,联合国一直关注世界粮食安全形势,先后举办了数十次“全球粮食危机”特别会议。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的“罗马粮食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警告说,粮食危机是一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输不起的战争”。据联合国官员介绍,截止2009年7月,全球约有10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或濒临饥饿边缘,平均每6秒钟就有一名儿童死于营养不良。
法国:自给自足严管粮食
法国是欧洲最大的农业国,也是世界第二大粮食出口国。法国的粮食自给率之所以高达329%,主要是靠良好的自然环境。法国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土壤肥沃,可用耕地面积很大,平均每个居民就有0.5公顷的耕地。此外,法国的气候条件好,冬天不太冷夏天不太热,可以说种什么长什么。
虽然粮食产量大,但法国对粮食的管理毫不松懈。政府收购的粮食一部分用于出口,另一部分则储存在政府租用的粮库里,等待时机售出。
柬埔寨、埃及、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控制大米出口
柬埔寨和埃及从2008年4月开始公布了大米出口禁令,同年5月越南政府表示,大米的出口量将减少22%。越南的农业协会也敦促本国稻农在2009年4月起不再签订大米出口合同。为了维护国内粮食价格和食品价格稳定,埃及从4月开始取消大米、食用油等粮食的进口关税。
与此同时,印度也宣布将出口大米的最低价格大幅调高近五成,由每吨650美元增至每吨1000美元。
世界第三大大米生产国——印度尼西亚宣布,控制大米出口。2009年印度尼西亚的大米产量会超出国内需求量大约200万吨,但无法满足出口需求。
乌克兰和利比亚、埃及和叙利亚:签秘密协议购粮
据一些国家的外交人士和粮食官员透露,一些国家目前正在争相与粮食出口国签署秘密双边协议,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珍贵的粮食。
据悉,乌克兰与利比亚之间一份协议的谈判正是为了两国粮食利益。根据协议,乌克兰将投入10万公顷的土地种植小麦,所种出的小麦将全部转让给利比亚。此外,埃及和叙利亚也签署了一份协议,埃及同意向叙利亚提供大米,以换取对方的小麦。还有消息人士称,印度已经与哈萨克斯坦展开会谈,希望洽购对方的小麦。
菲律宾:打击囤积扩大进口
菲律宾是全球最大的大米进口国,2009年7月,政府调查人员突袭各地粮食仓库,打击囤积大米的行为。菲律宾的快餐连锁店甚至将米饭供应量减半。
面对粮食短缺问题,菲律宾政府一方面积极扩大进口以确保国内大米的供应,另一方面采取价格补贴政策,为国内民众提供廉价大米。
菲律宾政府为了扩大进口,积极与越南和泰国等传统的大米供应国谈判。今年3月,越南同意与菲律宾签订大米供应备忘录,承诺未来3年每年向菲律宾供应150万吨稻米。菲律宾还从美国高价采购了7万吨大米。
目前,菲律宾政府通过价格补贴的方式向消费者提供平价大米,每个消费者每天可以到国家粮食署的销售点购买5公斤的大米,每公斤的价格为18.25比索(约合44美分),而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大米价格为30比索以上。两者之间存在相当大的价格差距,因此不少中等收入的家庭也开始与贫困家庭挤到一起争购平价大米。
泰国:动用政府储备
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国,但急剧攀升的全球物价使得泰国米价不断上涨。人们担心,如果稻农想出口大米换取现金,市场就会发生短缺。
泰国商业部于今年4月宣布拿出65万吨政府储备米投入国内市场以平抑急升的米价。
巴西:推行“零饥饿”计划
巴西是世界主要的粮食生产国,总统卢拉2003年执政以来为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推出了“零饥饿”计划,这使巴西在应对粮食危机有一定的能力。联合国粮农组织拉美地区总干事格拉奇亚诺还特别表扬了巴西的“零饥饿”计划对保证粮食安全所作出的贡献。
“零饥饿”计划把解决贫困人口饥饿的问题提到政治日程上来,用政策保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这项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补助计划,贫困人口和极端贫困家庭可以享受政府现金补贴。
巴西还建有应急储备粮仓,在粮食价格上涨或者由于气候等原因产量不足时使用。
此外,巴西是生物燃料的倡导者和主要生产国。在世界闹“粮荒”的情况下,巴西国内许多人提出是否要减少生物燃料生产的问题。
秘鲁、孟加拉国、非洲:土豆拯救饥荒
据介绍,米面价格飞涨时,平日不甚起眼的土豆帮了大忙。掺杂了1/3土豆粉的面包成为秘鲁学校与军队的必备主食;在孟加拉国,政府甚至呼吁当地人改变饮食结构,将土豆当主食吃。孟加拉国陆军参谋长宣布,所有军人每天的食物中都必须包括125克土豆,该国农业官员拉赫曼说:“如果我们多吃土豆,大米价格就可以下降,农民也会更多的获利。”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土豆产量的增长超过了任何作物;印度粮食专家也称,希望土豆产量未来5到10年翻番。分析人士认为,土豆之所以便宜,是因为它分量大、易腐烂,难以成为全球大宗商品,因此未能引起国际投机商的兴趣。
专家认为,土豆极易生长,非常抗旱,只需50天就能成熟,产量却是小麦或水稻的2到4倍,在粮食危机中可以“救命”。
沙特阿拉伯:鼓励企业跨国投资农业
沙特阿拉伯8家大型企业计划在印度尼西亚投资20亿美元发展农业,将来向中东地区出口粮食、棕油等产品。
沙特全球联合公司总裁哈里德说,沙特企业界此前对印尼农业关注度较低,事实上印尼粮食出口到沙特及中东地区的潜力很大。此外,沙特财团也计划在印尼种植棕榈树、黄梨等经济作物。
由于全球粮食危机,沙特政府为保障粮食安全,将推出财政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海外投资农业。自然条件优越、国土面积广阔的印尼成了沙特企业的首选地之一。不过,有关征地、如何与当地合作、农业技术支持等一系列事宜还有待沙特企业逐一解决。

法国:自给自足严管粮食
法国是欧洲最大的农业国,也是世界第二大粮食出口国。法国的粮食自给率之所以高达329%,主要是靠良好的自然环境。法国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土壤肥沃,可用耕地面积很大,平均每个居民就有0.5公顷的耕地。此外,法国的气候条件好,冬天不太冷夏天不太热,可以说种什么长什么。
虽然粮食产量大,但法国对粮食的管理毫不松懈。政府收购的粮食一部分用于出口,另一部分则储存在政府租用的粮库里,等待时机售出。
柬埔寨、埃及、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控制大米出口
柬埔寨和埃及从2008年4月开始公布了大米出口禁令,同年5月越南政府表示,大米的出口量将减少22%。越南的农业协会也敦促本国稻农在2009年4月起不再签订大米出口合同。为了维护国内粮食价格和食品价格稳定,埃及从4月开始取消大米、食用油等粮食的进口关税。
与此同时,印度也宣布将出口大米的最低价格大幅调高近五成,由每吨650美元增至每吨1000美元。
世界第三大大米生产国——印度尼西亚宣布,控制大米出口。2009年印度尼西亚的大米产量会超出国内需求量大约200万吨,但无法满足出口需求。
乌克兰和利比亚、埃及和叙利亚:签秘密协议购粮
据一些国家的外交人士和粮食官员透露,一些国家目前正在争相与粮食出口国签署秘密双边协议,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珍贵的粮食。
据悉,乌克兰与利比亚之间一份协议的谈判正是为了两国粮食利益。根据协议,乌克兰将投入10万公顷的土地种植小麦,所种出的小麦将全部转让给利比亚。此外,埃及和叙利亚也签署了一份协议,埃及同意向叙利亚提供大米,以换取对方的小麦。还有消息人士称,印度已经与哈萨克斯坦展开会谈,希望洽购对方的小麦。
菲律宾:打击囤积扩大进口
菲律宾是全球最大的大米进口国,2009年7月,政府调查人员突袭各地粮食仓库,打击囤积大米的行为。菲律宾的快餐连锁店甚至将米饭供应量减半。
面对粮食短缺问题,菲律宾政府一方面积极扩大进口以确保国内大米的供应,另一方面采取价格补贴政策,为国内民众提供廉价大米。
菲律宾政府为了扩大进口,积极与越南和泰国等传统的大米供应国谈判。今年3月,越南同意与菲律宾签订大米供应备忘录,承诺未来3年每年向菲律宾供应150万吨稻米。菲律宾还从美国高价采购了7万吨大米。
目前,菲律宾政府通过价格补贴的方式向消费者提供平价大米,每个消费者每天可以到国家粮食署的销售点购买5公斤的大米,每公斤的价格为18.25比索(约合44美分),而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大米价格为30比索以上。两者之间存在相当大的价格差距,因此不少中等收入的家庭也开始与贫困家庭挤到一起争购平价大米。
泰国:动用政府储备
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国,但急剧攀升的全球物价使得泰国米价不断上涨。人们担心,如果稻农想出口大米换取现金,市场就会发生短缺。
泰国商业部于今年4月宣布拿出65万吨政府储备米投入国内市场以平抑急升的米价。
巴西:推行“零饥饿”计划

巴西是世界主要的粮食生产国,总统卢拉2003年执政以来为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推出了“零饥饿”计划,这使巴西在应对粮食危机有一定的能力。联合国粮农组织拉美地区总干事格拉奇亚诺还特别表扬了巴西的“零饥饿”计划对保证粮食安全所作出的贡献。
“零饥饿”计划把解决贫困人口饥饿的问题提到政治日程上来,用政策保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这项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补助计划,贫困人口和极端贫困家庭可以享受政府现金补贴。
巴西还建有应急储备粮仓,在粮食价格上涨或者由于气候等原因产量不足时使用。
此外,巴西是生物燃料的倡导者和主要生产国。在世界闹“粮荒”的情况下,巴西国内许多人提出是否要减少生物燃料生产的问题。
秘鲁、孟加拉国、非洲:土豆拯救饥荒
据介绍,米面价格飞涨时,平日不甚起眼的土豆帮了大忙。掺杂了1/3土豆粉的面包成为秘鲁学校与军队的必备主食;在孟加拉国,政府甚至呼吁当地人改变饮食结构,将土豆当主食吃。孟加拉国陆军参谋长宣布,所有军人每天的食物中都必须包括125克土豆,该国农业官员拉赫曼说:“如果我们多吃土豆,大米价格就可以下降,农民也会更多的获利。”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土豆产量的增长超过了任何作物;印度粮食专家也称,希望土豆产量未来5到10年翻番。分析人士认为,土豆之所以便宜,是因为它分量大、易腐烂,难以成为全球大宗商品,因此未能引起国际投机商的兴趣。
专家认为,土豆极易生长,非常抗旱,只需50天就能成熟,产量却是小麦或水稻的2到4倍,在粮食危机中可以“救命”。
沙特阿拉伯:鼓励企业跨国投资农业
沙特阿拉伯8家大型企业计划在印度尼西亚投资20亿美元发展农业,将来向中东地区出口粮食、棕油等产品。
沙特全球联合公司总裁哈里德说,沙特企业界此前对印尼农业关注度较低,事实上印尼粮食出口到沙特及中东地区的潜力很大。此外,沙特财团也计划在印尼种植棕榈树、黄梨等经济作物。
由于全球粮食危机,沙特政府为保障粮食安全,将推出财政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海外投资农业。自然条件优越、国土面积广阔的印尼成了沙特企业的首选地之一。不过,有关征地、如何与当地合作、农业技术支持等一系列事宜还有待沙特企业逐一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