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轻松地走进物理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7n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乐的暑假过后,初二年级学生迎来了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初二学生拿到物理课本后,一般都显得很期待,期待着沉浸到探索自然奥秘的实验课程中去,却又畏惧于传闻中的“物理难学”,疑惑于和语文、数学、英语所不同的特有的学习方法。教学实践清楚地告诉我们,初中物理第一课教学的成效,对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来说会产生深远影响。它不仅会影响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而且可能会影响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趋向。因此,为使初二学生能自然地、迅速地踏上学习物理的轨道,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实验、生活、情感等教学资源来让学生走进物理课堂。
  一、增强物理教材的“亲近感”
  初二学生好奇心较强,求知欲也很迫切。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尝试演示了几个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小实验,如“沉在杯底的鸡蛋浮起来了”,“蜡烛在水中燃烧”,“杯中的筷子变弯了”等。在学生饶有兴趣地观察实验时,我围绕这些实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不自觉地去回忆小学自然课上涉及的与实验有关的物理知识。学生提出“这些实验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曾经做过”时,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明:“这些实验和所提问题确实都是我们小学已学过,同时这些知识也是初中物理乃至高中物理所要研究的内容。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规律,并利用掌握的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的一门科学。”学生不自觉地共同发出感叹:“噢!物理学原来是研究这些,我们小学自然课就已经学过那么多了!”于是他们对物理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近感,同时产生一种成就感。
  在学生对小学自然中的物理知识进行了回忆时,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浏览一遍物理教材各章节的研究内容,尽可能地使学生将初中物理内容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物理知识建立起实质性联系,这对学生消除对物理的神秘感和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畏难情绪大有帮助,能使学生对物理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发挥物理实验的“趣味性”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材上有很多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课外小实验。教师认真做好这些实验,既能清楚地引入概念,顺利地得出规律,启发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物理的第一节课上,我穿插了几个趣味性很强的小实验。如:(1)惯性现象(用木尺敲击水杯上的硬纸片)。在演示这个实验时,杯子固定在桌面上,当我用木尺敲击硬纸片时,前排的一个学生不由自主地用手做接住的架势,他担心鸡蛋会掉在他的桌面上而打破。但只有纸片飞出去了,鸡蛋落入杯子里,学生一阵紧张后兴奋起来。(2)气压的存在。给玻璃杯装满水,盖上硬纸片倒置过来发现水和纸片都不下落,学生不自觉地鼓掌,惊叹老师变成了“魔术师”。
  教师不仅演示实验要做好、做成功,而且要帮助学生把实验做好。如我让学生“吹肥皂泡”,观察肥皂泡的颜色,他们在细心观察后发现了肥皂泡是彩色的;我让学生对着竖直而放的两片纸条的中间吹气,观察两纸条的运动情况,他们发现两纸条靠拢了。在学生惊讶的同时,我用浅显易懂的物理原理为学生作了简单的解释。学生不仅体验到物理知识的趣味性和奥秘性,而且朦胧地领悟到很多物理知识仅凭自己的想象去认识很可能是错误的,只有通过细心观察和具体实验得出的结论才是正确的。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要学好物理,就应该重视“观察和实验”,并且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学会怎样进行观察,如何做好实验。
  三、注重物理生活的“联系性”
  风霜雨露、电闪雷鸣、潮起潮落、雨后彩虹、水中倒影等奇妙的现象从小就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物理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妥善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便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初中学生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如:雷电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刀磨得越锋利切东西越快;坐在公共汽车上,突然刹车,人向前倾倒,等等。在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讨论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优势,不失时机地引入物理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如“透过水杯看课本上的字”、“用磁铁吸引不同的物体”,让学生体验到“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地都可以学到物理知识,用到物理知识”。
  四、加强师生关系的“和谐性”
  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态度,因此教师要热爱学生,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初中物理的第一课,教师应该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用充沛的感情、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娴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等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产生学好物理的强烈愿望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识,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这对培养学生对物理持久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自然地、迅速地踏上学习物理的轨道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中物理的第一课至关重要。即使花较多的时间,我们也要认真完成第一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强劲的动力。
其他文献
新课改的大幕早已拉开,各级学校纷纷出台各种举措来推行课改,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我校启动了中央教科所主持的教师专业成长课题,在学校营造的课改大环境中,教师们以极大的主动性参与其中,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改进行理性思考。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一些体会和大家交流,欢迎指正。  一、以探究式教学法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  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学评价关注的不仅是教学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世界经济和科技领域不断前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而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本,就是民族素质和科学技术,就是教育和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迎合素质教育大潮。那么,在“科教兴国”的今天,在知识经济腾飞的时代,历史教学就应勇于站在时代的前列,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能为“科教兴
近代科学发展特别是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和国计民生中的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常常涉及不同学科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渗透。地理这一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派生出许多新学科,又综合了其他许多学科的内容,是兼容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这个特点就决定了它和文、理两类的各个学科存在着密切关系。  在今天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同学们往往会觉得虽然把地理学科归入了文科,但在学习的过程中,理科思维也是必不可少的
摘 要: 本文结合物理学发展中的一些重要事例,突出强调了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的重要作用,以对物理教师的教学有所启迪。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物理学史作用    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曾经说过:“我以为,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地增加一点物理学史的内容,或者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一门物理学史选修课,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这对他们的成长将会是有益的。”的确,物理学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这块宝地很
摘 要: 最小二乘法求直线拟合是在大学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中常见的一种方法,在实验数据比较多的情况下,利用最小二乘法公式求线性参数和相关系数运算量大,费时费力。提出用Excel软件中的LINEST函数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及优点。  关键词: 最小二乘法 直线拟合 LINEST函数 应用    一、最小二乘法求直线拟合的原理  在大学物理实验中,有不少直接从实验的数据求某种物理规律的经验方程即函数关系的问
在高中新一轮课改中推行的“物理课”,是在新课标的标准下展开的,此项改革旨在超越学科界限,强调各学科领域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物理,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的迁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物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物理精神、物理态度和物理素养,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积极参与过程体验,倡导学生自主、协作、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和情感体验。  我校于2005年9
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回望20世纪人类科学史上伟大的物理理论发现,我们认识到量子力学在奠定近现代物理发展中的启蒙作用,量子理论的蓬勃发展在能源、材料、信息产业中可谓中流砥柱。然而,人类从对完善理论物理大厦的喟叹到“紫外灾难”中踟躇与迷惘的眼神,逻辑推演的矛盾促使我们需要有创新性的视角和观点来阐释“两朵乌云”,这其中就展现了创造性思想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在当代的高校物理理论教育中,提倡“导思、导学、实
摘 要: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理论的认识,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从概念、公式、图形、数据等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合理安排时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 阅读能力 概念 公式 图形 数据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和引导学生对物理教材的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认识,为培养学生养成良
功在高中物理中,作为重要的一个物理量,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功本身作为力对空间的累积,力有恒力、有变力。很多学生对功不知如何求解,现总结如下。  一、功的概念  功的内容是安排在人教版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如果物理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从教材中易知,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必备要素。因而,功等于力和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的乘积;当物体的位移方向
为了探究钼镉联合暴露对鸭卵巢的组织学、抗氧化能力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360只11日龄“江南2号”麻鸭,并随机分成6组,每组60只,分别是Control组、钼Ⅰ组、钼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