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的视角思考经济转型

来源 :新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厚德载物,文化为魂,以哲学思辨的思想深入探讨文化回归到人性魅力的表达:关注人性,进而从产业的“文化化”和文化的“产业化”对经济发展的双轮驱动作用研讨文化,就是《文化的力量》所要表达的其中的两个主题。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学者对文化的深层解读、对文化深邃的思考。
  文化启智,文化为魂,文化是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它们的软实力的体现。丰富文化的内涵,提升文化的品位,要从每一个人的素质抓起。开启民智,启迪思想,以文化的方式思考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文化的力量》前瞻性的思考如同航标,在喧嚣浮躁年代告诫每一个人要独守内心的平静,一份份坚守和执着也许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肇始。
  创意为形,文化为魂,文化创意的规律,创意的终极目标是做到产业的高度。文化产业是“无中生有”,不是将已有的文化拿来产业化,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借鉴文化元素、创意故事和艺术表现形式产生出新的产品和设计等。一个好创意或者一个好产品的四种要素组合:娱乐性、体验性、互动性和时尚性。创意的力量已经深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无时无刻创意不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而文化的烙印让我们的民族更具东方的儒雅、中庸和平和。这也体现在我们的产品设计理念里面,在汲取外来影响的同时,文化是我们最不可能割舍的。《文化的力量》娓娓道来,让我们更多的人对文化的膜拜在潜意识中慢慢回归自我。
  管理为脉,文化是魂,文化领导力的战略性思维会决定一个企业的使命愿景,文化的制度层次设计会使战略的落地成为必然。文化让制度拥有灵魂,让读者会更深深理解我们不仅是“经济人”,而更是“社会人”。规则的制定与完善会决定企业能健康地存活的时间,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如何生存与发展。很多人说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其实不然,管理就是科学,不同的管理层面会用不同的方法、模型和工具。管理只有涉及到人的时候才是艺术,因为人性最难测量,面对人性变化的不确定性。我们只能是艺术地管理,更多的时候用文化的方式进行管理,更能触及人性。作者的学者身份思考与管理实践考察更是让读者能思考更多。
  商道是根,文化是魂,文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主要分为三个子领域:创意产品、创意产品的媒介和平台以及创意的延伸产品。文化产业的跨界经营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作者在其他相关著作和文章中对文化产业以内容和平台的三层面分类是目前国内仅有的文化产业分类方法,清晰而独到;在文化企业的管理与文化企业商业模式设计中作者也有深深的思考。商以载道,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这是每一个企业家和学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特色为根,文化为魂,华流文化体系的打造和提出是未来一段时间之内文化产业必须关注的。华流文化也许就是未来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的代名词,也许就是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或文化研究时绕不过去的门槛,我相信,作者会在后续的研究中更加系统和深入提出其理论体系,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化的力量》严格意义上来说有点像文化散文或文化随笔,作为理论研究也许体系还不算完美,特别是有很多的概念界定得不是特别严谨,很多的观点无法测度,更没有实证研究,这一点在将来的研究体系中相信作者会有所侧重。
  作为对中国文化深入思考和观点思想交流的研究成果,这本书还是近几年难得的一本文化思想集,相信读者也会有自己的判断。
  工作、生活与思维的大变革
  《大数据时代》是国外大数据研究的先河之作。本书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被誉为“大数据商业应用第一人”,拥有在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多个互联网研究重镇任教的经历,早在2010年就在《经济学人》上发布了长达14页对大数据应用的前瞻性研究。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书中前瞻性地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并用三个部分讲述了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
  维克托最具洞见之处在于,他明确指出,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而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就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本书认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大数据将为人类的生活创造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大数据已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书中展示了谷歌、微软、亚马逊、IBM、苹果、facebook、twitter、VISA等大数据先锋们最具价值的应用案例。
  云计算的魅力
  在互联网带来的“大”问题压力下,我们需要全新的思想,通过“积木化”的改变,来重新定义计算资源的使用方式、服务的提供方式,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协作过程。云计算带来了这种思想的落实机制。这种机制使我们可以组织资源以服务,组织技术以实现,组织流程以应变。而且,云计算扩大了我们对服务的定义,并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计算资源管理思路,一种信息技术的系统工程理念和一次信息社会的工业化革命。
  本书以简单平实的语言,将这些思考一一展现给读者,并结合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对云计算涉及的概念、技术,以及将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的影响等各方面进行了阐述,从一种全新的视角展现了云计算的魅力。
  作者在本书最后提出,云计算是中国的机会。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中国云计算公司将会用自己的创新实践证明这一论断,中国完全有可能乘云计算的变革之机实现中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本书可以为一切想了解云计算、利用云服务的读者提供一把开启云计算世界的钥匙,即使是对云计算有所研究的人士,本书的很多独到见解也可以使他们开阔思路,具有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研究企业家才能发挥的制约因素,是为了面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找出与此相匹配的社会制度中存在的与企业家才能发挥不兼容的因素,包括产权、制度、环境、文化
将多年在工业领域积累的创意方法移植、吸收到农业领域,形成独特的创意农业  位于内蒙古武川县草原深处的宝坤农业创意庄园,正在把小土豆发展成大产业。“以前是一车一车卖,现在是一个一个卖。”当地农民乐开了怀,既能旱涝保收,还能脱贫致富。武川是国家级贫困县,人均年收入2200元,到庄园上班后,一个月收入就能达到1000元。  2009年初,北京洛可可国际创意农业技术有限公司与宝坤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联
在互联网带来的“大”问题压力下,我们需要全新的思想,通过“积木化”的改变,来重新定义计算资源的使用方式、服务的提供方式,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协作过程。云计算带来了这种思想
最近,张曙光和张弛撰文指出,中国经济应当警惕为增长而增长。文章指出:  从供给来看,中国的发展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增加物质消耗,而不是效率改进。从1995-2010年,城乡就业人员从6.8亿增加到7.6亿;固定资产投资从2万亿元增加到25万亿元;物质消耗更是大量增加。2010年,中国的消费量占世界的比重:水泥53%,铁矿石48%,煤炭47%,钢和铅45%,锌和铝41%,铜39%,镍35%,而中国
“三农领域是一片价值洼地,只要能找到解决三农难点问题的商业模式,就能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利、社会增益的共同目标。特别在目前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如果能够解决农民买难、卖难以及劳务输出这三大核心问题,就能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共赢发展。”当被问到农业企业如何平衡企业盈利与社会服务功能时,永业集团的董事长吴子申娓娓道来。  在农村,好的产品依赖于好的技术服务体系的推广。“按照100分来说,产品占40分,服
破产,作为一种成本由市场来承担和化解的经济手段,在资本与市场的博弈过程中,其概念如今已经司空见惯。  虽然我们看到了无数个人、企业乃至银行的破产倒闭,但一个城市的破产,则意味着城市综合素质和抵御风险能力的低下。而在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伴随着素有“汽车城”美誉的美国底特律因负债数量巨大而导致的破产,也引来对中国众多城市如何继续生存的关注。  与国外城市破产不同,难以想象中国的城市会申请破产,但中国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