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平君钟虞铭文小考

来源 :中国文字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rlzx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国时期赵国的刻铭青铜钟虞,存虎形底座和框套.自名为“虎(兔又)”,铸于十五年三月,重百镒.铭文所记器主“阜平君”为赵国封君,大约生活在武灵王时期,典籍失载.二次所刻“阳文君”即赵豹,曾任赵国相邦.铭文对研究赵国历史具有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生物多样性关乎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2021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在云南昆明召开,以“扶荔宫”温室群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园是专门为COP15准备的、用以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场所.
期刊
《说文解字·叙》关于汉字起源的叙述与许慎关于六书名称的顺序一致.伏羲作卦、神农结绳等都是标指或提醒事物、事件的手段.古人创制汉字首先采用原有指事符号,并使其与词结合,这就是指事字.因而,许慎认为六书当中指事为首,这符合记事方法演进的历史,符合考古成果展现的事实,符合语言催生文字的顺序,符合人的书、画能力发展实际,符合汉字构形动态演变进程.
安大简《诗经》的文字现象有构形方面的,如趋简、增繁、替换、讹变及特殊的构形方式等;也有书写方面的,如整体书写风格扁平等.我们根据具体的字形做了简单的描述.
(牙可)簋铭文记述了“周公克殷”的史事,并进一步指出“克殷”的时间为二年八月,但由于铜器制作的时间要晚于铭文所记事件的发生时间,所以“克殷”之事或发生在八月以前,或发生在八月以后,本文就此点进行讨论,认为在周公摄政第二年的八月“克殷”之事已完成.
20世纪60年代制定的新字形并不限于统一不同的印刷字形,其从俗、从简的规则,体现了简化字运动的延续.新字形办法在出版物内彻底消灭旧字形做法,不仅阻断了传统文字规范,而且给实际使用带来了困难.可以考虑学者建议,实行双轨制,新字形面向现代读者,附旧字形和新旧字形对照表;传统正字(包括其中旧字形)面向传统文献专业以及有关人士,不出新字形,不用对照表.合适时机面对新字形带来的消极因素,作出合理的调整,使回归单纯的统一字形宗旨.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收录两件春秋早期曾国青铜盈,其自名隶定作“(食奉)(否否)”,为青铜盈器自名首见.有学者释为“(食奉)盨”.我们认为将前一字修饰语释为“(食奉)”是正确的,但是后一字“(否否)”结合器物形制当释作“桮”,“栖”即今所谓“耳杯”.与此同时另一件遣盈父盈自名隶定作“(菩)”,下半部分不应从“言”而应从“否”.两件盈器自名可与《说文解字》内容互证.
“季”字,《说文》释为“少偁”,即伯、仲、叔、季排行中最小的一个,字;分析字义为“从稚省声”.林义光以为把“禾”分析为“从稚省声”不合理,因此改释为从子禾,释义也改为“幼禾”,以为是“稺”的古文.不过,甲骨文的“季”字上部所从的“禾”有几个特别标出禾穗,比较像是成熟的谷子,而不像是“幼禾”.综合各种条件,我们以为“季”的本义应该是“概”,栽种时过于密集的谷子,成熟时禾穗较不饱满,因此农人收割后被挑出放在一旁,由小孩子扛回去.音再转就是《诗经·大田》中的“穧”.
荆州博物馆收藏的五十二年秦戈铭文“蜀”后之字当释为“假”,在铭文中为代理之义.此戈所附铜鐏上有二字“资中”,很可能就是五十二年秦蜀郡戈的铸造地.铜戈胡上的“丹阳”应为置用地名,此戈出土于江陵(荆州市)郢北村鸡公山墓地,对于探讨战国时期“丹阳”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文章对目前所见西周初期有关召氏家族的铜器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对召公、燕侯克、燕候旨、父辛、召伯父辛等相关人物及其关系进行了辨析,讨论了西周初期召氏家族封于燕国和留于畿内的两支世系.
将《楚辞·招魂》“稻粢穱麦,挈黄粱些”中的“穱”和金文中的“(米焦)”联系,认为“穱”“穛”“(米焦)”乃一字之异体.且“焦((米焦))”作为农作物,亦见于甲骨文.据《说文》及段注、《集韵》的解释,“穱”为“黍之不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