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

来源 :时代文学·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_toma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这是一个普通农民和共和国抗日英雄的故事。
  农民叫赵文岭,是个摄影爱好者,今年62岁,河北献县人,和抗日英雄马本斋是老乡。从1990年至今,他只埋头做一件事:搜寻马本斋和回民支队的抗战英雄事迹。只要听说哪里有马本斋的事迹,哪里有健在的回民支队队员,无论多远多难,他都要去。
  马本斋英年早逝,可那些曾经跟随他的抗日将士们依旧转战大江南北,在隆隆炮火中出生入死。他们在漫天的硝烟中幸存下来,很多人一辈子都没离开部队,一辈子深深敬仰并怀念着马本斋。
  那些仍健在的回民支队老战士,他们在哪儿?一年又一年,为了找到他们,赵文岭的脚板儿走遍了大江南北,他拍摄了140多位老队员的肖像,写下了100多本寻访日记,积攒了数万张图片。
  很多老战士在这二十多年里去世,赵文岭总是提醒自己:要与时间赛跑,给这些抗日英雄们留下在世间最后的珍贵影像。
  赵文岭很穷。多年来,他没工夫挣钱,又因为不停地寻访,几乎倾家荡产。为了凑路费,他一次次卖粮食,卖牲口;为了省钱,步行几十里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他在乡下睡过柴棚,睡过麦场,睡过很多城市的候车室,甚至睡在繁华都市的马路边……
  但是,站在那一幅幅令人震撼的照片前,听他一字一句地讲述,你又会觉得,他真的很富有。
  他把自己的家,变成了纪念马本斋和回民支队的私人展览馆,把自己变成了回民支队的活字典,把寻访回民支队的历史当成了坚持一生的信仰。
  赵文岭平时很寡言,在人群中毫不起眼。可是,一旦你问起有关马本斋和回民支队的任何事、任何小细节,他立即会滔滔不绝,记忆力惊人。回民支队的历史都刻在了他的脑子里,精确到了每一天、每一次战斗。
  开国上将吕正操的儿子吕彤羽曾说过:“我见过许多大人物,但我這辈子最佩服的人,就是赵文岭。”
  “我就是想做点有意义的事,干不了大事我就干小事。”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赵文岭,说出来的话总是那么朴实无华。
  这是一个英雄痴。
  一个用生命守望英雄,诠释最朴素的家国情怀的人。
  二
  从去年秋天认识了赵文岭,几个朋友就亲热地管他叫老赵,他总是乐呵呵地应承,黝黑的脸庞上挂着一副憨厚的笑容。
  最初知道老赵的名字,也是因为马本斋。
  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菏泽这片抗日老区,与民族英雄马本斋有缘。
  菏泽市鄄城县有个回族村叫军屯,抗战时期是个红色堡垒村。当年,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转战鲁西南,曾数次在军屯休整、养伤。那段时间是抗战最困难的时期,为了让马本斋早日康复,乡亲们从各家敛了白面烙饼,轮流杀了老母鸡给他熬汤。村里的百岁老人孙留阁,至今还珍藏着给马本斋烙过饼的擀面杖和铁鏊子。2015年春天,马本斋之子马国超得知这一消息,曾两次来到军屯寻访父亲的足迹,并把这一重要信息告诉了赵文岭。老赵一年内三赴军屯踏访,还和菏泽市伊协会长马惠亚成了好友。
  赵文岭的家在献县陈庄镇苗庄村,距马本斋故里约40公里。
  读小学时,赵文岭看到家里大门有被火烧过的痕迹,就问母亲:娘,咱这门是咋回事?母亲说:这是当年日本鬼子给烧的呀。鬼子进村就抓鸡,吓得村里的鸡看到穿黄衣服的就满街飞。不光抓大人,连小孩也不放过,你大姨14岁就给送到婆家去了。为了躲鬼子,我好几次藏到村边苇坑地里,老深的水,我两只手紧紧拽着苇子,光露着脑袋,冻得浑身打哆嗦。当年日本鬼子很猖狂,到处修碉堡,村村有日军。鬼子的混账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赵文岭从小就牢记母亲的教导:不管多苦多难,都要爱祖国,走正道。
  寻访马本斋和回民支队这件事,老赵做起来也很偶然。他从小喜欢画画,后来又迷上了摄影,还专门跑到北京买了一台照相机。1988年春,他拎着相机去了银川打工,领着一帮工友给刚盖的大楼做屋面防水。
  摄影技术也没人教,老赵没事就自己琢磨。干完活,他就挎着相机走大街串小巷,寻找镜头拍照。一年后他参加了个摄影展,还获了奖,宁夏的很多媒体都知道了这个爱摄影的农民工。
  1989年春节前,有个记者对老赵说,你是抗日英雄马本斋的老乡,几年前我们曾去马本斋故里采访过,不知道如今变化大不大。你喜欢摄影,回老家去采访拍片吧,这可是件有意义的事。怕他没经验,记者还亲笔给他写了采访备忘录。
  那年腊月二十九深夜,老赵才风尘仆仆赶到家,一家人过了个团圆年。正月十六,他在自行车筐里装上干粮,骑车就奔向了本斋村。那时,老赵对马本斋的了解还很少,只知道他是个有名的抗日英雄。
  从此,老赵开始用镜头追寻、记录马本斋和回民支队的足迹。别的地方不说,仅来本斋村就有上千次,先后骑坏了5辆自行车,累计行程不下10万公里。
  三
  马本斋故里,当年叫东辛庄。1903年,马本斋出生在这里一个贫苦的回族家庭。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炮火击破千年晓月。面对日军大举进犯华北,马本斋义愤填膺,动员本村青壮年组织起义勇队,后编入回民教导队。
  马本斋历任回民教导队队长、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他指挥回汉健儿,转战于冀中平原、渤海之滨,驰骋于冀鲁豫广大敌后战场,夺城上百,歼敌数万,被毛泽东称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马本斋逝世后,东辛庄改名为本斋村。
  第一次来到本斋村,老赵心怀忐忑,他没经验,不知道怎么采访。幸好口袋里有备忘录,总算照着提纲完成了采访。
  从那以后,老赵没事就骑上自行车去本斋村转悠。很快,他在村里遇到了马本斋的老部下,当年回民支队的连长马国亭。马国亭告诉他,当年,马本斋在村里组织回民武装时,他和弟弟马国柱一起参加了回民抗日义勇队,村里的马瑞强、马国文、马维起都是当年回民支队的队员。抗战结束后,他们就结伴从延安回到了家乡,过起了和普通村民一样的日子。   老赵最喜欢在清真寺里跟老兵们聊天,给他们拍照,听他们讲述当年回民支队打鬼子的故事:
  每次鬼子的炮楼打不下来,眼看着前面的战士抱着炸药包牺牲了,马瑞强就主动请缨。他总能想办法把炮楼炸掉,而自己却毫发无伤。
  马维起的父亲是二大队队长,他带着一家五口参加回民支队,最后只回来三个。马维起的小腿被打断,耳膜也被震坏了。
  马国亭告诉老赵,回民支队没留下太多影像资料。当年曾有战地记者要拍马本斋,他摇摇头,说底片有限,留着打冲锋的时候照。
  采访拍摄老战士的过程,也是赵文岭了解马本斋的过程。老兵们告诉老赵,马本斋有满腔的爱国热情,从小受母亲白文冠很大影响,母亲教育他要“爱人民,爱老百姓”。1941年8月,日本人为了逼迫马本斋投降,把马母白文冠抓了起来,威逼她给马本斋写劝降信。但她痛斥敵人:我是中国人,一向不知有投降二字。为了不让儿子担忧,一心杀敌,马母绝食而死。母亲的牺牲,更激起了马本斋的抗日斗志。
  老兵们说,马本斋嗓门很大,像喇叭一样,几千人都能听见。直到几十年后,马本斋的声音仍清晰地记在老兵们心中,这让老赵感慨唏嘘。
  了解得越多,老赵对马本斋的敬仰越深,对回民支队的感情也越深。他陆续得到了更多健在老战士的消息,开始在周边进行更多的寻访和拍摄。
  因为经济条件有限,老赵几乎每次出行都自带干粮,出行工具就是那辆破自行车。冀中40多个县,每个县他都跑到了。1992年,他的朋友送给他一辆新自行车,这让他的寻访如虎添翼。只要听说一个线索,他就不辞辛苦跑了去,耐心寻找蛛丝马迹,再一一找到相关人员核实,反复了解印证。
  二十多年的时间,他用镜头记录了本斋村点点滴滴的变化。有时为了拍好一个镜头,他在一个地方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别人以为他着了魔,等拍好时他又突然蹦起来,吓人一跳。为了拍好本斋村一户农家的变迁,他跟踪了这家人二十多年。外人都分不清,谁是主人谁是客人……
  最让老赵欣慰的是,当年马母那两间破旧的小祠堂,经过多次改建,早已旧貌换新颜,建成了占地100余亩的马本斋纪念馆和母子烈士陵园。母子俩依偎在青松翠柏中,永远不再分离。这里,也是他拍摄最多的地方。他很自豪,20多年的变化,都印在了在我的镜头里。
  马本斋纪念馆的很多珍贵物品,都来自老赵的捐赠:回民支队队员的入党转正表、职务胸章、他们使用过的针线包,还有多年来历尽艰辛拍下的一幅幅照片……
  赵文岭在本斋村、在马本斋纪念馆待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自己40公里外的家。
  四
  从本斋村走向全国各地寻访,老赵最初的信息,也是来自本斋村的这些老兵们。
  有一次,马国亭告诉老赵,回民支队的老队员刘清瑞,在天津警备区任参谋长。1992年春天,老赵背着相机就去了天津。他找到了刘清瑞,还在他家吃了一顿香喷喷的牛肉炖粉条。
  从此,老赵开始跋山涉水,寻访那些健在的回民支队老战士。
  他找到了回民支队1940年下半年的花名册,名单上有350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仅回民支队就出了80多个将军。
  抗战胜利后,回民支队队员被派遣到各支部队,分散在大江南北。为了寻找他们,老赵的足迹几乎踏遍全中国。他到过新疆“三个泉”边防连,到过深圳的罗湖口岸,也到过东北的双鸭山,为140多位老队员留下了珍贵影像。
  老赵家的日子一直过得很窘迫,但他倾尽全力,在家里的平房之外,又建起了一座二层小楼。他说:“建这个房子,就是为了那些照片。”
  去年深秋,我们到老赵家参观时,看到那些照片的底片,都分门别类放在一个个鞋盒里,码放在楼上通风透气又避光的角落。大厅四周,摆满了一张张回民支队老战士的肖像。
  那些照片,每一张都令人震撼。随便拿起一张照片,老赵都能给你讲一段刻在他心底的故事。
  “我最怕的,就是这些老人离世……他们已八九十岁,生命已很脆弱。所以我要尽快找到他们,留住这些民族英雄最后的影像。”
  张刚剑,回民支队第四任参谋长。为了找到他,老赵三下四川,打了数百个电话,才辗转找到张刚剑的下落。
  张刚剑是安徽人,1933年就参加了红军,1941年3月任回民支队参谋长。后来调离回民支队。从2005年开始,赵文岭就四处打听他的信息。有人告诉他,张刚剑在20世纪60年代曾在南充军区任司令员,离休后就没了消息。赵文岭曾两次去四川寻访,都无功而返。
  2011年底,赵文岭听说张刚剑可能在四川成都,而且身体不太好。他打了数百个电话,询问了上百人,终于得知,老人住在成都军区陆军总医院。2012年5月,赵文岭奔赴成都,在医院病房里见到了病重的张刚剑老人。
  提起马本斋,张刚剑的儿子感慨不已:马本斋太厉害了,我虽然没有见过他,但他在我爸身上打下的烙印太深了。我爸一辈子最敬重的人,就是马本斋!我们家是汉族,但从认识马本斋起,我爸就开始戴礼拜帽,家里的饮食习惯也和回族一样。每次听我爸说起马本斋当年威震敌胆的气魄,我身上的汗毛都会竖起来。
  在医院病房,赵文岭终于握住了百岁将军的手。那时老人几乎已经不能说话,但当他得知赵文岭来自马本斋的家乡,就一个劲儿地点头。老赵买了一束鲜花,默默放在病床前,给老人拍下了最后的照片。不久老人去世,临终时头上仍戴着礼拜帽。
  李健轩,回民支队另一个老战士,曾任武汉空军某部副政委。为了找他,老赵也费尽周折。
  2004年冬天,赵文岭听说李健轩在武汉,但一连去了两次都没找到。他没气馁,又去北京寻访消息,终于打听到李健轩的老家在沧州河间。那时已过了腊月二十三,老赵却没心思回家过年,决定先去河间看看。一路打听,果然找到了李健轩的老家。一番自我介绍后,他的家人非常热情,当场就拨通了李键轩的电话。老赵激动不已:李伯伯,我已经找了你很久!我也找到了很多你的老战友!过了年三十,我就去武汉!   正月初一,吃了饺子,给爷爷奶奶上过坟,老赵背起摄影包就出发了。他要去衡水坐火车。为了赶车,他只好坐出租车。平时100块钱的车费,他加价给了150,就这,司机师傅还不太情愿。
  毕竟是大年初一,火车上冷冷清清,一个车厢里只有他一个乘客,连卖货的小推车也不见踪影。老赵一直饿着肚子,连点吃的都买不到。
  在南昌又转了一次车,大年初四,赵文岭终于出现在李健轩面前,风尘仆仆,形容憔悴。
  看着赵文岭的样子,李健轩很心疼:孩子,别说话,洗把脸,先好好睡一觉再说!
  赵文岭一头扎到温暖的被窝里,就迷迷糊糊进入了梦乡。不知睡了多久,李健轩的儿子端个托盘过来了:兄弟,翻身,趴下,我给你拔个罐!
  老赵说,那是他平生第一次拔罐,感觉好像到了天堂。
  第二天,采訪,拍照,老赵忙了整整一天。晚上,他就坐火车去了太原,继续寻访一个叫马捷的回民支队老战士。
  马捷,也是赵文岭寻找了很久的人。
  他曾经不止一次委托山西的朋友帮忙寻找,后来陆续给了回话,答案都一样,说人已经去世了。可老赵不死心,这次离开武汉后,他就直奔太原。
  在太原找了整整两天,终于见到了马捷。一见面,他先给老先生敬了个军礼,但没说几句话,他就知道找错了:这个马捷虽然也是个老军人,但没参加过回民支队!
  老人回忆了很久,终于想起来:好像听说过,有这么个人,跟我重名,但不知道他在哪里。
  赵文岭继续在太原街头奔波。第三天,他转到了山西省科委附近,结果令他欣喜若狂:这里有人认识马捷,还直接给他说了门牌号码。
  赵文岭实在累坏了,但他一分钟都不愿意耽搁,一瘸一拐,站在了那个门牌号码前。
  出来开门的是马捷的儿媳妇,她说:我爸出去下棋去了,我马上去找他。
  不大会儿,一个老先生拄着拐杖过来了。赵文岭握着老人的手,眼含泪花,很久都不愿松开。
  见了赵文岭,老人激动得饭都顾不上吃,整整一个下午,他都在讲马本斋,讲回民支队的故事。虽然已95岁高龄,但6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还有那些并肩抗敌的老战友,早已刀刻般印在他的脑海里。
  多年的奔波寻访,老赵凭的就是这股韧劲。无论线索多么渺茫,无论要走多远,跑多少趟,只要有一丝希望,他就决不放弃。
  他习惯了饥一顿饱一顿,习惯了十几天不换衣服,更习惯了坐夜车赶路,抱着包睡觉,因为里面有胶卷。这些胶卷比我的命都重要,老赵不止一次这样说。
  赵文岭说:“能找到的我都拍了,除了西藏以外我都去了,因为全国各地都有。”
  不断的奔波中,二十几年过去了。“现在,这些老人大多已经不在了,不在了……”说到这里,赵文岭眼圈发红。
  五
  从老赵的朋友那里,我们听到了一个他为回民支队烈士找“家”的故事。
  烈士名叫曹奎,最初搜集回民支队资料时,赵文岭就看见过这个名字。在众多的抗日英雄中,他并不是特别引人注目。
  1992年初,赵文岭在查阅资料时,再次看到有关曹奎的介绍:献县淮镇人,冀中回民支队第一任随军阿訇,渤海回民支队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关于曹奎的资料不多,老赵想再多搜集一些,重新整理一下。他没想到,这一查就是13年。
  赵文岭背着采访包到了淮镇,查遍了当地的档案馆、地方志,却找不到关于曹奎的任何记载。他又在淮镇所有曹姓人中打听:抗战时期,淮镇是否出了个姓曹的阿訇?回答是否定的。淮镇的曹姓老人明确告诉他,在当地曹姓几辈人中,都没有过姓曹的阿訇。线索就此中断了。
  老赵不死心,后来又多次前往淮镇,一个村一个村地打听。后来,他又把搜索范围扩大到整个沧州,凡是能找到的支队老战士,他几乎都问遍了。很多老队员还记得那位长着黄胡子的老阿訇,可更多的情况,谁也说不准了。
  老赵断断续续打听着曹奎的信息,转眼10年过去了。
  2003年深秋,赵文岭和朋友去了北京,探望当时已83岁的刘世昌老人。他是马本斋的入党介绍人之一,解放后曾任空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
  在聊天中,赵文岭提起了曹奎。刘世昌老人曾和曹奎并肩作战,他说曹奎可能是沧县人。这更让老赵疑惑,为什么到如今还有人记忆深刻的抗日英雄,却没人说清他到底是哪里人呢?这激起了老赵的倔劲,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帮这位抗日英雄找到“家”。
  2004年,赵文岭在泊头市的清真寺举办“毛泽东主席为马本斋题词60周年展览”,来参观的回族人很多,他仍不忘打听有关曹奎的线索,由此结识了73岁的曹玉发。曹玉发只知道自己的父亲曹希升(谐音)参加过抗日队伍,其余所知不多。母亲前些年过世,生前也从未提过关于父亲更多的信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曹奎就是自己的父亲。
  转眼到了2005年8月,赵文岭在北京举办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摄影展”,这已是他第三次在北京举办展览,再次引起轰动。回来后,老赵得到邀请:到泊头再办一次展览。泊头人很热情,有个叫韩宝禄的回族人特别钦佩老赵,再三请他到家里吃饭。席间,老赵又一次见到了曹玉发。
  吃饭时,曹玉发谈起自己的父亲,老赵请他再仔细回忆,他终于想起了一些细节:有人管他父亲叫“曹部长”,曾带人来老家“招兵”,还有母亲在油灯下煮纱布的身影。尽管只是一些记忆的碎片,但对老赵来说仍如获至宝。对曹奎的资料倒背如流的他非常激动:曹希升和曹奎可能是同一个人!
  老赵兴奋不已,立即电话联系了一些健在的回民支队老战士,一一核实了解到的细节。这时,他又得到了意外收获:曾给回民支队当过地下交通员的李树合老人说,曹奎原来确实叫过曹希升。1942年底,曹奎到河南洛阳北窑清真寺开展工作,解放前夕在西安被害。
  后来,赵文岭和曹玉发一起,沿着曹奎当年的足迹,几次前往洛阳、郑州、西安,搜集第一手资料,还扛回了曹奎曾经坐过的凳子。   烈士魂归故里,赵文岭终于为抗日英雄找到了“家”!
  在那烽烟四起的年代,很多抗日志士曾经浴血奋战,最终却默默无闻。对于回民支队的历史,老赵了如指掌。马本斋率回民支队打的大小870多场战斗,都清晰地刻在他的脑子里。除了曹奎烈士,他还帮助20多个回民支队老战士写过证明,帮他们找回了应有的荣誉,办理了薪金补贴。同样,一旦有人想伪造革命经历,也注定会难逃他的火眼金睛。
  一次,有个老人找到赵文岭,说自己是回民支队的老战士,但有关物品让大水冲走了,要求老赵给写个证明材料。结果三问两问,老人就开始支支吾吾。老赵笑了:伯伯,我研究回民支队20多年了,他们打的哪场战斗,我都清清楚楚。您参加过回民支队可能是真的,但我推测,您打完第一仗就临阵脱逃了,以后的战斗您就不知道了。
  听了老赵的话,老人心服口服,羞愧地低下了头。
  六
  马本斋英年早逝,他领导的回民支队是否还有延续部队?抗战时期曾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铁骑部队,难道就没有传承?这些疑惑,多年来一直萦绕在赵文岭心头,挥之不去。
  但是,走遍大半个中国后,他依然没有确切的信息。
  2005年初冬的一天,赵文岭从北京回到马本斋纪念馆,发现有位老人,在马本斋母子像前,默默伫立了很久。
  当老人缓缓转过身来,老赵发现,他浑身颤抖,眼含热泪。
  老人告诉赵文岭,他叫李福亭,曾是回民支队队员。这次,他专程从新疆来瞻仰马本斋母子。
  李福亭是河北新城县人,1939年参加回民支队。他曾两次随部队来到马本斋的老家休整,吃过马母白文冠炸的油香。受到马本斋批评时,马母曾呵护过他。这些经历,李福亭终生难忘。
  抗战胜利后,李福亭和战友们一起转战到新疆,从此在边疆扎下了根。那里,还有很多和他一样的回民支队老战士。
  2006年春节过后,赵文岭对老母亲说,娘,我得去新疆。
  老母亲有点舍不得,刚过完年,你又要出去呀。
  娘,我不去不行,过了年,纪念馆的事就多了。
  正月初九,赵文岭揣着卖粮食的钱,踏上了去新疆的旅程。正月十二,在乌鲁木齐火车站,他见到了来接他的李福亭老人。
  顾不上休息,赵文岭就开始和李福亭老人促膝长谈,详细询问新疆还有多少健在的回民支队老战士。他再次提起了心里的困惑,为啥咱回民支队没保留下传承的部队?
  李福亭老人回答,怎么没有?就在奇台啊。
  赵文岭在心里“啊”了一声。这短短的一句话,足以让他热血沸腾。他好久没说话,告诉自己要沉住气,萦绕心头多年的谜团,也许很快就要解开了。
  按照李福亭提供的线索,赵文岭先列了个名单,开始寻访其他健在的老队员,然后回到乌鲁木齐。他的最后一站,就是奇台。
  奇台位于新疆东北部,天山北麓,距乌鲁木齐市200公里左右。赵文岭的目标,就是奇台边境线上的“三个泉边”防连。从奇台县到北塔山边防站,还要走200多公里山路。
  此时正是新疆最冷的季節,到处一派银装素裹,寒风呼啸。赵文岭拎着大包,走了十多里山路。鞋底和鞋帮“分家”了,他就捡来枯草,将鞋帮鞋底绑在一起继续赶路。
  边防连派了专车来接赵文岭。一路上几乎都是戈壁滩,赵文岭捂着心脏,忍受着道路颠簸带来的不适。7个多小时后,终于到了“三个泉”边防连。虽然室外气温零下三十多度,但老赵心里却热乎乎的,他觉得自己到家了。
  在边防连,赵文岭终于厘清了马本斋去世后,回民支队的去向。
  1944年2月7日,马本斋病逝于军中;1945年日本投降后,冀中回民支队官兵在延安进行重新改编,一部分官兵奉命去往东北、河北张家口和冀中地区,留在延安的官兵缩编为一个营,参加了保卫延安战斗;解放兰州战役后,全营官兵仅存300多人,随后部队又缩编为一个连,参与和平解放宁夏。1950年3月,部队奉调进新疆剿匪,后来就成为奇台边防连,常年守护在中蒙边境线。
  抗日烽火中的回民支队,默默驻守国境线的边防连,两个看似隔着久远时空的队伍,在赵文岭不懈的追寻中,紧紧连在了一起。
  赵文岭在边防连待了一个月。他给战士们讲马本斋的故事,讲一场又一场的战役。他讲不够,战士们也听不够。
  在雪地里,他和战士们一起训练,摸爬滚打,不惧严寒。他向连长提出:来到边境线,他要像战士那样站一班岗。
  连长同意了,问他,站哪一班?
  赵文岭回答,最冷的那一班。
  最冷的那班岗,是从半夜十一点半,到凌晨一点。
  赵文岭戴上军帽,穿上军大衣,全副武装起来。他像一个真正的战士那样,紧握钢枪,在边境线上为祖国站了一班岗。
  在茫茫雪原上,赵文岭走遍了200里的边防线,看到了边境线上的中蒙界碑。夕阳的余晖照在界碑的国徽上,格外壮观。赵文岭双膝跪地,热泪盈眶,祖国母亲,儿子来了!他用专门带来的国产相机和国产胶卷,对着熠熠生辉的界碑按下了快门。
  七
  在赵文岭家里,我们看到了一摞已经发黄的笔记本,里面记录了他多年来寻访过程中经历的各种艰辛和曲折。
  吃苦受累,在赵文岭看来不算什么。最让他难过的,是寻访中缺少资金的窘迫。老母亲为了给儿子凑路费,不知道多少次卖粮食,卖牲口。每次接过老母亲递过来的钱,他都愧疚得暗暗落泪。
  1992年,因为寻访的事要求人帮忙,老赵买了一只烧鸡作为“见面礼”,没承想却没找到人。走了一天没吃饭,回来时又累又饿,他真想拽下个鸡大腿来吃。但几次拿出来看看,终究舍不得吃,只好又放回包里。实在饿得受不了,就喝两口水继续赶路。
  平时,他兜里一般就放二三十块钱,能吃一碗牛肉面,二两牛肉,这就是他最高的生活标准了。
  1993年清明节前,马本斋决定去石家庄,到华北烈士陵园拍摄马本斋墓地,拜访马本斋的三弟,寻找更多的回民支队历史资料。知道他没路费,一个朋友借给他80块钱。他买了两个胶卷,花去40块,还剩40块,赵文岭小心翼翼放进贴身的衣兜。   赵文岭先来到马本斋的三弟家,才知道他两个月前刚刚去世。在这里,他发现了一张马本斋的瓷像全身照。这张照片1932年拍摄于江西,并在景德镇被烤在瓷盘上。
  可惜的是,这张瓷像后来不小心被摔坏。10年后献县筹建起马本斋纪念馆,陈列的那张马本斋黑白全身照,就是那时赵文岭拍摄的,成为现今最权威最真实的马本斋肖像。
  这次寻访收获很大,在河北博物馆,赵文岭找到了1944年3月在延安召开马本斋追悼大会的资料。还向马本斋的三弟媳妇确认了马司令的出生日期:生日是腊月初三,属虎。从那以后,老赵每年都以自己的方式,给马本斋过生日。
  赵文岭在石家庄待了四天,他不敢花钱住店,晚上就来到烈士陵园马本斋墓地,抱着摄影包,睡在墓地旁边的松树上。一日三餐,他只吃馒头,喝自来水,四天一共花了七块钱。
  谈及这段经历,赵文岭说,马本斋司令在地下安息,我在树杈上陪着他。那是离英雄最近的时刻,也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四月初的夜晚,春寒料峭。黎明前的那段时间,寒意刺骨,最冷最难熬。太阳出来前,老赵就从树杈上跳下来,凝神拍摄映在马本斋墓地上的第一缕阳光。
  为纪念马本斋逝世50周年,赵文岭准备到北京去办摄影展。提前半年,他就开始为摄影展做准备。因为没钱,寻访难以继续,赵文岭愁眉不展。老母亲二话没说,牵起羊就到集上卖了。她很高兴,心想儿子又有钱了,可是没想到,卖羊的钱却被偷走了,连小偷的影子都没见着,母亲伤心得吃不下饭。
  没几天,母亲又去赶集,老父亲也跟着,这回决定卖驴。为防万一,老两口在集上跟人讲好价,下午买主来家里成交,卖了620块钱。
  1994年元旦前,赵文岭来到北京,为摄影展做最后的准备。他和来帮忙的朋友们住在地下室,每天只睡两个小时。离展览还有两天,他走在长安街上,突然觉得心脏一阵抽搐,然后就一头栽倒在地。幸好,他很快又醒了过来,怕影响摄影展开幕,他没有声张,忍着不适继续忙活。但从那以后,他的心脏就落下了毛病,时好时坏,有时不得不住院治疗。
  赵文岭说,在寻访路上,他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2012年7月,赵文岭接到马本斋的儿子马国超的短信,说有人提供了马本斋新的病逝地点,是在河南范县的一个小村。老赵一听,立刻决定启程前往。没路费,他卖了几袋刚打下的麦子。
  1944年2月,马本斋随部队奔赴延安途中,对口疮恶化,又感染肺炎,病逝于冀鲁豫军区后方医院(今河南濮阳县小屯村)。现在有人提供新的线索,他当然得亲自去核实。
  为了澄清这事,他一个月到范县去了四次,又找到马本斋的警卫员去核实相关信息。一番周折后,最后的结果否定了马本斋在范县逝世的说法。
  最后一次到范县时,几个朋友开车陪他去。汽车在高速上出了车祸,人雖然没受伤,随身携带的硬盘却受损了,里面有他积攒了四五年的资料。
  老赵心急如焚,到处找人修复。硬盘在北京放了一年多,到底也没修好。去年,北京一家媒体想拿走,说帮他找专家看看。但他不放心,没舍得给。
  老赵说,这些资料,比我的命都重要。
  老赵是本斋村马本斋纪念馆研究室的主任。从2003年开始,他每月领500块补贴,直到现在,这钱也没涨过。
  很多人为老赵的境遇唏嘘,也提醒他去找找门路,改善一下自己的待遇。但他从不抱怨,他说,比起那些出生入死的英雄们,我已经很知足了。
  他说,这是我喜欢做的事,再苦再累,也甘之如饴。
  1994年元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展览时,有人出价三万,想买一件他手上的藏品,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在老赵心里,这些东西是无价的,可以献给国家,但决不能拿来卖钱。他宁愿忍饥挨饿,也不肯赚英雄们的一分钱。
  八
  走到哪里,赵文岭就把英雄的事迹宣传到哪里。
  每年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他都雷打不动地举办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
  他腾出自己家的四间楼房,再加上平房的客厅,建起了“马本斋事迹资料珍藏馆”。只要有人来参观,赵文岭就热情接待,每一次都认真讲解,不管听众是几百个,还是只有一个。
  “马本斋的故事,我怎么都讲不够!”每次讲到“42岁的马本斋永远闭上了眼睛”时,他都会声音哽咽。
  他三次到北京举办摄影展,每次都引起巨大轰动,参观者人山人海。
  这些年,老赵一共办了200多场展览。小学和大学,是他最愿意去的地方。给学生们讲述马本斋和回民支队的故事,他从不用手稿。他的展览常常会轰动大学校园,留言摞起来有一尺多厚。
  每年3月17日,是毛主席为马本斋题词的纪念日,老赵都要举行纪念仪式。他委托延安清真寺的阿訇读经,然后把读经的音频传到他手机上。他听着阿訇开经的声音,心情激荡。这样的仪式即使只有他一个人,他也做得无比虔诚。
  老赵对那些照片视若珍宝,不论走到哪里,他都要带上一些。2010年9月,他去深圳寻访,随身带了100多张照片。在深圳的清真寺,他讲述马本斋和回民支队的故事,聚集了上万听众。返程时,他又在火车上办起了展览。一路走,一路讲,整个车厢都围满了乘客。到了衡水站,他要下车了,大家还恋恋不舍,全体起立,目送他下车。
  赵文岭说,他做这些事情,就是想让马本斋和回民支队当年抗战的英雄事迹被更多人熟知。民族的血性历史,不屈的英雄精神,永远不应该被忘记。只要自己还能走得动,就会一直拍下去,一直讲下去,这是一辈子都做不完的事。
  他就是那个执着的守望者,永不言悔。
其他文献
【摘 要】 书法是小学教学中一门必修课程,这一课程的有效开展是学生后续成长的关键,一笔一划写好字,一言一行做好人,如何提升小学书法的教学效果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值得教师深入研究。  【关键词】 书法;小学;策略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人认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学好文化课,懂得如何使用科学文化知识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然而,随着传统文化元素与小学教学的不断融合,教师也开始更新自身的
两岸  我的江河都出自悬崖。出自我的笔端——  在一个陡峭处获得落差  两岸的眉批——烟火,风信子  水与一副傲骨也在拔节  让我的河水又悄然涨高了几分  我的祖辈。赤足、豪饮,有着自由的天性  夏天里顺着河水摸鱼  冬天里逆着冰川溯源  那大小的波澜,在鸟儿的回旋中翻滚:  走出这座山就得救了——  隔着一山的哀怨,却是彼此的倒叙  锦瑟相传,患病的声调,每天恐惧  我是抱了拳的:流水里的祭日 
把日子押给车间的临时工  揣着一个比铁还硬的情窦  自诩铁打的汉子  却经不得一个纤弱的女工  用小手在胸口的按钮上轻轻一点  一股电流把一辈子的忙碌启动  忙碌而来,忙碌而去  每天八小时,持续这么多年  最终仍平淡如水  一种不温不火的切磨  沿着工齡的增长把你送向沧桑的中年  八小时,一条磁性的城市甬路  羁留住游子原本漂泊的青春  一条精金打造的红腰带  束雄心万丈征途浩瀚为盈盈一握  但
【摘 要】 新课改下,小学德育受重视程度逐步提升,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实施方法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小学生而言,年龄较小,社会阅历不足,自控能力差,在小学德育中教师需要掌握批评的艺术,不能盲目苛责,而是要真正让学生认识到自身错误,并积极去改进和完善,这樣才是德育的本质目的。本文从新课改角度来分析小学德育的批评艺术,并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落到实处,为学生的素质发展奠定基础。  【
龙仁青的作品中到处是歌,他也是一个会唱歌的人。听过龙仁青唱歌的人,大约会对民歌产生新的印象,他不是用我们习惯的那种如民族服饰般千人一面、甜亮脆柔供人玩赏的民族唱法,而是作为一个具体的、打小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在唱歌。在嘈杂的酒席上,他立起来唱歌,或许因为喝了酒的关系,他眼睛半闭,声音低哑、含混、断断续续,仿佛是在草原的大风中,那歌声并不企图将我们摁在原地,裹挟我们,而只是暗自吁请一种或许存在的简单
怎么回事?微信咋不看的呀!   刘东海来电话,劈头盖脸地责问,吓我一跳,以为有啥大事耽搁了。没待我搭腔,他紧接着说,快看,又有投诉了,工单发在你微信上,好好处理!   我赶紧说,好,现在就看。   刘东海是市银行业协会的主任,以前经常在饭局上碰见,酒没少喝,互相吹捧的话没少说。这一年多,随着我的走低,吃饭机会少了,人生了,口气听着也变了。当然,人之常情,我理解。   挂了电话,点开微信,果
茶水,国人待客最代表敬意的饮品,对地位尊贵的客人,主人总是捧出最好的茶招待。   我国的茶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内容异常丰富,从茶树的栽培、茶叶的采集制作,到对煮茶之水的挑选、再到茶具的选择、烹茶的方法、饮茶的礼仪,都有着很深的学问。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传到英、日、韩等国家后,衍生出具当地特色的茶文化,如欧洲的绅士茶风、日韩的茶道。可见,中华茶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之大。所以,如今时髦饮品虽然很多,如矿泉
在昭德古街  在昭德古街,那个舞动水袖的人  尾音踏过青石的街道,再穿过牌坊  婉转的收束  只为一个人的执着  这个小城没有我的爱情  只有我正值中年的安静  只有一袋麻花  慰藉身边那个空着的石凳  在僻静的小巷,我接电话  摆拍,整理妆容  看一群古建筑偷偷地生长  秋日偶园  譬如一枚树叶  在深秋的黄  成了可以储存时光的密码  多年之后依然被人  反反复复地阅读  譬如福寿康宁的四块石
村子的最东边  有三间草坯屋  南墙矮了一截  门楼去了头顶  娘的声音从生锈的门环上传出来  惊跑了做窝的麻雀     猪圈后的柿子树  屋山上挂着的箅子  都沉默不語  只有天上飞的鸟儿  抖抖翅膀  面无表情地飞去     老蒜臼子  收藏老蒜臼子  把时光放进去  有关娘的往事  总会发芽破土     娘用过的蒜臼子  装着时光里的鸡毛蒜皮  任何一件小事  都让我驻足     娘
建构游戏作为一种低结构活动,教师的关注往往还不够,幼儿的建构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教师如何在观察中发现幼儿的建构行为,在解读中了解幼儿的建构经验,在支持中助推幼儿建构能力的发展呢?我们成立了微课题研究组,开始了进一步的观察与思考。  一、前期探索期  1.材料的投放  教师在多个大班平行班进行实验,投放了不同规格的单元积木、碳化积木、积塑和辅助材料。通过对游戏的兴奋点、建构时长等方面比较,我们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