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域下刑法修正案入罪化的合理性探索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x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目前中国,刑法修正案是刑法立法的唯一方式。中国刑法修正案的明显入罪化有一定的实践根据,即转型社会、风险社会的来临,同时还面临着技术性犯罪所带来的危害。刑法修正案入罪化与刑法动态运作密不可分。从系统论视角下对刑法系统进行分析得知:刑法修正案是刑法系统的自我创生的结果,刑法系统的自我创生具有内外的预设条件,刑法系统具有认知的开放性。刑法修正案入罪化的限制及其依据:(一)外部限制:物质能量和渗透选择;(二)内部限制:内在理性与秩序;(三)入罪化过程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刑事政策、功利及政治等外在干预。刑法系统入罪化需要符合刑法系统自身的结构和逻辑,还需要保持与外界环境的良好互动关系,从而提高入罪化的可行性,以更好地应对在转型社会中高发犯罪的挑战。
  关键词:系统论;刑法修正案;入罪化;限制;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6-0084-03
  一、问题的提出
  刑法立法行为从本质上来讲可归属到国家重大行为范畴,美国学者道格拉斯·胡萨克甚至将该行为定性为与战争行为同等地位[1]5。在目前中国,刑法修正案是刑法立法的唯一方式。1997年以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预防惩治犯罪的需要,以刑法典为基础,先后通过了一个决定、十个刑法修正案和十三个有关刑法的法律解释。其中最新出台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则是有关金融犯罪、药品安全、高空抛掷物品、知识产权保护等新规定的适用[2]。通过观察刑法修正案对刑法作出的修改补充和完善,不难发现其主要呈现加大新型违法犯罪行为入罪化①的趋势。中国刑法修正案的明显入罪化有一定的实践根据,即转型社会、风险社会的来临,同时还面临着技术性犯罪所带来的危害。综上所述,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修正刑法的必要性,进行刑法修正案入罪化已成必然趋势。
  但是,也有部分学者对此存在质疑,其认为进行刑法修正案入罪化与功利主义原则相背驰,不符合社会基本道德要求,此外也与刑法谦抑原则相冲突[3]。有关刑法规的解释在刑法学领域内有着确切的界定,依据上述理论困境可将其视作为静态存在,而在动态方面则是以人类为主体,贯彻落实人为的、任意的原则,在完善刑法规范的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要素。有关刑法系统从客观角度来分析,其又属于一种动态系统,刑法修正案入罪化与刑法动态运作密不可分。总而言之,只有将刑法本身与动态运作系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最大程度摆脱理论困境的束缚,刑法系统所需的各种要素需要在外界进行获取,其可借助自身动态运作进行实现。将刑法作为一种系统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同样也是一种思想实质,是构成内部组成要素的重中之重。本论文旨在突破刑法修正案的理论困境,借助系统论为方法,摆脱刑法修正案入罪化的种种限制,进而赋予刑法更高程度的独立性和自治性。
  二、刑法修正案入罪化既有理论的困境与出路
  (一)中国刑法修正案入罪化与去罪化之争
  以1999 年《刑法修正案(一)》为始,进而逐步蔓延至2020年《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这一过程中主要围绕犯罪之构成要素进行展开,同时也设置了新罪方式。但无论哪种方式都涉及秩序、权利以及权力之间利益关系。当前背景下,进一步使得刑法修正案入罪化处于该领域风头浪尖之上,备受外界的重视和争议,入罪化和去罪化两种立场随之而出现。该问题不仅涉及自由和秩序、权利和权力的博弈,亦体现国家的价值选择。支持入罪化学者极力倡导应扩大刑法犯罪区域,通过抵制社会变革降低对社会的危害程度[4]。著名专家陈兴良、张明楷也对该理论持认同观点。对入罪化持支持观点的学者则认为入罪化对社会风险进行规制,有利于缓解国家权力和公民之间的矛盾关系。总之,对于刑法价值重心的转变应慎重对待,严禁操之过急使得风险加剧[5]。受西方权利逻辑思维的影响该理论受到到多数人的支持和信赖。整体而言,虽然刑法修正案入罪化和去罪化的理论存在争鸣,然而不管从实践层面而言,还是就学界来说,仍然有大部分专家站在入罪化立场上,因此这个问题看似得到了解决。就本质而言,无论是去罪化还是入罪化,其归根结底上属于刑法修正案上的内容,其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科学合理地应用入罪化?怎样对入罪化进行限制?倘若现代社会的法治标准与入罪化的限制一致,那么人们就没有理由抵制入罪化。
  (二)系统论方法为入罪化理论提供新思路
  在中国刑法修正案入罪化与去罪化之争中,入罪化理论在学界和实践中占据优势。纵观国内外相关理论,可知当前刑法立法方面的相关学说主要有功利主义(主要代表为边沁、贝卡利亚)、报应主义(主要代表为黑格尔与康德)、赫伯特·帕克的限制刑罚制裁立法原理、理查德·波斯纳为代表的法经济学原理以及帕特里克·德夫林和米歇尔·摩尔为代表的法律道德主义原理[6]。然而这些学说或理论多具备限制性。这些原则和学说或出于教义学,或出于道德哲学,或出于伦理学。然而以上原则和学说都是從静态层面上看待刑法。要想更好地进行刑法演化,打造和谐的社会秩序,就要通过意义沟通的方式来构建基于人类的价值系统。所以,在限制入罪化问题上,基于系统论的方式一方面依据外界环境和刑法系统的沟通效果,另一方面则依据环境现状与刑法系统,进而做到知行合一。
  三、系统论视角下刑法系统的特征
  (一)刑法修正案是刑法系统的自我创生的结果
  根据系统论理论,系统具有“自我创生性”,简单地说,系统不论是生存还是发展以及演化等过程都是自身创生而来的[7]。对于刑法来说,刑法修正案借助于两种方法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调整,一是对已有的组成要素的调整,二是增加新的规范,不论采用哪种方式,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都可以将其看作是刑法系统的自我创生。好比一个生物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不断提升身体结构,继而呈现出新功能一般。刑法修正案作为对刑法典的小修小补,就是刑法这个“物种”为了适应环境的变迁而衍生出的新功能。   (二)刑法系统的自我创生具有内外的预设条件
  根据系统论理论,系统的创生过程并不意味着系统与外界环境隔绝,而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的演化和创新[8]270。因此,系统在创生过程中,不仅需要自身具备相应的条件,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以生物系统为例,该系统在自我创生过程中,首先借助于外部环境获取所需元素,然后在内部进行自我循环从而实现创生。因此,对于刑法系统而言,其创生的过程除了系统内部条件以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应当具有不可或缺性与稳定性。笔者认为,刑法系统的内部环境便是刑法的机能与原则,在第四部分第二小节将会详细论述。与此同时,系统的自我创生过程离不开其外部的预设条件。而刑法系统所应用的社会环境等便是其外部的预设条件,比较典型的便是英美法系国家与大陆法系国家司法环境的不同。在大陆法系国家的社会环境中以法条作为法律渊源,中国作为社会环境近似大陆法系国家的一种类型,刑法系统的演变模式则采用刑法修正案的形式;而与之不同的英美法系国家则更倾向于判例法的形式,因此英美法国家的刑法系统在变化过程中,衍生出新的判例作为其功能的发展,而不是刑法修正案。由此可见,不同的外部社会环境会为刑法系统的自我创生过程提供不同的养分,进而孕育出不同的成果。
  (三)刑法系统具有认知的开放性
  演化也是系统自我创生的一种形式,不论是哪一种系统,只要进行自我创生都需要和外部环境建立联系。正因为这样,部分学者提出系统在进行创生的过程中,产生了系统对环境的某种需求,称之为认知性开放需求[9]386。对于刑法系统而言也是相似的,该系统借助于认知上的开放获取外部环境的相关信息,借助于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对信息进一步消化和甄别,并将所需要的信息吸收到系统内部。刑法修正案的不断出台正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风险社会背景、犯罪新态势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2020年6月28日出台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加大了对安全生产犯罪的预防惩治,完善惩治食品药品犯罪规定,完善破坏金融秩序犯罪规定,加强企业产权刑法保护,强化公共卫生刑事法治保障等,都是对当代司法难以应对的热点问题的回应。对于刑法修正案而言,外部环境中出现新的事实、信息以及价值等都会导致其入罪化,这不仅有效克服了刑法的弊端,而且也解决了刑法滞后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出现刑法修正案入罪化存在一个前提条件,即刑法系统具有开放性。
  四、刑法修正案入罪化的限制及其依据
  (一)外部限制:物质能量和渗透选择
  根据系统的开放性理论外部环境为刑法修正案的入罪化提供了基础,但反过来也对其产生一定的制约。起初,对于刑法修正案而言,其入罪化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物质能量供给[10]。从一个角度来讲,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对刑法系统产生影响,通过两者之间的联系使系统获取物质能量,这对刑法修正案的出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如果外部环境没有发生变化,而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对刑法系统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如果社会环境没有发生变化,刑法修正案就不会出现。接着,刑法修正案的入罪化还受到外部子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渗透选择限制。从某种程度上讲,刑法系统能否吸收子系统的变化,或者子系统是否影响刑法系统的吸收,这些都是未知的。例如,宗教和道德等子系统和刑法系统相互之间都具有选择权。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如何选择,刑法系统都不会超脱于外部环境现有的子系统之外,这就对刑法修正案入罪化构成了一定的限制。
  (二)内部限制:内在理性与秩序
  从本质上来说,所谓的刑法系统规范闭合具体是指法律根据自身所具有的规范、原则以及规则等发挥作用。虽然外部环境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刑法系统的边界是不会改变的,该边界对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交换进行调控和规范。换句话说,即使刑法修正案的犯罪圈不断扩大,都不能超过刑法系统的内在理性与秩序。何為内在理性?入罪化的德性保障,即正义性。何为秩序?即刑法的机能与原则。在机能方面,刑法具有法益保护机能和人权保障机能,这两大机能对刑法的应用起到平衡作用;在原则方面,刑法具有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平等适用原则等,它们是刑法在运行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规范。无论刑法系统在自我创生的过程中如何演变,都脱离不了它的机能和原则,即内部的预设条件。否则其衍生的部分将不能纳入刑法系统的一部分。举例说明,刑法修正案根据恐怖犯罪的情况合理加重相应惩罚,这是不容置疑的。我国《刑法修正案(九)》指出存在对恐怖活动提供帮助的组织等帮助犯正犯化,对打击恐怖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在俄罗斯,杜马对相关内容也进行了修订,指出了“连带责任”,简单地说,恐怖分子的亲属和朋友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11]。这一规定与罪刑相适应原则相违背,应该对其进行制约。
  (三)排除不合理的外在干预
  刑法修正案入罪化的过程不仅需要遵守内外的限制,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刑事政策、功利及政治等外在干预。在这过程中,以刑事政策为典型的外部干扰,经常成为阻碍刑法系统正常运转的要素。刑事政策一般是指实现某种政府目的之政策,如“严打”以及“从快”等政策,这些政策是政府根据当时犯罪状况而制定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刑事政策对刑事立法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但是还需要满足前提条件,即刑事政策不能违背刑法的基本原则,严格按照法治精神,
  否则将在实践中造成诸多对人权侵犯的冤假错案事件。这主要是因为在立法过程中,立法者只是简单地将刑法看作社会系统的子系统,一味地为刑法系统提供各种要素,而忽视其本身又独立成一个系统的事实。因此在刑法修正案入罪化的过程中,还应更加重视刑法系统的自治独立性,排除不合理的干预,这样才能保障该系统健康发展。
  结语
  现阶段,中国治理模式处于变革中,从原有的人治向法治转变,以落实依法治国,并借助于约束机制使人治消灭。对于刑法修正案而言,其入罪化也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但是随着近年来犯罪率的不断上升,不断增加新罪,并对旧罪构成要素进行改变,这就增加了入罪化的范围,这主要是刑事政策以及政治等多种因素对刑法的干预造成的。所以,加强刑法的系统性,使刑法的自治性和独立性不断增强。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刑法修正案入罪化进行分析,更能凸显出刑法系统的结构和逻辑,也能很好体现出刑法系统和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总的来说,刑法系统入罪化需要符合刑法系统自身的结构和逻辑,并且还需要保持与外界环境的良好互动关系,从而提高入罪化的可行性,以更好地应对在转型社会中高发犯罪的挑战。
  注释:
  ①入罪化:是将一个原本不是犯罪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行为。
  参考文献:
  [1] 道格拉斯·胡萨克.过罪化及刑法的限制[M].姜敏,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
  [2] 夏红真.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加大对非法集资等金融犯罪惩治[N].法制日报,2020-06-28.
  [3] 姜敏.系统论视角下刑法修正案犯罪化限制及其根据[J].比较法研究,2017(3).
  [4] 赵秉志.我国刑事立法领域的若干重大现实问题探讨[J].求是学刊,2009(3).
  [5] 龙敏.秩序与自由的碰撞——论风险社会刑法的冲突与协调[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5).
  [6] 姜敏.系统论视角下刑法修正案犯罪化限制及其根据[J].比较法研究,2017(3).
  [7] 杜健荣.社会系统论视野中的法律演化——卢曼法律演化理论述评[J].红河学院学报,2011(4).
  [8] 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9] 洪镰德.法律社会学[M].台北: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
  [10] 陆锵鸣.论系统的开闭两重性[J].系统工程,1995(1).
  [11] 李晓光.恐怖主义犯罪规制的比较法之维[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4(2).
  作者简介:戴滢(1997—),女,汉族,浙江温州人,单位为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研究方向为刑法学。
  (责任编辑:董惠安)
其他文献
摘要: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等人都对生与死进行了理论阐释,存在主义生死观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探讨生与死的对峙与和解,突出以死观生的意义转向;二是解释人的必死性与人的自由的关系,强调死亡面向下的自由;三是对死亡的个体性原则释义,指出死亡反思的主体性特征。存在主义哲学的生死观对当代生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能促使人们在对死亡的理解中更积极地追问生存的意义、挖掘生命的价值。  关
摘要:如今微博、微信公众号成为人们了解案件司法审判的重要途径,案件的细节和审判结果会带来巨大的流量关注。网络热度起到了民意關注司法的正面效用,也可能带来干扰审判的负面效果。律师在网络热点案件中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但我国法律制度中,缺乏专门规制案件律师发表庭外言论的相关规定。可尝试从以下几点完善该领域的相关立法:(一)借鉴他国相关立法经验;(二)规范律师的庭外言论权限,明确律师可以公开的事项,同时赋
摘要:共同体是马克思阐述人类社会发展时使用的基础性概念,自然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的共同体阶段,它是以血缘规制和土地作为物质基础的一种共同体。自然共同体通过四种形态表现出来,即氏族共同体形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土地为物质基础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的共同体形态;亚细亚式共同体形态,依然是以血缘为联系和土地为物质基础的存在方式,但个人是土地的占有者,分工和个人活动在其内部孕化;古典古代式共同体形态,其血
摘要:教育培训贷作为一种新兴消费信贷产品,具有贷款门槛低、操作流程简便,交易方式灵活、便捷、高效等特点。但不容忽视的是,教育培训贷存在退费难、培训机构倒闭跑路、学员没学上还要还贷,教育培训机构存在诱导、欺诈行为,订立合同的双方主体未尽应尽义务,教育培训市场缺乏监管等法律问题。解决教育培训贷相关问题,消费者应当提高风险意识、理性消费;培训机构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寻求解决途径;金融机构应设计适应性更
摘要:应网络新媒体技术和资本逐利发展而生的“饭圈文化”对青少年影响很大。积极的影响有:富有感染力的可激发爱国情怀;富有凝聚力的可传播正向能量;具备休闲性的可消解成长压力;充满创造力的可促进个性发展。消极影响有:商业化的扭曲青少年价值观;数据至上的耗費精力时间;单一密集的可造成“信息茧房”;“娱乐至死”的影响青少年对主流文化的吸收。因此对“饭圈文化”的不良影响要进行引导,媒介组织要坚持正确导向、学校
摘要:正义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家所关注的焦点,而柏拉图则在《理想国》中第一次系统地探讨了正义问题。柏拉图基于对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三种正义观的反驳,提出了自己的正义观,他把正义分为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就城邦而言,正义就是赋有智慧、勇敢、节制的人各司其职;而就个人而言,正义则意味着理性、激情、欲望的各尽其职。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相互联系,但是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实现正义的手段,包括
公众知情权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日趋激化。2020年底成都一新冠肺炎确诊女孩个人信息被不明人士泄露,其本人遭受严重的网络暴力,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疫情时代背景下,如何应对公众知情权对公民隐私权可能造成的侵犯?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解决的方案是:(一)厘清两权界限,明确“度”的问题;(二)完善法治体系,切实保障公民隐私权;(三)提高媒介素养与法律意识,对“网络谣言”与“网络暴力”说“不”;(四)媒体报道要有“尺度”意识和人文关怀,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五)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加强舆论监督治理。
摘要:我国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许多制度中能看到罗马法的影子,其中的一些基本原则都能在罗马法中找到相似的思想。《民法典》的平等原则与罗马法的平等精神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意思自治原则的起源与发展、契约自由思想、公平原则与诚实信用等原则的形成,源头皆在罗马法中。其中的公平原则与诚实信用原则与我国古代德主刑辅的立法和司法模式相契合,也最终成为我国《民法典》中的重要原则;而我国《民法典》中的绿色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经历了起步、全面恢复与改革探索、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等三个阶段,呈现出引进改造、自编探索、解决有无、提高质量、形成特色等特征,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坚持育人为本,更加突出方向性;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融合,更加突出科学性;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融合,更加突出适切性。加强高校教材建设,建议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夯实研究工
摘要:近年来,常有贪腐人员外逃,将他们追回国依法审判成为我国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议题。引渡作为最常规的追逃措施,在实践中因受到国际间引渡原则、引渡条约、引渡程序等制约而发挥作用有限。为此,解决我国追逃引渡制度问题,建议从变通适用引渡原则、优化引渡程序、加强国际反腐合作、健全引渡替代措施制度等方面完善引渡机制,从而为提升追逃反腐实效提供保障。  关键词:引渡;追逃引渡制度;贪腐人员  中图分类号:D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