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隐源性卒中患者右向左分流与弥散加权成像病灶模式的相关性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f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青年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 stroke, CS)患者右向左分流(right to left shunt, RLS)与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病灶模式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湖南省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青年CS患者。根据头部MRI检查结果分为多发性梗死组与单发性梗死组。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资料、DWI病灶特征以及RLS和分流量。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RLS及分流量与DWI病灶模式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青年CS患者90例。其中,男性61例(67.8%),年龄(39.87±3.49)岁。多发性梗死组44例(48.9%),单发性梗死组46例(51.1%)。与单发性梗死组相比,多发性梗死组RLS检出率显著更高(P<0.05),梗死灶多见于皮质-皮质下(P<0.05),而且更多为小梗死灶(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皮质-皮质下病灶(优势比6.875,95%可信区间1.917~24.649;P=0.003)以及存在RLS(优势比2.631,95%可信区间1.006~6.879;P=0.049)与青年CS患者存在多发性梗死独立相关,而RLS分流量则不然。

结论

合并RLS的青年CS患者多为多发性梗死。RLS与青年CS患者多发性梗死独立相关,而RLS分流量则不然。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直接机械血栓切除(mechanical thrombectomy, MT)与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VT)桥接MT(IVT+MT)治疗高血栓负荷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6月至2019年4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血栓负荷评分≤6分并接受血管内治疗(MT或IVT+MT)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
目的探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vascular hyperintensities, FVHs)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EMT)后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南京市第一医院卒中数据库",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6月至201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 TCCF)的有效性和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Barrow A型TCCF患者。使用可解脱球囊或Onyx-18联合弹簧圈经动脉入路治疗。术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复发定义为即刻完全栓塞的病灶,再次行全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脑血管内皮细胞bEnd.3分泌的外泌体(exosome, Exo)对氧葡萄糖剥夺(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 OGD)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将bEnd.3暴露于OGD 3 h模拟体内IPC,复氧48 h后提取条件培养液中的外泌体(IPC Exo),采用蛋白质印迹分析和透射电镜方法进行鉴定
期刊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 TEG)参数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江北人民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24 h内完成TEG检查。END定义为入院24 h内任意一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
网状大脑中动脉是胚胎发育过程异常导致正常大脑中动脉主干被丛状血管网取代,主要临床表现为颅内出血或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临床医生对此普遍认知不足。文章就网状大脑中动脉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以及治疗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