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有资产流失原因及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分析
国有资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的快速递增,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源泉保障。但进入90年代以来,国有资产流失也呈快速递增态势,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至少流失8001000亿元。国有资产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流失,已经成了困扰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随着我国资产管理方式的转变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产业政策倾斜,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基础设施项目。如何合理地确认和计量经营项目企业的营业收入和费用,不仅关系到投资者能否正确选择和把握良好的投资机会,而且还关系到国家和地方鼓励与吸引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政策的效果问题。本文就基础设施固定资产项目核算时,其折旧费用的计提方法问题进行探讨。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建立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国有资产流失的形成及渠道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较为普遍,其成因:一是“区域利益”作祟,盲目引进,重复建设。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目前有上千亿元的投资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
(二)、在破产中国有资产流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价值规律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市场机制运行的形式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其结果当然符合优胜劣汰”这一自然规律。在这种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破产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正是由于商品经济客观发展趋势的冲击,破产才应运而生。
(三)、在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 党的十五大以后,股份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普遍推广。这种新体制的实施,为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证。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操作中的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价入股。一些股份制企业在组建过程中,对国有资产高值低估。
(四)、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中国有资产流失 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提供的资料表明,仅1992年全国与外商合资合作的8550家国有企业中,有5000多家的675亿元帐面资产没有经过评估,按45.2%的升值率(有关部门计算的)计算,一年中就流失掉305亿元。
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分析
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确定了企业固定资产两类折旧方法:即均匀折旧(包括直线折旧法及工作量法)和加速折旧(包括年限总和法及余额递减法,亦称递减折旧法)。然而,我们认为用这两类折旧方法计提基础设施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对许多项目来说是不妥的。依此提取的折旧费用将导致这部分项目的单位营业成本前高后低,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正确预测,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误导投资者。
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的理论依据一般包括:1.固定资产的磨损程度;2.固定资产的产出效率;3.固定资产的维修费用率;4.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率等。为使产品成本具有可比性,均匀单位产品成本中的固定资产使用费用是选择折旧方法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一般企业为均匀生产成本,在折旧提取时,因为考虑到固定资产年维修费用递增性和生产效率的递减性,所以采用了加速折旧法等。
对基础设施固定资产采用递增折旧法,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4个优点。
1.计提折旧费用更符合配比原则。对基础设施固定资产采用递增折旧法提取的折旧费用与其负荷同向增加,进而与企业营业收入同向增加;
2.会计信息更体现相关性原则。折旧费用与企业营业收入同向增加,能均匀企业营业成本,由此反映出来的营业利润才真正具有可预测性;
3.能减少股权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股权投资者收回投资的途径包括:(1)转让股权;(2)现金股利。采用递增折旧法,较其他折旧方法可以使经营基础设施的企业提前进入盈利期,股东们因此可较早获得现金股利,逐步收回其投资。值得考虑的是:有人认为加速折旧能减少投资风险。其实它只能减少债权人的风险,因为加速折旧增大了折旧费用,降低了营业利润,从而减少利润分配。但现代企业会计选择会计方法时,其立足点不再只是从债权人的角度考虑,而是立足于包括债权和股权在内的广大投资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4.更有利于筹措资金。按目前有关证券管理法规,股份制企业申请上市条件之一是必须有3年足够的盈利业绩;上市后若需要继续配股,又必须是3年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某个水平。而基础设施企业的经营业务大都关系到国计民生,其盈利水平往往受政府的控制。采用递增折旧法,可以使这些企业在其发展时期不会因多提折旧费用,降低了经营利润,而无法通过股市筹措所需资金。而对债权人来说,改变折旧方法虽然不会影响企业现金流量,但一个盈利加现金净流入的企业总比亏损加现金净流入的企业在信用等级方面要高些,因而筹措信贷资金更容易些。
至于采用递增折旧法让企业尽早进入盈利期,是否会增加企业税负?回答是否定的。这不仅因为改变折旧计提方法对应纳税额来说,只是时间性差异,不是永久性差异,而且较长时间的税收优惠政策,还可以减轻企业税负。
当前,以增大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国内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正在全面贯彻。如何吸引基础设施的投资资金是影响这一政策落实情况好坏的重要方面。对那些经营业务有明显增长过程的基础设施企业,在其业务增长时期采用递增折旧法,合理计提基础设施固定资产的折旧,可以均匀这些项目的经营成本,进而提高经营基础设施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预测性,这对引导投资资金向基础设施产业合理流动无疑是非常必要且十分重要的。
现代会计理论是以会计目标为中心的。它围绕会计目标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内容、对象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问题,分化出决策有用和经管责任两大学派。其中决策有用学派认为:财务会计目标在于向以投资者为主要使用人,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数量化信息,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包括可预测性、反馈性和及时性);而经管责任学派认为:财务会计目标以恰当的形式有效地反映和报告资源受托经管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更注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包括真实性、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目前,各国的会计准则制订机构在认定会计目标时,倾向于将向会计信息使用人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上,而将受托经管责任的履行与报告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我国会计制度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投资主体比较单一的影响,注重强调会计信息要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和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忽视了广大投资者的特殊要求;而向广大的投资者提供具有可预测性的会计信息,是市场经济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客观要求。
于是,对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也应相应地变更,只有这样才符合市场经济和投资者的要求。
国有资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的快速递增,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源泉保障。但进入90年代以来,国有资产流失也呈快速递增态势,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至少流失8001000亿元。国有资产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流失,已经成了困扰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随着我国资产管理方式的转变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产业政策倾斜,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基础设施项目。如何合理地确认和计量经营项目企业的营业收入和费用,不仅关系到投资者能否正确选择和把握良好的投资机会,而且还关系到国家和地方鼓励与吸引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政策的效果问题。本文就基础设施固定资产项目核算时,其折旧费用的计提方法问题进行探讨。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建立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国有资产流失的形成及渠道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较为普遍,其成因:一是“区域利益”作祟,盲目引进,重复建设。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目前有上千亿元的投资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
(二)、在破产中国有资产流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价值规律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市场机制运行的形式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其结果当然符合优胜劣汰”这一自然规律。在这种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破产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正是由于商品经济客观发展趋势的冲击,破产才应运而生。
(三)、在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 党的十五大以后,股份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普遍推广。这种新体制的实施,为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证。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操作中的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价入股。一些股份制企业在组建过程中,对国有资产高值低估。
(四)、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中国有资产流失 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提供的资料表明,仅1992年全国与外商合资合作的8550家国有企业中,有5000多家的675亿元帐面资产没有经过评估,按45.2%的升值率(有关部门计算的)计算,一年中就流失掉305亿元。
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分析
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确定了企业固定资产两类折旧方法:即均匀折旧(包括直线折旧法及工作量法)和加速折旧(包括年限总和法及余额递减法,亦称递减折旧法)。然而,我们认为用这两类折旧方法计提基础设施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对许多项目来说是不妥的。依此提取的折旧费用将导致这部分项目的单位营业成本前高后低,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正确预测,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误导投资者。
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的理论依据一般包括:1.固定资产的磨损程度;2.固定资产的产出效率;3.固定资产的维修费用率;4.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率等。为使产品成本具有可比性,均匀单位产品成本中的固定资产使用费用是选择折旧方法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一般企业为均匀生产成本,在折旧提取时,因为考虑到固定资产年维修费用递增性和生产效率的递减性,所以采用了加速折旧法等。
对基础设施固定资产采用递增折旧法,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4个优点。
1.计提折旧费用更符合配比原则。对基础设施固定资产采用递增折旧法提取的折旧费用与其负荷同向增加,进而与企业营业收入同向增加;
2.会计信息更体现相关性原则。折旧费用与企业营业收入同向增加,能均匀企业营业成本,由此反映出来的营业利润才真正具有可预测性;
3.能减少股权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股权投资者收回投资的途径包括:(1)转让股权;(2)现金股利。采用递增折旧法,较其他折旧方法可以使经营基础设施的企业提前进入盈利期,股东们因此可较早获得现金股利,逐步收回其投资。值得考虑的是:有人认为加速折旧能减少投资风险。其实它只能减少债权人的风险,因为加速折旧增大了折旧费用,降低了营业利润,从而减少利润分配。但现代企业会计选择会计方法时,其立足点不再只是从债权人的角度考虑,而是立足于包括债权和股权在内的广大投资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4.更有利于筹措资金。按目前有关证券管理法规,股份制企业申请上市条件之一是必须有3年足够的盈利业绩;上市后若需要继续配股,又必须是3年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某个水平。而基础设施企业的经营业务大都关系到国计民生,其盈利水平往往受政府的控制。采用递增折旧法,可以使这些企业在其发展时期不会因多提折旧费用,降低了经营利润,而无法通过股市筹措所需资金。而对债权人来说,改变折旧方法虽然不会影响企业现金流量,但一个盈利加现金净流入的企业总比亏损加现金净流入的企业在信用等级方面要高些,因而筹措信贷资金更容易些。
至于采用递增折旧法让企业尽早进入盈利期,是否会增加企业税负?回答是否定的。这不仅因为改变折旧计提方法对应纳税额来说,只是时间性差异,不是永久性差异,而且较长时间的税收优惠政策,还可以减轻企业税负。
当前,以增大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国内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正在全面贯彻。如何吸引基础设施的投资资金是影响这一政策落实情况好坏的重要方面。对那些经营业务有明显增长过程的基础设施企业,在其业务增长时期采用递增折旧法,合理计提基础设施固定资产的折旧,可以均匀这些项目的经营成本,进而提高经营基础设施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预测性,这对引导投资资金向基础设施产业合理流动无疑是非常必要且十分重要的。
现代会计理论是以会计目标为中心的。它围绕会计目标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内容、对象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问题,分化出决策有用和经管责任两大学派。其中决策有用学派认为:财务会计目标在于向以投资者为主要使用人,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数量化信息,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包括可预测性、反馈性和及时性);而经管责任学派认为:财务会计目标以恰当的形式有效地反映和报告资源受托经管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更注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包括真实性、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目前,各国的会计准则制订机构在认定会计目标时,倾向于将向会计信息使用人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上,而将受托经管责任的履行与报告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我国会计制度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投资主体比较单一的影响,注重强调会计信息要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和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忽视了广大投资者的特殊要求;而向广大的投资者提供具有可预测性的会计信息,是市场经济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客观要求。
于是,对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也应相应地变更,只有这样才符合市场经济和投资者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