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莅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考察指导工作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_hepi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2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迎着北京第一场瑞雪,莅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考察指导工作。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科学研究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刘延东同志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中央教科所成就展和数据处理中心,与中央教科所领导和科研人员进行了亲切座谈,对中央教科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刘延东同志指出,中央教科所的前身是我们党1941年在延安成立的中央研究院中国教育研究室,追根溯源,今年是整整七十周年。中央教科所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三个历史阶段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刘延东同志说:《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现在目标已经确定,关键是贯彻落实好全教会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推动教育的科学发展。中央教科所在制定《教育规划纲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中央教科所在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一,树立大局意识,为国家教育科学决策提供服务。中央教科所是国家级综合教育研究机构,肩负着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使命,要强化国家意识、大局意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宏观战略研究,努力为国家教育科学决策做出新的重要贡献。第二,抓住关键问题,努力破解教育改革发展难题。当前教育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科学回答。希望中央教科所能够直接面对重大问题,做到科学地把脉确诊,抓住关键环节,找准着力点,力求取得突破。第三,运用科学方法,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通过创新研究方法推动理论创新。要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总结基层经验,把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及时地提炼为理论,转化为政策。第四,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质量。
  刘延东同志所到之处欢声笑语、春意融融。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殷切期望,有如和煦春风,温暖着央所人的心田,广大科研人员深受感动、备受鼓舞。
  一同莅临中央教科所考察的领导有:国务院副秘书长项兆伦,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江小涓,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教育部领导有:部长袁贵仁,副部长杜玉波、鲁昕,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王立英,副部长李卫红、杜占元、刘利民等。
  当天下午,中央教科所领导班子即召开所务扩大会议,大家畅谈学习体会,讨论贯彻措施。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发扬光荣传统,为教育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集中力量办大事;瞄准科学研究重点,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创新科学研究方式,探索教育发展规律;固本强基,加强教育科研能力建设,努力打造一流国家教育智库。
其他文献
2012年是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  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彰显着青春与活力,昭示着激情与理想,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目前,全国共青团员已有7000多万,其中学生团员占了大半;学生团员中,中学生团员又占了大半。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共青团能否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团员形成远大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品德,提升综合素质,
人生,是一场战斗,要想前进,要想成功,必须要有自信。一个充满自信的人,遇事处变不惊、胸有成竹,更易接近成功;而没有自信的人,面对困难踟躇不前,心灰意懒,与成功渐行渐远。实践证明,具有坚定自信心的学生,能够产生更为积极的情感体验,更有责任感和进取心,更能适应社会。  班里有个孩子叫小明,他的父母均是外来务工人员,家境的清贫让他缺乏自信,孩子脸上的笑容日渐消褪。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虽多次与他谈心,可
她    她本是土生土长的河北人,生在河北,长在河北,一直到大学毕业前,都没有离开过河北。只是,她又是2003年的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于是从此,她的人生变换了轨迹。  2003年,是国家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第一年。根本不太了解这项事业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的她就凭着一腔热血、一股热情,到了西部,到了基层,到了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  她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又坐了两天一夜
德育是一种教化,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学校德育何为?广西南宁市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德育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共振,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和谐德育之路。  有些人一谈德育实效性不高的问题,就喜欢抱怨家长不配合、社会环境不够好、制度不完善……也许这些原因或多或少存在,我们该怎么办?在我看来,教育不能等待,更不能退缩!我们不能等到所谓的“社会环境变好了”再去一显身手,学
栏目编辑赵煦早在2004年,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就曾发出倡议:废除“三好学生”评选制度。时隔四年,2008年9月,顾明远教授在重庆一个基础教育学术会上再次呼吁:停止评选“三好学生”。顾明远说,中小学校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每个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评选“三好学生”实际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同时在感情上伤害未被评上“三好学生”的孩子,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的孩子大器晚成
能够活在时间流水里的教育口号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紧紧地吸引着每一个教育对象;就像一棵树摇动一棵树,彼此竞争着生长的高度,彼此又尊重着修养的厚度。  一  如今,当我们打开电视、报刊、网络等纸质媒体或电子媒体时,各种口号就会扑面而来,其中有关教育的口号更是充斥其间。这似乎预示一个好现象:教育得到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静下心来审视这些教育口号,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口号大都侧重规训,即借助话语权威
最近,中国卫生部通知:2009年10月开始,所有三级医院都要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公立医院不得擅自提高预约收费标准,不得与中介合作开展此项收费服务,并要按制度规范专家出诊。笔者认为,开始在行业内提倡预约,这件事情说明中国医疗服务业正在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相比医疗服务,中国“4S”模式为主的汽车服务业早就在提倡预约服务,但提倡了这么多年也收效甚微,多数业内人士认为这是社会环境使然。但笔者认为,
在当前的中国,生涯教育还是个新事物,一方面,它显示着光明的发展前景;但另一方面,它“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些教育工作者还没有真正认识它。  近日,本刊记者就生涯教育这一话题专门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俞国良教授。俞教授曾经主审过涵盖幼儿园到中学整个过程的生涯规划教材,对生涯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我们希望通过俞教授的介绍和分析,唤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生涯教育问题的关注,澄清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生涯教育
数字德育突破了原有的德育方式,让广大师生通过更广阔的空间了解世界,紧跟时代,广泛讨论,形成核心价值观念。    一、开展数字德育,  丰富学校管理理念    传统的德育管理方式发展至今已经比较完备,形成了“疏”与“堵”相结合的多种手段,但是在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中,传统的德育严肃而枯燥,管理手段较为单调。数字德育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更为活跃的气氛,也使传统管理方式数字化,提高了管理效率,丰富了德育内涵,
泉城济南,美丽潇洒。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河之滨、泰山之阴。在老舍先生的笔下,这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济南的冬天还未离去,二月春风已在前路探行。  “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不知是因为这温晴的天气,还是泉水的润气,真想探个究竟。来到济南,记者穿行在特色各异的学校中。看细微处,满眼都是“阳光”,耳中又装满了笑,好像这里的人们连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