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世界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uangss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英国硕士培养实现分流,主要分为课程硕士和研究硕士两类,二者的培养目标、招生对象、课程设置等均有所不同。通过对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学专业这两类学位的个案分析,将有助于深化对英国硕士培养模式的认识,也可为我国硕士培养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视点。
  [关键词] 英国 硕士学位 课程硕士 研究硕士
  
   硕士阶段的教育具有多重目的和功能。首先,它是一种“终结性”的教育,学生获得学位后走向工作岗位;其次,它又是“过渡性”的教育,连接着本科教育和博士教育,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博士阶段的教育输送和选拔人才。从世界教育的总体发展状况来看,英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具有较高水平。尤其是近年来,英国突破了以往过于偏执于学术性研究的传统,开始重视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日益多样化。学术性研究的目的与面向社会的实用性目的,二者有机地分流与结合,可以说是保证英国硕士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方面。
  
   一、英国硕士研究生概况
  
  英国在硕士研究生阶段主要有以下三种证书,即研究生证书(Postgraduate Certificate)、研究生文凭(Postgraduate Diploma)和硕士学位(Master Degree)。
  1. 研究生证书和研究生文凭
  研究生证书和研究生文凭,学制通常是硕士课程的2/3,大概是9~18个月。获得这两种学位的学生注册入学的初始目的是为了获得硕士学位,并且已经成功地获得了一定的学分(二者对学分要求不同),但又没有全部完成硕士学位课程的要求。根据他们修习学分和课程等的情况,可以授予研究生证书或研究生文凭。如果这样的话,学生的学分不能再累积来获得硕士学位,但可以通过学分转换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学分。
  2.硕士学位
  硕士学位,学制通常为1年~2年。由于培养目的和培养模式的多样化,英国硕士学位也是多样化的,大致可分为课程硕士学位和研究硕士学位两类。
  (1)课程硕士学位
  主要偏重于课程学习,对于研究和论文的要求相对较低,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尤为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工作和就业服务。课程硕士主要包括理学硕士、文学硕士、教育学硕士、法学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等。
  (2)研究硕士学位
  攻读研究硕士学位的学生,侧重于研究,但也要修习一定量的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对学生的论文或报告的要求较高,学生通过论文答辩后可获得学位。
  研究硕士大致有以下几类,如哲学硕士、神学硕士以及一些以研究为核心的理学硕士。其中,哲学硕士是英国所特有的研究生头衔,是一种向哲学博士过渡的学位。通常哲学硕士与哲学博士的学习和研究是相连的,如果该阶段课题和论文取得成功,就可申请直接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在许多大学中,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都是放在一起进行培养的,对哲学硕士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上交和审核比博士论文短一些的学位论文,强调进行原创性的、个人的调查研究项目。研究硕士学位强调广泛的研究训练和具体科目的前沿学习,为开展博士研究奠定基础。在一些大学中还有以研究为中心的理学硕士学位,同样侧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攻读博士学位和从事研究奠定基础。
  总的说来,在英国的硕士培养过程中,课程硕士所占比例很大,且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研究硕士的比例则相对较小。根据高等教育统计机构的数据,仅2002-2003学年,在英国,一学级硕士研究生有236 230人,其中课程硕士118 700人,研究硕士10 080人。
  
   二、个案说明:以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为例
  
  此处着重介绍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教育经济学方向的文科硕士学位和理学硕士学位的相关内容,从而深化对于课程硕士和研究硕士的认识。其中文科硕士学位属于课程硕士;理学硕士学位以研究为主,属于研究硕士。
  1. 基本培养目标
  文科硕士:赋予学生有关教育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可以应用经济学原则来分析教育问题;培养学生的评价和批判能力,可以对将经济学原则应用于教育和教育政策制定中的方式作出评价;了解教育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可以解释及应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教育领域所采用的核心经济学概念、方法和原则。
  理科硕士:使学生可以应用经济学原则来分析教育问题;使学生可以批判地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和混合的研究方法评价教育政策;赋予学生必要的技能来批判地评价教育经济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并采用定量和混合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为学生攻读教育经济学博士学位奠定基础。
  2.招生对象
  教育经济学方向的文科硕士学位主要面向教育领域的工作人员。那些期望从事教育规划或教育政策方面工作,开展教育财政或教育经济方面研究或深化对教育经济和财政方面认识的人员均可攻读。
  而教育经济学方向理科硕士学位,则主要面向遵从“1 3”路线,准备进入博士研究阶段的学生,以及那些期望可以运用定量和定性技术开展研究的人员。
   3.硕士培养的预期效果
   (1)教育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基本素养的形成
   文科硕士和理科硕士在这个方面基本相同,即通过硕士阶段的培养,学生应该具备以下的基本素养。①知识和理解能力:理解福利经济的核心概念,尤其是以社会的效率和公平来制定教育政策的标准;掌握教育生产、人力资本、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回报率,以及市场和经济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了解教育经济学领域中所采用的基本经验研究方法;熟悉教育财政学的相关重要问题。②智力技能:理解、分析、逻辑推理、论证、归纳以及评价相关教育政策观点的能力;理解和应用研究技能来评价有关检验变量之间相互结合及因果关系假设的论据;保证口头和笔头交流的清晰和准确度;形成合作研究和独立研究的能力。③专业能力:对应用于教育领域经济学的评价方法进行理解和批判;对于教育政策和政策阐述作出有见解的评价;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和评价信息,并能够运用软件来处理、解释和呈现量化数据。④价值观:使学生明确并形成自己有关教育政策的观点、价值和态度,并能对教育政策产生影响的事实做出解释;对运用资料佐证论点的过程进行评价,防范在收集和展示资料过程中产生偏见;明确、重视和审查经济评价方法中潜在的价值判断;批判性地认识不同意识形态对于经济如何运作和影响个人福利的不同解释。
  (2)教育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素养
  文理科硕士有所不同,文科硕士偏重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而理科硕士更为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较为关注研究技能和研究方法的培训,为开展研究做准备。
   文科硕士主要在于使学生:①可以应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自己研究领域或国家中的教育问题;②可以对经济学家将经济学原则应用于教育和教育政策制定的方式做出评价;③了解有关教育经济学经验研究的主要争论,并可以总结研究资料;④可以建构经济学的论点,并用论据来进行佐证;⑤可以在经验性和理论性研究中运用经济学的概念。
   理科硕士则主要为了使学生可以:①形成和应用经济模式来分析教育市场,尤其是教育的收益问题,以及其与教育供应之间的互动关系。②全面地理解公平与效率的概念,及其在常规经济分析(福利经济)中的作用,可以将这些概念操作化以便于分析教育体系及各部分。③可以有效地进行研究设计来评价政策干预问题。④学会运用调查、访谈、观察、焦点小组等研究方法,恰当地收集第一手数据。⑤熟悉可用于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数据资源,以及如何获取和运用这些二手数据;⑥可以运用数据和软件包(如,SPSS 和STATA),来进行有效地统计模型分析。
   4.课程设置(以模块形式呈现)
   (1)文科硕士的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
  必修模块:教育的经济学价值;教育政策经济学;与教育经济学相关的论文或报告。选修模块:基础统计学或中级统计学(博士培养计划中的课程);教育规划、治理和管理;此外,学生也可以选修博士课程中的定量分析I,定量分析II或定量评价方法论。
   (2)理科硕士的主要课程
  基本的研究技能;数据收集;中级或高级统计学(学生可任选其一);教育政策经济学;教育的经济学价值;定量评价方法论;教育经济学论文。这些课程都是必修模块,没有选修模块。
   5.课程评价
   文科硕士课程模块的评价,主要是5 000字左右的课后作业,以及2万字左右的论文或1万字左右的研究报告,以应用型为主。
   理科硕士每个课程模块也通过课后作业进行评价;而学位论文则为1.5万字左右的研究性论文(重视量化调查研究)。
   6.文理科硕士的比较分析
   通过将文科硕士与理科硕士培养过程的并置,我们不难发现:在培养目标和预期效果方面,二者均较为重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通过修习同样的专业基础课程,来培养学生作为教育经济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同时,也十分重视学生在知识和理解能力、专业能力和价值观等基本素养方面的训练。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流,文科硕士主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就业服务;理科硕士则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课程偏重研究方法和技能等的训练,并要求提交研究性论文,为博士研究打下基础。
   可以说,这种分流培养使得培养目标更为明确,学生可以为自己做出更为准确的定位,从而在课程修习、论文选题等方面都更具针对性。
  
   三、英国硕士培养模式特色简要总结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发现英国硕士生教育具有其鲜明的特色,即实行课程硕士与研究硕士分流培养。总体而言,课程硕士和研究硕士分别指向就业和博士阶段学习。课程硕士研究生偏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对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学术性要求不高,偏重应用研究,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研究硕士研究生则较为重视研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将来博士阶段的研究和学习奠定基础,而且大多数研究硕士的博士论文就是其硕士论文选题的继续和深入。
   目前,中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近年来各大学不断扩招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已经突破百万大关。庞大的硕士研究生群体使我国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等遭遇到极大挑战和冲击,因此,伴随这一进程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就业的巨大压力使学生产生很大的盲目性,摇摆于就业和升学之间。由于我国在硕士培养阶段缺乏分流,致使许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缺乏必需的素质和能力,而很多进入博士学习阶段的学生还尚未具备基本的研究能力。这种状况不但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更拉低了我国研究生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也许,英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分流培养的机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参考资料
   1 Tom Sastry.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EB/OL].http://www.hepi.ac.uk/pubdetail.asp?ID=164
其他文献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到。”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气温回升、万物复苏的时节。想知道这个节气是怎么來的吗?一起来看看吧——
第五届“珠江钢琴”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  大学生基本功比赛在东北师范大学成功举办   9月17日~24日,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办的第五届“珠江钢琴”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在东北师范大学隆重举行。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周荫昌、杨瑞敏,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章瑞安,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艺术处处长万丽
编者按:2008年11月25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主办的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开幕。会议的主题为“全纳教育:未来之路”,旨在探讨如何促进以教育公平与平等为基础的全纳教育。我国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开幕式上做主旨发言,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中国在全民教育等领域取得的成果,并阐述了中国政府的相关主张。  我们期待这次大会的召开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研究和实施全纳教育的热潮,迎接全
摘要: 依据主题教学思想及国家“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试题评价体系,论述主题式命题与非主题式命题的区别与优势、主题式命题的原则、主题式命题的教学意义。以诊断和发展学习者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水平为评价目标,进而促进教学向素养为本的方向变革,建构主题式命题的基本模型方法,并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区域质量检测命题的优化作了探究。   关键词: 主题教学; 高中化学教学; 主题式命题   文章编号: 100
摘要:聚焦日常生活中最普通却又不可或缺的物质“氧气”,依据内容、方法与评价“三位一体”的基本原则,即内容的广博性与前沿性、方法的先进性与严谨性、评价的即时性与人文性,融合创新设计化学科普课程。以此激活青少年客观理性的好奇心,培育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意识,涵养化学科学素养,助益青少年化学探究内驱力的生成。  关键词:化学科学素养; 三位一体; 青少年科普; 氧气  文章编号:1005-6629(202
摘要: 论证式教学倡导将科学领域研究方法引入课堂,使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们的论证推理过程来理解学科概念。学科知识的发展历史为论证式教学设计提供了真实有效的教学资源。基于历史发展的论证式教学设计流程包括理解知识演进、分析论证结构和教学问题设计。以“空气中氧气成分测定”为例,构建基于学科知识发展历史的论证式教学的设计框架与实施。  关键词: 化学史; 教学设计; 科学论证; 空气成分  文章编号: 10
摘要:力图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五大要素之一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内涵价值为思考的出发点,从“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形成的心理过程与对象行为分析的角度,就高中化学学科所倡导的“以主题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中的有关教学技术问题,思考并提出有意义教学情境的素材选择与结构化组织的观点,并从单元教学主题确立、课程内容情境化以及课堂教学实践三个层面,提供了一些可实施的手段与方式,以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体现化
廚师们会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美食摆盘,而在艺术家Ben的巧手之下,美味的食物们都动起来啦,快来和它们一起互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