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是科学的灵魂,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它强调要像科学家那样亲身经历探究全过程,在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探究活动的方式和探究材料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有探究性,都会影响到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本文从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和探究问题的提出,探究主体的落实,探究材料的准备,探究活动的延伸等方面,阐述了怎样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能力;培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的课程改革要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多方位支持学生。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科学探究学习活动所带来的乐趣,需要做到既不要让他们感到科学探究学习非常困难,也不能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受到冷落。为此,我在组织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中的时候很注意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愉悦、民主的学习氛围。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励,使学生探究热情高涨。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人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选择好朋友组成探究小组分工合作,一起制定研究方案,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有新意的研究方案大力表扬,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而不是去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如我在教学《校园生物大搜索》时,要求同学们像科学家那样分区域调查学校的动植物。听说去室外调查同学们很感兴趣,大家积极参与。我将学校分成若干区域,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每组调查一个区域。小组中分工明确,大家一起实地考察,并记录探究的过程,对不认识的动植物,自己查找资料或询问老师。如学校操场上的那三棵大树是学生上网查找得到了答案,这个活动每个学生都有了动手的机会,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乐,这样的探究性学习调动了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大胆质疑、主动解决,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科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提问的能力尤显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教学生学会在本节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产生质疑,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关键,而解决问题则是科学探究的终极目标。如:在教学《电磁铁》时我首先提出问题,让大家猜想一下什么是电磁铁?然后学生和老师一起做一个电磁铁,但这个电磁铁只能吸引一些小物体,稍微大一点的物体就吸不起来,有同学问能不能让电磁铁的磁力大一些呢?学生们都积极思考,提出这样一些猜想:与电池节数有关,与导线粗细有关,与线圈圈数有关,与铁芯大小有关等,我问同学们为什么想到与这些因素有关呢?有同学说:因为电磁铁由铁芯、线圈组成,通电时才有磁性。我让大家针对自己的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好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很显然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成为科学知识的主动探究者。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探究过程中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的主旋律,学生应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疱,也不能什么也不管,要重视学生自主精神的培养,淡化教师的权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活动。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分组开展探究问题,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精心准备。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
教师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关键和基础,能有效为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创造条件。丰富有结构的材料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灵感,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归纳,概括出科学结论,是由于他们对有结构材料的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得出来的。否则,科学探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在材料的准备上,教师应根据探究活动的需要,选择易于揭示科学概念,容易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与学生探究能力相适应的材料。
五、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外进行探索,教材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这样处理,如:教学《一天的垃圾》,教学前,安排学生统计一天中家庭的垃圾总重量,并对垃圾进行分类,称重,填写记录表,从而形成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个科学概念。又如《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一课,也可安排学生在课外实地考察,进行探究。考察前制订计划,帮助学生理清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实地考察要按考察报告中列出的内容考察。回教室进进行观察和讨论。另外,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继续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张学生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強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是我们科学教师不懈追求的核心问题,我们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努力营造出一个充满探究精神的绿色课堂。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能力;培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的课程改革要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多方位支持学生。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科学探究学习活动所带来的乐趣,需要做到既不要让他们感到科学探究学习非常困难,也不能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受到冷落。为此,我在组织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中的时候很注意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愉悦、民主的学习氛围。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励,使学生探究热情高涨。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人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选择好朋友组成探究小组分工合作,一起制定研究方案,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有新意的研究方案大力表扬,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而不是去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如我在教学《校园生物大搜索》时,要求同学们像科学家那样分区域调查学校的动植物。听说去室外调查同学们很感兴趣,大家积极参与。我将学校分成若干区域,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每组调查一个区域。小组中分工明确,大家一起实地考察,并记录探究的过程,对不认识的动植物,自己查找资料或询问老师。如学校操场上的那三棵大树是学生上网查找得到了答案,这个活动每个学生都有了动手的机会,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乐,这样的探究性学习调动了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大胆质疑、主动解决,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科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提问的能力尤显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教学生学会在本节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产生质疑,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关键,而解决问题则是科学探究的终极目标。如:在教学《电磁铁》时我首先提出问题,让大家猜想一下什么是电磁铁?然后学生和老师一起做一个电磁铁,但这个电磁铁只能吸引一些小物体,稍微大一点的物体就吸不起来,有同学问能不能让电磁铁的磁力大一些呢?学生们都积极思考,提出这样一些猜想:与电池节数有关,与导线粗细有关,与线圈圈数有关,与铁芯大小有关等,我问同学们为什么想到与这些因素有关呢?有同学说:因为电磁铁由铁芯、线圈组成,通电时才有磁性。我让大家针对自己的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好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很显然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成为科学知识的主动探究者。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探究过程中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的主旋律,学生应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疱,也不能什么也不管,要重视学生自主精神的培养,淡化教师的权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活动。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分组开展探究问题,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精心准备。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
教师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关键和基础,能有效为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创造条件。丰富有结构的材料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灵感,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归纳,概括出科学结论,是由于他们对有结构材料的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得出来的。否则,科学探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在材料的准备上,教师应根据探究活动的需要,选择易于揭示科学概念,容易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与学生探究能力相适应的材料。
五、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外进行探索,教材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这样处理,如:教学《一天的垃圾》,教学前,安排学生统计一天中家庭的垃圾总重量,并对垃圾进行分类,称重,填写记录表,从而形成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个科学概念。又如《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一课,也可安排学生在课外实地考察,进行探究。考察前制订计划,帮助学生理清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实地考察要按考察报告中列出的内容考察。回教室进进行观察和讨论。另外,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继续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张学生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強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是我们科学教师不懈追求的核心问题,我们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努力营造出一个充满探究精神的绿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