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中发现过去不理解的生活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jin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多次想,读书最大的乐趣是什么呢?就是在书中发现了生活,发现了自己过去不理解的生活。
  那生活中最快乐的又是什么呢?是在生活中发现了书,某一个处境、某处风景、某一种感受,你觉得这完全应该上书,或者觉得真跟书里面所体会到的,阅读时的感觉完全一样,这是最快乐的事情。
  书与生活,可以互证,可以互补,可以互见。小学二年级时,我读了这一辈子第一本书《小学生模范作文选》,第一篇文章叫《秋夜》,第一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皎洁的月儿升起在天空。”
  我非常兴奋,什么原因呢?
  那时候我快满7岁了,已经知道什么是月亮了,而且我对月亮和太阳也有一个比较,太阳很亮、很刺眼,晒在身上很热,月亮我觉得也亮,但跟太阳的亮又不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呢?我不知道。
  我一看书,这叫“皎洁”,我太兴奋了,老天啊,这是皎洁啊!从此我只要看见月亮就想到“皎洁”,我乐得不得了,我认为自己发现了世界,世界不再陌生,我给它命名了,命名什么呢?——“皎洁”。
  我们又必须承认,书永远不会像生活那么丰富、那么直观、那么生动、那么微妙。但是书有书的特点,有些内容是生活里頭不能完全得到的。
  原因在哪儿呢?书主要是靠语言和文字来表现,来成立的。书是把生活符号化了,符号化的结果,就是把人的思维加在里边,书是表达人的思维能力的。
  书与生活的关系在哪里呢?书有经典性。有些书有一种生活所没有的高大上的性质,甚至于还有一种神性。书代表了前人的智慧、经验、认识,只有读这些书才能够掌握经典,才能够获得经典。
  书有条理性。日常生活给了人感受,今天认识皎洁了,明天认识明亮了,后天认识鲜艳了,大后天认识香喷喷了,可生活里这些经验都是乱七八糟的。只有经过符号的梳理,经过语言和文字的梳理,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才开始有条理,这种条理性是日常生活给不了的。
  因为有了条理性,就有了清明性,什么事儿说得更清楚了。有时候甚至是在配偶之间———配偶之间最怕的不是意见不一致,而是闹不清不一致在什么地方,有时候就想,要不你写出来哪三条让我干,我一看就明白了,就清明了。
  书有理想性。什么叫理想?就是希望有,暂时还没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每个人不光是爱自己的父母,见到别人的父母跟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去爱他,见到别人的孩子,跟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去照顾他,帮助他,这个社会该有多好!
  书里能表达很多高尚的理想,这些高尚的理想是生活里还没有完全得到的,这就是理想性。
  书有概括性。因为人的语言和文字概括了很多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幸福,高尚,崇高,献身,仁义,道德,方向,这些抽象的东西只有靠语言和文字来概括,人看不到的,语言能达到,人听不到的,语言能达到,人摸不着的,语言也能达到。
  语言就是人的思维,用人的思维来看世界,来理解世界,来看历史,来理解历史,来看生活,来理解生活。不读书,只是在生活当中,一个人再聪明也达不到。
  书是不能够被替代的,一个人的经验不管多么丰富,没有书提高着,总结着,推动着,生活就永远达不到比较高的境界。
  那么在今时今日,应该读什么类型的书呢?我主张读一点费点劲的书,读一点你还有点不太习惯的书,读一点需要你查查资料、请教他人、与师长朋友讨论切磋的书。
  除了有趣的书,还要读一点严肃的书。除了爆料的书、奇迹的书、发泄的书,更需要读科学的书、逻辑的书、分析的书与有创新有艺术勇气的书。
  除了顺流而下的书,还要读攀援而上、需要掂量掂量的书。除了你熟悉的大白话的书,朗诵体讲座体的书,也还要读一点书院气息的书,古汉语的书,外文的书,大部头的书。
  除了驾轻就熟的书以外,还要读一些过去读得少,因而不是读上十分钟就博得哈哈大笑或击节赞赏,而是一时半会儿找不准感觉的书。
  获得信息越是便捷、舒适、海量化,越要认真读书,读费脑筋的书。用脑筋读书,而绝对不只是随大流、随趣味、得意于精通八卦,夸夸其谈,最后变成聪明、万事通型的白痴。
  所以我想借这个机会强调:坚持阅读,受益无穷。在触屏时代,不要做网络的奴隶。
  选自《文艺报》
其他文献
小满节了,我才抽出空回家去帮妻子插秧。真的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了,大多数人家的秧苗已经插完了,秧苗在水田里逐渐转绿,但由于刚刚插下没几天,还盖不住一条条的水光。农历的四月,正是一年中乡村最忙的时候。布谷鸟整天“布谷——布谷”地叫着,催人们插秧,点豆,种包谷,栽辣椒,移栽烤烟……乡村里洋溢着紧张、繁忙气氛。我把溪里的水理进我家的田里,泡田,做田。“驾——驾——驾——”“哗——哗——哗
我沿着那条窄路往田野里走时,太阳刚刚露出地平线一点,两边的草叶上挂满了亮晶晶的露珠,狗尾巴草不时撩拨我的裤腿,空气清新,虫声唧唧,不远处的树丛间不时传来布谷鸟的啼鸣,田野上空弥漫着一层青芒色的亮光。身旁密匝匝的玉米秆遮住了太阳,草丛湿漉漉的,有许多黑色的甲虫正在草叶下面活动,透过缝隙,能够看见五星村的四周有薄薄的白雾在涌动。刚走过那片玉米地,就看到了田野里的大树。远远望去,在灿灿阳光的照耀下,整个
四条深深埋进土里的条石,支着石磨。圆圆的磨盘边上是磨槽,伸出来一个口子,积攒粮食和流淌浆水,磨盘中间凸起,上边支着一扇磨。磨上有磨眼,用来倒进粮食,有榫眼,用来安装推磨的手柄和磨架。也在影视里见过大大的磨盘上直接安装碾子来磨的。咕咚咕咚,嘎吱嘎吱,滋滋滋,大石磨响手推磨也响,还有那好听的木勺子刮在磨眼上磨槽里的声音。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凡是与吃有关的声音都如天籁般动听。我见过的最大石磨是我们村庄里
沉醉于那些美好的香气,我开始了自己的寻香之旅。夏天,在没有凉风的日子里,我寻来行家照着古方制出来的鹅梨帐中香,在湖边点燃,假装梨树满园,清风拂面;食寒胃痛,不再有人关怀时,我点上几柱“听松”藏香,因为制香人说它入脾经,温胃;冬日,书桌前的孤寂和冰冷常常被几粒醇厚的老山檀和一杯温胃的滇红化开。我订杂志,看香评,听行家推荐,自己试用,耗时多年,寻觅到了自己喜欢的几十种香。一切只为能再枕着类似曾经发间的
把生活的质量提高,今天活得比昨天高兴、快乐,明天又要活得比今天高兴、快乐。就此而已。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活下去的真谛。只要有这个信念,大家都会由痛苦和贫困中挣扎出来,一点也不难。那时候,我三岁……姐姐很乖,书读得好。哥哥顽皮透顶,写毛笔字课时,忘记带水,就小便去磨墨,他人老实,自己告诉大家的。哥哥又喜欢剪报纸,把报纸中所有的广告都剪下来,盘着腿,坐在地下剪,一不小心,剪到鸟,血流满地,长大后也不用割
充滿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
回忆不幸的生活,对我是一种折磨。这些年来,我几乎有意将它们逃避了。今年春天的时候,我回了一趟故里(其实那是我少年生活过的地方,我并未生于那里),见到了四十余年前同班的几位同学,忽地想起一些往事。夜里竟然失眠了。我的几位同学生活得并不好,他们的父母是和我的父母在五十年代末一同下放到乡下的,现在这些同学已经五十岁左右了。那时候我们的父母,还是三十岁的光景,我们还记得当年的一些片段,受辱、挨打、自杀等等
近来,喜欢“清光”这个词,洁净,生动,且温柔。恰在这秋日,万物清简,不染铅华。裁布制衣,养花栽菜,喝茶饮酒,皆是人生的清光。 时光兵荒马乱,江湖刀光剑影,人世风云莫测,皆不适宜我。人间富贵,纸上功名,于我有何益?人世匆急,不计得失,无谓荣辱,每一寸光阴,都值千金。纵有风雨,不如意,也要过得活色生香。故而我对生活,多了几许从容姿态。是慷慨,是俭约;是留取,是离舍:皆自然坦荡,不夹杂丝毫迟疑。我心思
在青岛短暂逗留的日子,天天刮风。海风明亮,从坡道上走下去,看见红屋顶连绵的德国房子,远处是海。这里的海鸥不怕人,贴着头顶飞过,在码头上交织成连绵的白线。只顾走着,也忘了后来看过什么景点,只记得清早起来空气薄而干净。我洗过头发,坐在风里想起一些旧时人的诗章。头发短短长长,几次剪得像男孩,极少留影作纪念。像童年时妈妈拍我拍够了,柜子里半米高的影集,后来每次翻起,才知道回忆是沉重的,要用全身力气才压得下
美国旧金山有个市民写信向市长反映,希望能通过电视台给普通百姓一些教育,避免上当受骗。市长批转给电视台,指示办个节目,安排骗子和专家同台PK,让观众可以区分谁是骗子,谁是真正的专家。第一场辩题是宇宙起源,骗子PK物理学家。骗子讲盘古开天辟地,物理学家讲宇宙大爆炸。结果发现,小学生不能区分骗子和物理学家,仿佛对神话故事更着迷,但是中学生都知道那些神话是骗小孩的。第二场讲生命起源,骗子PK生物学家。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