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大鼠正中神经切断缝合后的不同时段,其复合神经动作电位(CNAP)与形态学方面的特点及其相关性分析.方法 在大鼠上臂正中神经中段切断缝合后的不同时间点(2、3、4、6、8和12周)进行CNAP检测,随后取正中神经组织进行形态学检查.结果 术后第2周可以记录到CNAP.术后再生神经记录的CNAP幅度比对照组显著减低(P<0.01),波幅下面积(Area)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传导速度(CV)显著慢于对照组(P<0.01).术后2~6周的潜伏期(Lat)均比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术后2~8周刺激强度,即阈强度(THI)和超大刺激强度(SSI)显著低于对照组.CNAP的第一峰波幅(FPA)、峰-峰波幅(PPA)、Area、CV变化趋势为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增高,而其参数Lat、THI、SSI随时间增加而逐渐降低.神经修复后2周缝合口远端已有少量的新生轴突,随着再生时间延长,越来越多的再生轴突延伸至远端.远端记录的CNAP波幅与其有髓神经纤维计数之间有强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53).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存在线性关系.术后8周髓鞘趋向于成熟.结论 CNAP是早期诊断和评价损伤神经再生程度的良好指标.正常正中神经的CNAP波幅可能与有髓神经纤维的计数呈线性关系.术后第8周,CNAP参数趋向于稳定,神经髓鞘渐趋向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