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体积混凝土采用无缝施工技术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duo48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体积混凝土采用无缝施工技术已经在多个工程施工中进行了尝试,经过严格按照制定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所有已建或在建工程至今都未發现裂缝,但作为一项新的技术措施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丰富。因此,我们需要紧抓施工环节,严格施工过程的管理非常重要,只有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才能确保工程质量。大面积混凝土地面施工质量的控制,是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介绍了大面积混凝土地面无缝施工技术在某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同时提出了裂缝控制措施,可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关键词:大面积混凝土地面,裂缝,无缝施工,控制
  Abstract: the mass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has in more seamles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o, through the strict construction scheme formulated by the construction, all have been built or are being building project so far have not found crack, but as a new technical measures to continuous exploration, rich. Therefore, we need to tight grasp construction link, strict construction process management is very important, only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strict control to ensure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 Large area ground concret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is the current hot topic. 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years of the actual work experienc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technique of large area concrete ground seamless in some engineering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puts forward the crack control measures, for relevant technical personnel reference.
  Keywords: large area concrete ground, cracks, seamless construction,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V54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大体积混凝土是指,其规格尺寸,要求必须采取措施,妥善处理温差的变化,正确合理地减少或消除变形变化引起的应力,且必须把裂缝开展控制到最小程度的现浇混凝土。我国一般的建设工程规范认为,当基础边长大于20m,厚度大于1m,体积大于400m3时称大体积混凝土;有的则认为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尺寸等于或大于1m,或预计会因水泥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导致裂缝的混凝土为大体积混凝土。
  1.引起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因素:
  1.1 温度与收缩裂缝产生的机理
  1.大体积混凝土收缩的组成
  (1)大体积混凝土收缩是由自生收缩、碳化收缩、塑性收缩、干缩、温度收缩组成的。
  (2)干缩:混凝土内多余水分蒸发引起的体积收缩。
  (3)温度收缩:由于混凝土温度下降引起的收缩。
  1.2外约束与内约束
  (1)外约束:即一个结构的变形受到其他结构的阻碍。
  (2) 内约束:当结构截面较厚时,其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引起各质点变形的相互约束。
  3.混凝土无缝施工设计思路
  3.1大面积混凝土路面结构无缝施工设计,关键是对裂缝控制的设计。根据温度应力与结构长度呈非线性关系,且混凝土早期(7~10d)温差及收缩变形较大的特点,把大面积混凝土地面结构按垂直方向设置施工缝,分为若干小块,每一块为一仓,施工期间实行分块跳仓浇筑。这种跳仓浇筑采用了短距离释放应力的办法应对混凝土早期较大的收缩,待混凝土经过早期较大的温差和收缩后,各仓浇筑连接成整体,应对以后较小的收缩,即“先放后抗,抗防兼施,以抗为主”的辩证设计原则。
  2.混凝土施工工艺和技术控制
  混凝土由现场搅拌站供应,浇筑前对购进的原材料进行复检,保证浇筑混凝土的连续性,时间间隔均未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10-12h。采用“间歇式无缝施工法”施工。混凝土中掺加膨胀剂,通过合理的配合比和施工工艺,可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同时也确保了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保证的混凝土板的整体性,简化了设计和施工,加快了施工进度。
  2.1 混凝土拌制
  (1)钢纤维混凝土现场机械拌制,其搅拌程序和方法以搅拌过程中钢纤维不结团并可保证一定的生产效率为原则;采用将钢纤维、水泥、粗细骨料先干拌而后加水湿拌的方法,钢纤维用人工播撒。整个干拌的时间大于2min,干拌完成后加水湿拌时间大于3min,视搅拌情况,可适当延时以保证搅拌均匀。
  (2)搅拌钢纤维混凝土专人负责,确保混凝土坍落度和计量准确。坍落度控制在160cm,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水灰比、坍落度和入模温度进行测定,初始施工时坍落度应每1h检查一次,质量稳定后,2~4h检查一次。混凝土入模温度测试每工作班不应少于两次。
  (3)混凝土搅拌过程中,注意控制出料时实测混凝土坍落度,作好相应记录,并根据现场混凝土浇筑情况做出相应调整。严禁雨天施工。
  2.2 混凝土浇筑
  (1)混凝土浇筑时,注意严防其它部位混凝土进入膨胀后浇带区,以免影响设计效果。浇筑混凝土前的润管用的砂浆必须弃置,拆管排除或其它原因造成的废弃混凝土严禁进入工作面。严禁混凝土散落在尚未浇筑的部位。以免形成潜在冷缝或薄弱点。对作业面散落的混凝土,拆管倒出的混凝土,润管浆等应吊出作业面外。
  (2)在混凝土浇筑至膨胀加强带附近时,应注意使振动棒插捣点与密目快易收口网保持距离不小于30cm,并不得过振。
  (3)膨胀加强带处混凝土采取塔吊吊斗吊运和混凝土输送管泵并用。
  (4)超长无缝筏板板面上的板面粗钢筋处,容易在振捣后、初凝前出现早期塑性裂缝和沉降裂缝,必须通过控制下料和二次振捣予以消除,以免成为混凝土的缺陷,导致应力集中,影响温度收缩裂缝的防治效果。底板浇筑至标高后,在终凝前用磨光机反复抹压多次,防止混凝土表面的沉缩裂缝出现。
  2.3 混凝土养护
  (1)混凝土入模后,先用插人式振动棒振密振实,然后用振捣梁振至表面平整,后用Φ180的钢管(内装砂子),制成的提浆滚在混凝土表面来回滚压提浆,用人工抹平。
  (2)混凝土浇筑振捣完毕,立即采用塑料薄膜覆盖,进行保水养护7d以上。注意混凝土所处的大气环境,在干燥季节或风口处应加强保水措施,防止混凝土水分蒸发速度过快,以控制其出现早期表面裂缝。
  (3)加强混凝土的养护,目的是要使混凝土保持或可能接近于饱和状态,使水化作用达到最大的速度,以得到更高强度的混凝土。在养护温度相同的情况下,连续湿养护(即盖草袋子、洒水养护)时混凝土强度在各龄期均为最高。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峰值,又可以防止后期的强度损失。尤其掺加减水剂后更需要保证养护时间。
  (4)混凝土浇筑振捣完毕,立即采用塑料薄膜覆盖,进行保水养护7d以上。注意混凝土所处的大气环境,在干燥季节或风口处应加强保水措施,防止混凝土水分蒸发速度过快,以控制其出现早期表面裂缝。
  3. 施工控制措施
  3.1 要求搅拌站严格执行配合比,施工配合比可根据现场材料情况在允许范围内进行调整,以保证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3.2混凝土出站前,要求测试坍落度,同时观察和易性,不得出现离析、分层等现象,不符合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出厂。
  3.3 浇筑混凝土时,对到施工现场的每车混凝土都要求测坍落度,控制在160~180mm,并观察其和易性,不得存在离析、泌水现象。表观检查不符合要求的混凝土坚决退场。
  3.4 混凝土振捣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不能漏振、欠振和过振,更不得用振捣器拖赶混凝土,振捣时间掌握在以混凝土表面出现浮浆和不再下沉为准。
  3.5 混凝土表面经耐磨处理并压光后立即覆盖塑料布进行保水养护,使混凝土表面一直处于潮湿状态。
  3.6表面防裂施工技术要点
  (1)泵送混凝土经振捣后表面水泥浆较厚,容易引起表面裂缝,首先,要求在振捣最上一层混凝土时,控制振捣时间,注意避免表层产生太厚浮浆层。
  (2)除了水泥水化作用影响,外界气温也会导致混凝土表面与内部产生温差,气温的骤降也会增加混凝土表层与内部温度差的梯度。在浇捣后,必须及时用2m长括尺,将多余浮浆层刮除,按施工员测设的标高控制点,将混凝土表面括拍平整。有凹坑的部位必须用混凝土填平,在混凝土收浆接近初凝时,混凝土面进行二次抹光,在混凝土收浆凝固施工期间,除了具体施工人员外,不得在未干硬的混凝土面上随意行走,收浆工作完成的面必须同步及时覆盖表面养护保护层。
  4. 现场监测与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大面积混凝土水化热大小及施工过程中早、中、后期温度升降和应力发展规律,根据本工程地面结构平面尺寸、形状以及厚度,在不同位置设置了温度监测器,在测点被覆盖、振捣、抹平后记录入模温度。依据大面积混凝土早期升温快,后期降温也较快的特点,在温度收缩应力计算的基础上,确定测温时间为30d:1~3d每4h测读一次,3~14d每6h测读一次,以后每12h测读一次,若遇温度突变或温度过高应记录一次。
  结语:
  大体积混凝土的无缝施工为大型混凝土结构无缝技术的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施工单位创造了更加自由的空间和时间,施工工艺的改善不需要采用特殊的材料,成功解决了超長、超宽、超厚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无永久性伸缩的裂缝控制和防渗问题,而且节约了工程成本,加快了施工进度,提高了整体工程质量。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其他文献
摘要:建筑业一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居着重要的地位,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在房屋建筑工程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大、小质量问题已经到了不可轻视的地步,它关系到人民的安居乐业、社会稳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业发展日新月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为房屋的性能和质量提供有力保障。主要根据施工中遇到的问题,阐述房屋建筑施工中相应的实用技术,保证房屋建筑的可
摘要:城市集中供热是节能、环保的重要途径,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基础建设之一。随着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深入落实和能源供应日趋紧张,中小型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方式进一步缩减,而以热电厂为热源的换热站供热系统所占比例越来越重。  关键词:集中供热,节能,换热站,循环泵  Abstract: urban central heating supply system is an important way of
【摘要】现代住宅的选型和电源安装的布置都直接关系到住户今后的使用效果。文章结合作者多年实践经验对电气插座安装位置进行详细的分析,同时提出电气插座的选型标准和保护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住宅;插座设计;选型;保护措施  【 abstract 】 the modern house of the selection of the power supply and the layout of t
摘要:数字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应用广泛,精确且使用,并且数字测绘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数字化测绘技術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测量仪器的智能化而兴起的一门新兴的测绘技术。工程测量的服务领域也相应进一步延伸,而且正朝着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实时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本文介绍了数字技术的建筑工程测量的应用。  关键词:存在问题,优点,应用,作业模式  Abstract: digital m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沉降观测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沉降观测是建筑物或构筑物在施工乃至使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作,本文阐述了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对建筑中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和沉降观测的图示与记录要精细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施工,沉降观测,基本要求,应用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settlement observa
【摘要】住宅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只有合理的进行工程造价管理,才能在最小的付出上获得最大的收益,这不但是对开发商的收益有利,也对广大购房群体有利,有效的控制住房价,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本文就住宅工程建设过程的设计、招标投标、施工、竣工结算等阶段如何控制工程造价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工程造价;造价管理  【 abstract 】 residential constructi
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践,通过对地下室砼工程分析了底板、承台大体积砼施工,并对底板,承台砼施工提出了几点注意事项、事故处理以及砼的养护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关键词:深湾花园,地下室,底板、承台砼施工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engineering practice, through the analysis to the basement concrete project
摘要:成都地层属于特殊的富水砂卵石地层,卵石含量高达60%-80%,且地下水位高。该地层在没有外力扰动的情况下结构密实,但在盾构机刀盘转动的扰动下极易失稳,形成滞后沉降。此特有现象并可能造成地表建筑物沉降、倾斜,直接影响到建筑物安全和对居民的生活秩序、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造成一定危害。为保证建构筑物的稳定,我们针对盾构机通过建构筑物各时段,采用注浆控制、掘进参数控制、监测控制等措施来指导施工,确保建
摘要:本文以大学建筑设计为研究对象,在对大学建筑设计形成历史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之上,对现阶段大学建筑设计中本土因素以及人文因素的发展进行了详细分析,最终针对新时期大学建筑设计中应当如何体现本土及人文因素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据此论证了做好这一工作在进一步提高大学建筑设计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的过程中所起到的直观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大学建筑设计,本土因素,人文因素,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