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神扶贫”助推“精准扶贫”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uanhuah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扶贫工作正处在攻坚阶段。从扶贫开发过程来看,往往出现“今日脱贫、明日返贫、越扶越贫”的现象。究其原因,客观因素当然存在,但最根本的还是精神家园的塑造未能跟上。物质经济上的扶贫,虽然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难以解决长远性、根本性问题。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针对那些好吃懒做,不思进取,坐吃山空,恶习成性的人,“精神贫困”现象亟待改变,需要在“精神扶贫”上下功夫,重在扶持精神、志气,才能推动“精准扶贫”,从根本上拔掉“穷根子”。
  一、“精神贫困”的表现
  目前,全国尚有55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规模,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从全国上下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以来,各地签订军令状,制定扶贫时间表和路线图,一项项针对贫困户的务实、普惠的措施目不暇接,但部分贫困户多年来一直受帮扶资助,至今却仍未摆脱贫困。这些贫困村、贫困人口之所以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与部分贫困群众进取意识不强,缺乏穷则思变、人穷志不穷的精神紧密相关。扶贫攻坚中存在着诸多讼扶贫干部头疼的“碉堡”,但没有一个比贫困群众的惰性更难攻克。比如,有的贫困户,上级给他建了大棚,他还等着政府买种子买化肥;有的贫困户论身体,不比别人差,可就是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每当上级发一些扶贫粮油、防寒物品时,就会有一些村民相互攀比、争穷比穷。
  二、精神脱贫的意义
  “精神贫困”是扶贫攻坚的最大敌人,“等靠要”思想不破除,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就不可能如期实现。推动扶贫开发,不仅是上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更是地方干部群众的分内之事。没有广大群众的广泛自觉参与,党委政府“包办”,难以实现脱贫致富。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发动广大群众一起干,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中国志气》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有啥也别有病,没啥也没精神,人有精神老变少,地有精神土生金”,唱出了精神的可贵可赞。“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志气”,精神贫乏更甚于物质贫乏,要实现真正的扶贫,必须首先在精神上脱贫,如果精神上不能够脱贫,就难以战胜贫困,反而被贫困压倒。扶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好日子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发出的响亮声音。天上不会掉馅饼,要想过上幸福日子,必须有出一身汗、脱一层皮的勇气和胆识。扶贫政策和扶贫项目是为了给贫困群众自主脱贫致富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大环境,扶贫工作的主体应该是扶貧对象自己,广大党员干部则应该在其中当好扶贫工作的政策宣传员。扶贫工作不是扶贫干部的“一厢情愿”,也不是依靠某个人的“单兵作战”,既需要扶贫干部有所作为,更需要贫困群众同舟共济、齐力而为。政府部门的“输血”,不过是给群众脱贫搭建平台、创造机会、提供政策支撑,而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才是全面脱贫、真正致富的根本。
  三、推进精神扶贫,为脱贫攻坚固本培元
  精准扶贫并不是强行脱贫,而是要拔除贫根,用科学的态度营造起扶贫、扶志、扶智的制度环境,激发贫困对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展现自己的能力,做名副其实的新型农民。
  (一)扶贫先扶志
  俗话说的好,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现在各项扶贫资金和物质都在源源不断送到百姓的手中,的确改变了许多贫困户的命运。但资金物质的投入只是给贫困户输了血,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我们必须改“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必须让贫困群众主动创造、自主脱贫,防止“贫穷更好、越穷越好”思想的萌生,不能让“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在群众中蔓延开来。“虎瘦雄心在,人贫志气存。”实际上,贫困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甘于贫困。扶贫扶志,远比给钱给物难度大,可一旦脱贫的志气扶起来,又远比给钱给物收效大。贫困户的志气一旦树立起来了,观念一旦更新了,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脱贫致富才有希望,扶贫的目的才可能真正实现。精准扶贫关鍵在于“授人以渔”,而“精神扶贫”与之不谋而合。为推进精神扶贫,我们要摸清贫困群众的基本情况,找准思想上的“穷根”,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力度,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引导困难群众正确看待贫困,对待接受扶贫既心怀感激、好好珍惜,又有羞耻心、进取心,帮助他们重拾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树立人穷志不穷的理念,让他们有信心、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劳动摆脱贫困,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
  (二)扶贫必扶智
  “扶贫必先扶智,治穷必先治愚”,贫困群众之所以贫穷,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知识和生产生活技能的缺乏。所以,在树立贫困群众致富信心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贫困群众的生产技能培训,不仅让脱贫人口能够“站起来”,而且要能够“走得远”,改变“底层上升通道受阻,一代穷世代穷”局面,切实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特别是要加强对贫困家庭中的80后、90后农村青壮年的培训,以确保脱贫致富的延续性。技能培训工作必须根据农户实际和自主需求,提供切实可行的种养技术、农机具使用技能等生产生活技术培训,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培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只有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自主脱贫的意识和信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掌握一门增收致富的技能,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脱贫致富,才能够彻底摆脱输血的观点,而成为“造血”,为“授人以渔”的目标迈进,这是精神扶贫的根本目标所在。
  相对于物质扶贫,目前对于精神扶贫依然重视不足,未来精神扶贫之路任重道远。以“精神扶贫”来推进“精准扶贫”,让人们都认识到精神价值的重要性所在,必将成为实现脱贫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让我们共同努力,向着精神扶贫的道路上不断迈进。
其他文献
近年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逐步开展,人们对大运河文化的讨论逐渐深入,研究逐渐从单一的非遗保护视角向文化空间视域转变。纪录片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文化空间的研究角度出发,以纪录片《中国大运河》为例,探讨在大运河文化空间建构及传播中,历史人文纪录片创作的特点以及需要关注的文化空间特性,旨在为纪录片创作尤其是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创作提供更多创新视角,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在技术的普及以及环境的推动下,直播业的发展愈加蓬勃,当观看直播成为人们日常娱乐的内容之时,一股直播界的异类“审丑”之风也悄然出现。本文以抖音用户“殷世航”被封号为例,深刻剖析“审丑”现象,进而总结出直播间“审丑”给整个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想应对这股异类之风,媒介平台、宣传界、个人三方必须承担自我责任,联合抵御。
人工智能时代,偶像的存在形式发生了改变,由数字复制技术创造的虚拟偶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中国首位虚拟偶像歌姬洛天依为例,介绍虚拟偶像的发展历史和合成逻辑,并从“盗猎者”与“游牧者”、准社会互动理论、自我投射、身份认同与网络互动四个方面探究虚拟偶像与粉丝的关系。
【摘 要】交通工程建设作为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一,一直以来受到广泛重视,特别是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问题,近年来国内外施工安全事故屡屡发生,对于交通机电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要求也随之增高,笔者对现有的机电安装工程安全风险控制理论加以整理,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简要介绍交通机电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  【关键词】机电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  一、交通工程机电工程特点  首先,在交通机电工程项目的各
期刊
【摘 要】近几年,在企业建设发展过程中,90后群体逐渐成为主流,在日常管理工作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90后群体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一定的不协调之处,会对90后员工的工作效率产生相应的不良影响。所以在企业建设发展过程中,十分有必要对90后群体实施思想政治工作,希望能够提高90后群体的思想政治素养,保证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按照具体工作流程开展工作,确保90后群体作用的
期刊
声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一颗明珠,在音乐多元化发展背景下,声乐可作为我国文化传承的有力载体,推动音乐艺术发展。本文以《风萧瑟》为例,从其创作背景出发,结合其艺术风格、整体基调、音色与情感要求等进行声乐演唱风格分析。
【摘 要】笔者作为一位多年从事语言艺术教育实践的专业教师,朗诵艺术教育专家,又是一名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专员。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朗诵和老师及其他社会人士组织朗诵类活动多年,对朗诵艺术深有研究和偏爱,深谙其中辛苦与快乐。因此,一直想着如何把自己的专长结合到自己的工作上,我想那是一件极快乐的事。于是有了本篇论文的研究方向和主题。谨以自己的实践经历和成功经验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朗诵;群众文化;发展;实
期刊
声乐演唱主要借助人的声音进行思想情感的有效传递,使人们通过声音感知艺术的魅力。要想收获良好的演唱效果,有效的歌唱技巧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作曲家的背景、歌曲创作的背景、对于歌曲相关内容的理解等也值得我们重视。只有把前期的案头工作做好,深入理解作品,进而搭配演唱者良好的歌唱技巧,演唱者的感情才会更加饱满,演唱的效果也会更好。尽管声乐演唱的主要部分在于演唱,但是如何理解作品的内涵、如何准确传递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是演唱者必须了解的。所以,演唱者要认真做好案头工作,思考演唱什么、为什么、怎样演唱这三个问题。一
【摘 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群众文化存在的时间是很久的,而且它也是目前我国文化事业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群众文化不但有着一定的社会功能,而且还存在一些文化价值。由于群众文化出现比较久,所以在广大社会群体中它有着很多社会功能,比如娱乐、交流、团结等。从文化建设角度来说,群众文化是精英文化的基礎,同时又是文化建设的平台,最重要的是还为文化产业市场的开辟提供了很多的支撑。本文简述了群众文化的内容
期刊
本文以三只松鼠“森林大礼包”坚果包装为例,探索互动性在契合包装中应用的方法及意义,在产品包装的视觉和结构上进行互动性契合的探索研究,使坚果包装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一种互动关系,在互动契合中传递产品信息与品牌文化,提升品牌与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影响力,从而与消费者建立情感契合,进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