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是否应早期下床活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poo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好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移位至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据有关报道,高达90%的肺栓塞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1]。Bell和Simon[2]报道46%~60%的肺栓塞与下肢DVT有关。考虑到早期活动可能增加血栓脱落以及增加肺栓塞的发生风险,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多被要求严格卧床一段时间。虽然这种理论缺少有力的事实依据,却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是临床医生所遵循的治疗方式。近年来,国外对DVT患者卧床和早期活动两种治疗方式做了许多对比研究,其中包含了多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及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我们通过回顾这些研究,对两种处理方法在肺栓塞发病、症状缓解及DVT延伸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了解其研究进展及临床指导意见。

其他文献
目的应用矢状位重建CT明确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患者手术方式选择的策略。方法选取2007年7月至2010年11月所有因OPLL进行手术治疗并获得超过1年随访的161例患者。其中男性106例,女性55例。手术时年龄26~77岁,平均54.5岁。随访时间12~54个月,平均28个月。40例患者接受颈椎前路手术(前路组)。其中14例接受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26例接受颈前路间盘切除减压
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慢性期最常见的并发症,病理机制是DVT后静脉阻塞和深静脉瓣膜功能受损所导致的长期静脉高压。即使经过正规的抗凝治疗,急性DVT后PTS的发生率仍然有30%~50%。PTS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和长期的负担,它的预防和治疗是我们血管外科医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是指不合并主动脉夹层而单独出现的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夹层,在临床上是一种较为少见且凶险的疾病,可导致肠缺血坏死。2009年5月至2011年8月我科应用介入技术成功治愈4例SISMAD
目的总结采用硬膜外入路切除大型或巨型海绵窦血管瘤(CSH)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6月至2011年6月19例大型或巨型CS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15例,年龄26~70岁,平均45.3岁。临床表现包括眼球活动受限或上睑下垂10例,头痛或眼痛7例,视力减退7例,面部感觉减退4例。采取硬膜外入路,在滑车神经与三叉神经眼支间隙和三叉神经眼支与上颌支间隙间操作切除肿瘤。定期随访观察疗
目的探讨前路内固定矫形联合纳米人工骨椎间融合术治疗特发性胸腰椎或腰椎侧凸的融合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0月至2008年3月采用前路内固定矫形和纳米人工骨椎间融合术治疗的特发性胸腰椎或腰椎侧凸患者24例,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2~25岁。术前主弯Cobb角为40°~56°,平均46°±5°。术中在固定区最近端和最远端的椎间隙放入充填好自体肋骨的钛网椎间融合器,而其余间隙则放入充填好纳米磷酸
随着心脏外科手术的广泛开展,因各种原因需要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手术的患者日益增多。胸骨正中切口是二尖瓣置换手术的常规标准切口。既往手术造成的局部粘连给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实施再次二尖瓣置换手术造成巨大的困难[1-2]。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日臻成熟,经右胸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手术为再次二尖瓣置换提供了新的手术路径。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采用这一技术完成心脏术后再次或多次二尖瓣置换术15例,现总结报告如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泌尿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随着影像医学的不断发展,大量肾癌患者得到早期诊断,这也促进了保留肾单位手术(nephron sparing surgery,NSS)在临床的应用。我们探讨NSS治疗RCC的合理选择及疗效,报道如下。
牛津单髁膝关节置换术(Oxford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OUKA)在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2]。在手术中,推荐采用股骨髓内定位法指示股骨假体的放置[2],但切口小、髌骨过大或股骨内髁过小等原因常导致无法进行髓内定位,且该方法亦存在定位不准的问题。因此,我们采用非股骨髓腔定位法辅以影像监视进行股骨假体的放置。
目的探讨脊柱侧凸合并伴轻微神经症状或体征的脊髓空洞患者行一期后路脊柱矫形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3年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脊柱侧凸合并伴轻微神经症状或体征的脊髓空洞患者19例(研究组),均未接受神经外科手术处理脊髓空洞,而直接行脊柱侧凸矫形术;以同时期收治的9例脊柱侧凸伴明显神经症状或体征的脊髓空洞患者作为对照组,其在矫形手术前先行神经外科手术处理脊髓空洞,之后再行脊柱矫形术。所有病例
尿道狭窄是困扰泌尿外科医生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尽管各种开放尿道重建手术远期疗效确切,但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手术时间长、手术创伤大[1]。尿道内冷刀切开术具有损伤小、失血少、恢复快、阳痿发生率低等优点,在临床获得广泛应用,但再狭窄发生率较高[2]。钬激光具有切割精确、止血方便、对周围正常组织热损伤小的特点[3],近年来逐渐被用于尿道内切开治疗尿道狭窄。我们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