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周李立的《蚕头燕尾》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in0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李立在小说中所呈现的,正如她评价理查德·耶茨那样,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小时代”以及“小时代”的痛苦。这种痛苦由于祛除了外部的战争、灾难、变革,因此不再呈现为“苦难叙事”和“创伤叙事”,而是一种如蚁噬骨、如鲠在喉的小刺痒、小难过。它们不致命,无大碍,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提醒着生命在本质上的寥落与衰败。
  因此,她的小说题材大抵都关乎着人生之本然的破碎、残缺、丧失、消逝,其基调也是灰茫而荒凉的:《去宽窄巷跑步》里,不同年龄的三个女人用自己的方式隐藏着、抹平着生活的罅隙;《跳绳》里,画家小向的猝死背后隐藏着琐碎的卑贱与令人惊异的秘密;《空间》里,两个老战友之间看似牢靠的关系却透过家宴隐隐闪现出人性的残忍与弱点。
  在《蚕头燕尾》里,这样的主题与基调因涉及到死亡及其带来的精神疾患而抵达了极致。小说一开篇展现的是一幅老年的阴冷图景:冷医生的老伴“妹妹”中风,身为西医的他在退休后不得不重新学习针灸,为老妻治病。他每天耐心地给银针消毒,给妹妹做康复治疗。他知道妻子怕疼,因此不断地哄她,为她翻身,笨手笨脚地照顾两个人的起居饮食。这种生活一点也不光鲜亮丽,与我们熟悉的城市生活、现代生活格格不入,但它的真实度却毋庸置疑。即便我们尚未到达那样的年龄,却完全可以凭借经验知道,它终有一天会将降临到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换言之,我们未来都是冷医生或冷太太。
  周李立的叙事是极其耐心而有韧劲儿的。她不厌其烦地用老年生活的细节一遍遍强化着冷医生的狼狈无助,同时也一遍遍强化着他对于妻子的爱与温情。当他不停地与妻子说话、嗔怪她、安慰她、气恼她时,这种并不灼烈的老年之爱让人心软得想要落泪。但是,作者并非歌颂耄耋之情,其叙事暗藏着机锋与寒意。故事的转折来自于妹妹的隶书习字,因为纸边开始发黄卷翘,冷医生决定将它们裱起来。他把妻子一个人留在家里,自己去了文具店。
  有两个细节隐隐向读者推送着不安的微澜:一个细节是冷医生遇到前同事陆医生,告诉他自己和妹妹都挺好,陆医生凑近了仔细看他,似乎有所担忧;另一个细节是文具店店主说“人不在了”,裱好其字也“是个念想”。冷医生对这两个人都非常生气,因为他们似乎都不相信妹妹依然在治疗之中。而对于冷医生来说,妹妹是他的珍宝,他决意要尽力治好她。
  事实上,读及此处,我们仍然会继续“迷惑”于作者的叙事“伪装”,慨叹冷医生的深情和执着,而忽略了那个被偶尔提及的成人用品店,是它在最后掀开了“谜底”:冷医生在那儿问过仿真娃娃的价钱,后从网上购得,这就是他的“妹妹”,是他在老伴去世后用来安放爱与温情的存在物。因此,这个日本进口的娃娃身体里满是银针,最终承受不住而崩溃。冷医生悲愤地告诉陆医生,他要去控告卖假冒伪劣产品的“无良商贩”。
  这个结尾的揭示相当利落,令人深感恐惧。我们恐惧的不是娃娃的崩溃,而是冷医生无法直面失去伴侣而产生的精神幻觉,他向着娃娃(妹妹)的那些饱含着自我慰藉与自我欺骗的呢喃,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老之将至时无法回避的难堪和痛楚。这个表述是周李立小说的共同主题:生命终将寥败,我们都走在通向寥败的路上。这种透彻让小说充满了平静而笃定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不是悲伤或哀悯地重复着这个主题,而是极其平淡,仿佛视之为春河奔腾,夏花盛开,秋叶飘落,冬雪莅临,一个自然而然的常態。她要做的,无非是将这个过程用艺术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让我们提前预习或间接感知它并不美妙的质地和滋味。
  在我看来,作者艺术化的展现手法是尽力隐藏起精心设计的斧凿痕迹,以与叙事相契合的意象对小说内容进行呼应和放大:“蚕头燕尾”,正如其名,正如其意,作者将生命的寥落过程蕴藏在这个文雅古老的命名里,因为它们都有着“饱满的开头,与逐渐纤细下去的结尾”,浓墨重彩与轻巧无力并行不悖。这种精致的设计在其他小说中也相当典型:《跳绳》的“绳子”,《骨头》里的“棒骨”,《爱情的头发》里的“头发”……这些意象将小说内涵提纯为一种突兀的姿势,提示着残缺与丧失作为常态的存在。
  如果你和我一样,经常忘记这种常态而自得于蝇营狗苟,那么,不妨看看周李立吧。
  曹霞,著名文学评论家,现居天津。
其他文献
日前,77岁的著名作家冯骥才在黄埔书院“非常道”读书会会场作了题为“我的写作生活”的分享。冯骥才首先分享了自己走上写作的历程。他坦言,自己走上写作之路,有偶然因素。“我高中毕业后打篮球,在天津市队打中锋,那时的天津市队是中国甲级前三名。我打过两年的中锋,结果受伤了,就去画了十几年的国画。”随后他一边画画一边写作。那时写作主要是爱好,主要是写散文。“尽管报纸上虽然发表也不少,但我并不是一个职业的作家
内容摘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一首情调悲壮的词作,引领学生在反复的吟咏中体会“壮”词的内涵;通过词中画面,感受作者抗敌报国的爱国心;通过昔与今、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感受词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关键词:辛弃疾 典故 悲壮  【教学设想】  辛弃疾的词作运用典故较多,对于七年级的学生理解上有困难,故引导学生学会结合注释试译全词,特殊句式加以强调点拨。另外,这是一首情调悲壮的词作,引领学
日前以色列前总理、总统西蒙·佩雷斯之子舍米·佩雷斯受邀来到北京,讲述他父亲的自传《大梦无疆:勇气、想象和现代以色列的建立》背后的故事。《大梦无疆:勇气、想象和现代以色列的建立》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在《大梦无疆》一书中,他以亲历者、决策者和见证人的角度,记录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开始的以色列建国历程,完整再现了现代以色列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决定性时刻。这本自传是西蒙·佩雷斯的遗作——在写完本书后不久,他
吴道毅,苗族,1965年生,湖北来凤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担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湖北文学奖等评审专家,兼任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文联第十届全委会委员、《长江文艺评论》编委等职。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小说与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研究。曾在《光明日报》《武汉大学学报》《天津社会科学》《民族文学研究》等发表学术研究论文百余篇。先
由作曲家李云涛根据莫言小说《檀香刑》改编、创作的歌剧《檀香刑》,日前由张国勇执棒山东艺术学院合唱团和青岛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连续上演。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琴书艺人串场以及简约但充满山东高密民间视觉的舞台,令这部歌剧紧紧扣住观众的心,一直到撼人心魄的大结局。歌剧《檀香刑》由莫言和李云涛共同编剧,并由李云涛作曲,历史6年创作完成,是莫言第一部改编为歌剧艺术形式的文学作品。据出品方介绍,该剧在获得201
由浙江省作协《江南》杂志社、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五届郁达夫小说奖颁奖仪式日前在郁达夫故乡富阳举行。短篇小说奖得主白先勇和提名奖获得者计文君、王手、孙频、蔡东、邱华栋、哲贵,与陈建功、马原等专家评委及众多嘉宾一起聚集共同参加本次颁奖。郁达夫小说奖每两年进行评选,是针对海内外华语中短篇小说创作的文学奖项。本届郁达夫小说奖于今年4月启动作品征集,最终,经过终评委几番讨论、数轮投票,王安忆《向
麦家日前凭借小说《人生海海》获得“2020南方文学盛典”“年度杰出作家”。在获得“年度杰出作家”之前,麦家曾于2008年凭借《风声》获得“年度小说家”。“十二年之后,因为《人生海海》又得奖,开心!”麦家在发表感言时称,“说到《人生海海》,不乏有人说母亲的形象是苍白的,母亲像个群众演员,地位不及上校两只猫。这是事实。另一个事实是,作为一部从童年、故乡出发的小说,我第一想写的是我母亲。”“我们常说,生
“关于作家和读者之间互相塑造,对那些有创造性的作家来讲,他会以创造性的作品来重塑读者,来丰富自己的经验。”邱华栋日前表示。当日,因写法颇为另类而被冠以“新锐”的作者杨好的长篇小说《黑色小说》举行新书发布会,面对年轻作家充满新意的新作,邱华栋直言,作家和读者之间是互相塑造的,对那些有创造性的作家来讲,他一定用创造性的小说,创造性的作品来重塑读者,来丰富自己的经验。面对当下全新的写作方式,邱华栋说:“
刘亮程最新长篇小说《捎话》近日面世。“《捎话》是一部众生喧哗的书,鸡鸣狗吠、人的声音、鬼魂的声音,也在向今天的人们捎话。”在接受采访时,刘亮程如此说道。《捎话》完全是一部虚构之作,讲述毗沙国、黑勒国之间的对峙、征战、隔绝,鱼雁中断,催生出民间捎话人的职业,声音、语言成为连缀整部作品最重要的因素。在人和萬物共存的声音世界里,风声、驴叫、人语、炊烟、鸡鸣狗吠都在向远方传递着话语。各种语言悄无声息穿行其
关键词:妮可·克劳斯 后记忆 代际叙事 大屠杀叙事 第三代犹太小说  妮可·克劳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犹太女作家。2007年,《格兰塔》杂志将她列入“40岁以下最优秀美国小说家”;2010年,《纽约客》又将她评为“40岁以下最值得关注的20位作家”之一。她迄今创作的四部长篇小说:《走进房间的一个人》、《爱的历史》、《大宅》和《乌有》,均屡次获奖。她的小说以其复杂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社会意义而闻名。克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