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不少教师都存在着困惑,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了一些误区.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现把它们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误区一: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显然,提问式教学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有效手段,但两者不是等同的.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教学中如何通过提问来实施启发式教学给出了探讨.
误区二: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
主要表现在教师对重点、难点内容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照本宣科;以学生模仿练习为主,练习的题目无针对性、概括性、层次性;重复题型多次出现,学生机械套用公式、定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知识前后之间联系不清楚.
例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间的关系没有讲清楚,学生练习时套用书中公理,在判断命题“(1)两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一个锐角和一直角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正误时,用“HL”公理判断为“×”.究其原因,是教师钻研教材不深,讲解不透,对“三角形全等判定公理适合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反之不然”交待不清.
所谓“精讲”,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要做到不厌其烦地适度讲解.
所谓“精练”,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提高能力为目的,以科学、艺术的训练措施为手段,做典型而又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
精讲精练的要点是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练、难度适当、多少适量,决不是少讲少练.
误区三: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只看教学用书,不钻研大纲、教材,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教学实际,教学无针对性.
事实上,教师教学用书与备课笔记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视之.教学用书用来帮助教师分析教材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度、提供处理教材的方法,是指导性参考用书.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理论水平、学生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教案,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具体落实到每节课.
教学用书是教学的宏观指导,备课教案是教学的微观落实,只有把宏观指导与微观落实统一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误区四:只重视教法改革而忽视学法指导
多数中青年教师素质较好,知识面广,勇于改进教法,但在改进教法的同时却忽视了学法指导,使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提高不快.
有的教师对学法指导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研究.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是一个正在研究的课题,目前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学法指导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拘泥于形式,灵活处理.
例如,在复习课中结合内容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复习方法:对比小结法、歌诀概括法、回忆再现法.
在培养学生智力过程中,教给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方法;教给学生观察数式和图形的特点;教给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概括等思维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图示记忆、列表记忆、归纳记忆、例证记忆的方法等.
学法指导重在提高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
误区五: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思维结果的教学
教学中,过分偏重于数学知识的工具性,忽视了它在发展思维方面的智力价值,削弱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探索性非论证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过分偏重于整理性的论证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
在解题过程中,过分强调“框题型、对套路”,企图强化思维定势,结果使学生陷入思路呆板、单一地状态.改变这些教学现象,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要认真研究概念的概括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和解题方法的思考过程.
我们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在教学艺术上,要立足实际,不断创新;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探索数学问题,更新教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走出教学改革的误区,推动教学改革的迅速发展.
误区一: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显然,提问式教学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有效手段,但两者不是等同的.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教学中如何通过提问来实施启发式教学给出了探讨.
误区二: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
主要表现在教师对重点、难点内容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照本宣科;以学生模仿练习为主,练习的题目无针对性、概括性、层次性;重复题型多次出现,学生机械套用公式、定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知识前后之间联系不清楚.
例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间的关系没有讲清楚,学生练习时套用书中公理,在判断命题“(1)两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一个锐角和一直角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正误时,用“HL”公理判断为“×”.究其原因,是教师钻研教材不深,讲解不透,对“三角形全等判定公理适合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反之不然”交待不清.
所谓“精讲”,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要做到不厌其烦地适度讲解.
所谓“精练”,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提高能力为目的,以科学、艺术的训练措施为手段,做典型而又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
精讲精练的要点是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练、难度适当、多少适量,决不是少讲少练.
误区三: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只看教学用书,不钻研大纲、教材,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教学实际,教学无针对性.
事实上,教师教学用书与备课笔记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视之.教学用书用来帮助教师分析教材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度、提供处理教材的方法,是指导性参考用书.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理论水平、学生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教案,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具体落实到每节课.
教学用书是教学的宏观指导,备课教案是教学的微观落实,只有把宏观指导与微观落实统一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误区四:只重视教法改革而忽视学法指导
多数中青年教师素质较好,知识面广,勇于改进教法,但在改进教法的同时却忽视了学法指导,使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提高不快.
有的教师对学法指导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研究.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是一个正在研究的课题,目前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学法指导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拘泥于形式,灵活处理.
例如,在复习课中结合内容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复习方法:对比小结法、歌诀概括法、回忆再现法.
在培养学生智力过程中,教给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方法;教给学生观察数式和图形的特点;教给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概括等思维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图示记忆、列表记忆、归纳记忆、例证记忆的方法等.
学法指导重在提高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
误区五: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思维结果的教学
教学中,过分偏重于数学知识的工具性,忽视了它在发展思维方面的智力价值,削弱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探索性非论证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过分偏重于整理性的论证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
在解题过程中,过分强调“框题型、对套路”,企图强化思维定势,结果使学生陷入思路呆板、单一地状态.改变这些教学现象,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要认真研究概念的概括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和解题方法的思考过程.
我们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在教学艺术上,要立足实际,不断创新;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探索数学问题,更新教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走出教学改革的误区,推动教学改革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