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是光的年轮,转眼我在特教的工作岗位上已近六年。六年里,洗净铅华,有辛酸,有苦涩,从当初的懵懂到如今的坚守,才知道洒下的是比别人双倍的泪水,播下的是爱的希望。
回想起当初的自己,一名普通的师范毕业生,带着对生活的热情和憧憬,分配到这样特殊的环境里。刚分配接教的就是九年级的毕业班,这对我来说,是莫名的压力和挑战,怎么教?怎么沟通?看着这一张张青春的脸,一个个的个子站起来比我高的孩子们,我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作为班主任,我深感聋生毕业班的学生面临就业与升学的选择,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班里个别男同学迷恋网吧,经常彻夜不归;个别女同学追求时髦,向父母提出过高的要求;学生经常为了一点小事纠缠不清,还有男生在外面到处借钱;个别男女同学走入交往误区……我深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刻不容缓。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向心理健康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具有一技之长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成了我最大的心愿。
一、聋生的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摆正确自己的位置,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我们特殊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完善的人格,在校期间能够加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学习生活上锻炼好自己,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上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在社会这样一个大熔炉里,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1.明确聋生的人生方向。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品德形成受到品德心理结构、个体身心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想班主任要很好地驾驭这些因素,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毕业班的学生一般已经在考虑毕业后的去向问题了。为此,我特地开展了一堂主题班会《我的理想》,和同学们交心,就像是他们的大姐姐一样,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利用一些报刊杂志,介绍聋人上当受骗的内容,从反面教育学生,把急功近利、不切实际的思想消灭在萌芽状态。
2.交往合作激发聋生的生活热情。当地球在我们眼中逐渐成为一个村落时,一个孤立的人是很难生存的。在封闭或半封闭学校就读的聋生,就面临着“如何与他人交往,怎样适应当今社会”这一切实问题。社会上大多数人对与聋人交往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那么,班主任的引导就更为重要了。我深知班主任肩上的担子很重,即便风雨兼程,也要勇敢地走下去。于是,经过班主任会议研讨,学校常常与兴化中学、英武社区幼儿园开展联谊活动。活动形式有时以校为单位组织,有时以班级为单位,活动内容也有歌舞表演、爱心义卖、节日联欢会等。可能孩子之间更容易沟通,每次双方不一会儿就打成了一片,表演拿手的节目,互赠礼物等。活动结束以后,是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的机会,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更重要的是要身残志坚,我们只有对他人付出真诚和信任,才能激起对方同样的情感,获取对方的尊敬、信任和帮助。”
3.青春期教育保证聋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对于生活在寄宿制学校的聋生,我认为青春期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导他们的生活,作为班主任就更应该在生活上多关心学生,告诉她们在面临生理上发生变化时,应该如何处理,让她们理解这些都很正常,使她们消除羞涩感、恐惧感。二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一点对于这些天生有缺陷的孩子们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否则孩子们很可能走上歧途。所以我努力做到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指导他们在同学之间建立纯真的友谊。
二、班主任对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1.立足交往课程。与身边的健全学生相比,聋生的生活有规律而单一,参加社交活动的机会也少很多。所以他们对于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有着更多的热情。针对这种情况,我精心设计主题班会、文体表演,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出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把优点与不足加以对照,阐明与他人合作、取长补短的道理。
2.以活动为桥梁。聋生与社会接触的时间相对少一些,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做事任性,经常混淆正误的界限。在培养聋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时,首先,可以采用激励的方法消除容易产生的对抗情绪,挖掘学生的优点,有意识地表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其次,我会经常带学生看看影视艺术,给学生看一些法制宣传的系列宣传片,从而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
3.个别化辅导教育。个别化辅导教学是指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并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世界上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树叶。人的心理千差万别,聋生由于听力损伤程度、智商高低差异等原因,造成了他们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个别化教育是适应这种差异的较优模式。作为班主任,我常觉得聋生在日常生活中常有小偷小摸现象。这时候采取的教育方法就尤为重要。有个别学生,喜欢偷别人的东西吃,这类学生还是比较幼稚的。这时,作为班主任的我,首先了解了她是不是吃不饱饭?然后告诉她,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让她明白“偷”是可耻的行为;有的学生偷拿老师的笔,试卷,这类学生有很强的上进心,这个时候,我会告诉他,偷试卷和偷钱财都是同样的性质。
未来的路还很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表现出正常的、和谐的精神状态,成为自强、自信、自立的社会有用之才。
回想起当初的自己,一名普通的师范毕业生,带着对生活的热情和憧憬,分配到这样特殊的环境里。刚分配接教的就是九年级的毕业班,这对我来说,是莫名的压力和挑战,怎么教?怎么沟通?看着这一张张青春的脸,一个个的个子站起来比我高的孩子们,我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作为班主任,我深感聋生毕业班的学生面临就业与升学的选择,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班里个别男同学迷恋网吧,经常彻夜不归;个别女同学追求时髦,向父母提出过高的要求;学生经常为了一点小事纠缠不清,还有男生在外面到处借钱;个别男女同学走入交往误区……我深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刻不容缓。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向心理健康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具有一技之长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成了我最大的心愿。
一、聋生的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摆正确自己的位置,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我们特殊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完善的人格,在校期间能够加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学习生活上锻炼好自己,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上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在社会这样一个大熔炉里,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1.明确聋生的人生方向。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品德形成受到品德心理结构、个体身心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想班主任要很好地驾驭这些因素,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毕业班的学生一般已经在考虑毕业后的去向问题了。为此,我特地开展了一堂主题班会《我的理想》,和同学们交心,就像是他们的大姐姐一样,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利用一些报刊杂志,介绍聋人上当受骗的内容,从反面教育学生,把急功近利、不切实际的思想消灭在萌芽状态。
2.交往合作激发聋生的生活热情。当地球在我们眼中逐渐成为一个村落时,一个孤立的人是很难生存的。在封闭或半封闭学校就读的聋生,就面临着“如何与他人交往,怎样适应当今社会”这一切实问题。社会上大多数人对与聋人交往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那么,班主任的引导就更为重要了。我深知班主任肩上的担子很重,即便风雨兼程,也要勇敢地走下去。于是,经过班主任会议研讨,学校常常与兴化中学、英武社区幼儿园开展联谊活动。活动形式有时以校为单位组织,有时以班级为单位,活动内容也有歌舞表演、爱心义卖、节日联欢会等。可能孩子之间更容易沟通,每次双方不一会儿就打成了一片,表演拿手的节目,互赠礼物等。活动结束以后,是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的机会,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更重要的是要身残志坚,我们只有对他人付出真诚和信任,才能激起对方同样的情感,获取对方的尊敬、信任和帮助。”
3.青春期教育保证聋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对于生活在寄宿制学校的聋生,我认为青春期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导他们的生活,作为班主任就更应该在生活上多关心学生,告诉她们在面临生理上发生变化时,应该如何处理,让她们理解这些都很正常,使她们消除羞涩感、恐惧感。二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一点对于这些天生有缺陷的孩子们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否则孩子们很可能走上歧途。所以我努力做到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指导他们在同学之间建立纯真的友谊。
二、班主任对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1.立足交往课程。与身边的健全学生相比,聋生的生活有规律而单一,参加社交活动的机会也少很多。所以他们对于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有着更多的热情。针对这种情况,我精心设计主题班会、文体表演,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出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把优点与不足加以对照,阐明与他人合作、取长补短的道理。
2.以活动为桥梁。聋生与社会接触的时间相对少一些,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做事任性,经常混淆正误的界限。在培养聋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时,首先,可以采用激励的方法消除容易产生的对抗情绪,挖掘学生的优点,有意识地表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其次,我会经常带学生看看影视艺术,给学生看一些法制宣传的系列宣传片,从而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
3.个别化辅导教育。个别化辅导教学是指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并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世界上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树叶。人的心理千差万别,聋生由于听力损伤程度、智商高低差异等原因,造成了他们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个别化教育是适应这种差异的较优模式。作为班主任,我常觉得聋生在日常生活中常有小偷小摸现象。这时候采取的教育方法就尤为重要。有个别学生,喜欢偷别人的东西吃,这类学生还是比较幼稚的。这时,作为班主任的我,首先了解了她是不是吃不饱饭?然后告诉她,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让她明白“偷”是可耻的行为;有的学生偷拿老师的笔,试卷,这类学生有很强的上进心,这个时候,我会告诉他,偷试卷和偷钱财都是同样的性质。
未来的路还很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表现出正常的、和谐的精神状态,成为自强、自信、自立的社会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