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以构建“班级内部小组学习共同体”为基础开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转变,实现了“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小组学习共同体效能的发挥离不开新时期教师的准确自我定位,因地制宜建立小组学习共同体,培育共同体核心、规范活动秩序是发挥共同体效应的关键。
【关键词】初中课堂 “学习共同体”建设 实践与思考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深入,办学行为逐步规范,课堂教学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创建优质教育的重点和关键,课堂上师生关系在不断改变,教堂变学堂,教学活动回归到教育的本源。“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知识、建构能力、发展自我,是教育者理想追求。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班级学习共同体”特别是“班级内部小组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为实现这一理想开辟了一条捷径。
班级学习共同体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强调相互作用、交流合作、自助他助、自主,在教学实践我们进一步发现“班级内部小组学习共同体”因其规模小、交流便捷充分、合作目标明确、任务适宜、环境紧凑更能发挥共同体优势。建设“班级内部小组学习共同体”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摆正位置
只有摆正课堂中教师的位置才能建立好班级内部小组学习共同体发挥其效能。班级内部小组学习共同体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自主、互动合作基础上的,是为了更好发挥学生学习能动,让其亲历知识的探索形成过程,形成知识经验,过多干涉必将影响其效果,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角色定位只能是主导者、引导者、合作者、学习者、支持者。课堂不再是单纯的教师传授知识,而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知识获得的过程,教师上课不再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是专业成长实现自我的过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与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展开自由的交往、民主的对话,课堂因此成为师生共同发挥创造性、共同展成长的场所。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叶圣陶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教师要在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选取、学习情境创设、学习材料提供、激发兴趣斗志、鼓励质疑等方面发挥其主导作用。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思维碰撞与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讨论结论,注意引导的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教师要为班级共同体的学习提供物质环境、智力场、情感氛围,要适时进行表扬鼓励与纠正,做一个自主合作学习的有力支持者。“教师应该是一本深刻厚重的大书,育人首先应自育”。正如美国的布莱克曼(Blackman)曾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下了一个定义,不论时代如何演变,不论是自发的还是受赞助的,教师始终都是持续的学习者。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
二、因地制宜建立小组学习共同体
共同体的建立要考虑活动的便捷性、即时性、学习力的均衡性等。根据成绩,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组6人,6人为最佳学习组。具体分组方法是:根据成绩,把全班学生先分成6档,依次为第一档、第二档……,第六档,先根据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选出组长,有组长用抓阄的方法从第一档里抓每组的第一位成员,再抓第二次,即抓第二档里的……,如此下去,直至每组6人,实践发现6人组是最佳组。这样可以保证每组成员的各方面比较均衡,利于组内学习,尤其是自主学习,利于互相帮助。每组6人分成2排,每排3人,要求组长在后一排中间位置,利于监督统领。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学互教、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与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学生之间通过提供帮助满足了自己影响了别人,在相互关心中找到归属。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三、规范活动秩序培育核心
每次进行小组学习时,组长带领组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讨论、争辩、分析思路。组长只起带头组织作用,分配任务时要给大家作示范,督促组员,尤其是学困生。汇报交流时形成组间竞争,打破了以往单纯个人之间的竞争。组长的能力很重要,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因此,组成一个小组后,一定要让组长铭记自己的职责,教师要帮助组长分析本组各人的性格、习惯、学习情况等,并制定出具体的学习方案,待组长对本组组员熟悉后就可以自行调整本组的学习方案。组长不仅负责本组的学习,还负责本组相关作业的检查,并随时根据需要调整本组的座位。
实践证明,班级内部小组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有效的课堂学习形式,它可以把握讨论问题的方向,既让大家能各抒己见,又能统一思想,照顾学困生,有力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然,通过创建学习共同体实现优质高效课堂的路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在今后实践中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林湘. 教师主导如何“导”,《小学教学(数学版)》2007年10月.
[2] 刘火星.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52期.
[3] 张帮群. 教师是永远的学习者,《教育艺术》2003年11期.
[4] 卢小平. 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者,《中国校外教育》2008年第1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培仁学校)
【关键词】初中课堂 “学习共同体”建设 实践与思考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深入,办学行为逐步规范,课堂教学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创建优质教育的重点和关键,课堂上师生关系在不断改变,教堂变学堂,教学活动回归到教育的本源。“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知识、建构能力、发展自我,是教育者理想追求。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班级学习共同体”特别是“班级内部小组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为实现这一理想开辟了一条捷径。
班级学习共同体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强调相互作用、交流合作、自助他助、自主,在教学实践我们进一步发现“班级内部小组学习共同体”因其规模小、交流便捷充分、合作目标明确、任务适宜、环境紧凑更能发挥共同体优势。建设“班级内部小组学习共同体”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摆正位置
只有摆正课堂中教师的位置才能建立好班级内部小组学习共同体发挥其效能。班级内部小组学习共同体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自主、互动合作基础上的,是为了更好发挥学生学习能动,让其亲历知识的探索形成过程,形成知识经验,过多干涉必将影响其效果,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角色定位只能是主导者、引导者、合作者、学习者、支持者。课堂不再是单纯的教师传授知识,而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知识获得的过程,教师上课不再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是专业成长实现自我的过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与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展开自由的交往、民主的对话,课堂因此成为师生共同发挥创造性、共同展成长的场所。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叶圣陶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教师要在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选取、学习情境创设、学习材料提供、激发兴趣斗志、鼓励质疑等方面发挥其主导作用。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思维碰撞与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讨论结论,注意引导的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教师要为班级共同体的学习提供物质环境、智力场、情感氛围,要适时进行表扬鼓励与纠正,做一个自主合作学习的有力支持者。“教师应该是一本深刻厚重的大书,育人首先应自育”。正如美国的布莱克曼(Blackman)曾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下了一个定义,不论时代如何演变,不论是自发的还是受赞助的,教师始终都是持续的学习者。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
二、因地制宜建立小组学习共同体
共同体的建立要考虑活动的便捷性、即时性、学习力的均衡性等。根据成绩,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组6人,6人为最佳学习组。具体分组方法是:根据成绩,把全班学生先分成6档,依次为第一档、第二档……,第六档,先根据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选出组长,有组长用抓阄的方法从第一档里抓每组的第一位成员,再抓第二次,即抓第二档里的……,如此下去,直至每组6人,实践发现6人组是最佳组。这样可以保证每组成员的各方面比较均衡,利于组内学习,尤其是自主学习,利于互相帮助。每组6人分成2排,每排3人,要求组长在后一排中间位置,利于监督统领。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学互教、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与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学生之间通过提供帮助满足了自己影响了别人,在相互关心中找到归属。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三、规范活动秩序培育核心
每次进行小组学习时,组长带领组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讨论、争辩、分析思路。组长只起带头组织作用,分配任务时要给大家作示范,督促组员,尤其是学困生。汇报交流时形成组间竞争,打破了以往单纯个人之间的竞争。组长的能力很重要,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因此,组成一个小组后,一定要让组长铭记自己的职责,教师要帮助组长分析本组各人的性格、习惯、学习情况等,并制定出具体的学习方案,待组长对本组组员熟悉后就可以自行调整本组的学习方案。组长不仅负责本组的学习,还负责本组相关作业的检查,并随时根据需要调整本组的座位。
实践证明,班级内部小组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有效的课堂学习形式,它可以把握讨论问题的方向,既让大家能各抒己见,又能统一思想,照顾学困生,有力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然,通过创建学习共同体实现优质高效课堂的路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在今后实践中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林湘. 教师主导如何“导”,《小学教学(数学版)》2007年10月.
[2] 刘火星.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52期.
[3] 张帮群. 教师是永远的学习者,《教育艺术》2003年11期.
[4] 卢小平. 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者,《中国校外教育》2008年第1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培仁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