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角膜层间上皮植入

来源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上皮植入的发生率及防治。

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天津爱尔眼科医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7月接受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患者1 122例(2 236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1.0。应用60 kHz的Intralase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常规基质切削后完成手术,数码摄像机记录手术全程,术后随诊3个月。

结果

术后1个月15例(28眼,1.25%)发生角膜层间上皮植入。其中18眼(0.81%)为Ⅰ级上皮植入;8眼(0.36%)为Ⅱ级上皮植入,未出现局部角膜瓣融解及不规则散光;2眼(0.09%)于术后1 d发生Ⅱ级弥漫性层间角膜炎,应用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点眼4次/d,1周后消失,但在术后1个月时发生Ⅲ级角膜层间上皮植入伴角膜瓣边缘融解。

结论

飞秒激光术后上皮植入发生率低,术前严格筛查、规范手术操作,术后密切观察及时处理,是防治角膜层间上皮植入的有效手段。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Roux-en-Y胃旁路术(RYGB)对肥胖症大鼠空肠糖异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高脂诱导肥胖症的4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未行手术)、假手术组(与手术组对应位置切开缝合)、匹配饮食组(行假手术并保持与手术组相同进食量)和手术组(行RYGB),每组10只。(1)定期测量大鼠体质量、进食量;(2)术前、术后2周及10周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耐量试验(ITT)
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是临床常见的眼表疾病,患病人群大,表现多样,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眼部不适,重者影响角膜,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MGD以睑板腺终末导管的阻塞和睑脂分泌物质和量的异常为主要病理基础,使泪液稳定性下降,引起眼表上皮损伤和炎症细胞的激活,释放炎症因子。MGD相关的角膜病变通常发生在下方角膜缘与睑缘相接触的部位,角膜浸润伴有血管的长入,部分患者合并面部痤疮和其他皮脂腺异常。治疗原则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人眼内最常见的肿瘤。半数以上的原发性葡萄膜黑色素瘤会发生转移。但目前对于转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葡萄膜黑色素瘤转移、生长、增殖、存活相关的基因突变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发病机理及转移机制,并基于此开展有效的治疗。本综述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的分子机制、相应的治疗策略及研究前景进行了总结。
期刊
目的通过观察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眼术后全眼高阶像差的改变,探讨SMILE术后全眼高阶像差的变化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行SMILE手术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共81例(162眼),随访时间3个月。术中眼球定位采用术前kappa角结合术中注视水印居中中心定位法。术前、术后3个月采用WASCA波前像差分析仪测量6 mm瞳孔直径下术眼的总高阶像差(HO
目的对儿童散瞳后应用Lenstar和IOLMaster测量眼球生物结构参数,并对2种仪器测量结果进行再现性和一致性评价。方法前瞻性研究。75例(75眼)应用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快速散瞳,2位操作者分别应用Lenstar和IOLMaster测量其眼轴长度(AL)、最小角膜屈光力径线上角膜曲率(Kf)、最大角膜屈光力径线上角膜曲率(Ks)、平均角膜曲率(Km)、角膜水平直径(WTW)、前房深度(AC
目的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LC-MS/MS)检测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患者睑板腺分泌物磷脂的3种主要成分卵磷脂(溶血磷脂酰胆碱)、脑磷脂(磷脂酰乙醇胺)、神经鞘磷脂与正常人的区别;并分析其相对浓度水平与MGD临床客观体征检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配伍组设计。MGD患者22例(22眼)为MGD组,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30例(30眼)为
在近视的发生发展中,近距离工作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但近距离工作及其诱导的调节作用是通过何种机制导致近视发生发展并不清楚。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持续视近可通过引起眼轴暂时性延长而导致暂时性近视,并认为这一过程可能是通过调节诱导的眼内压(IOP)和生物力学结构的变化介导的。现就调节对IOP和眼球结构的机械作用及IOP在近视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以加深对近视发生发展机制的理解。
目的比较非甾体与甾体类抗炎药物在薄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使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在角膜屈光手术后的使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收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眼科行薄瓣LASIK手术患者314例(628眼),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氯替泼诺组和溴芬酸钠组各157例(314眼)。分别于术前,术后3 d、15 d、1个月、3个月行视力、电脑验光、眼
目的观察常规角膜塑形术矫治较高度角膜散光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近视度为-0.50~-6.25 D,顺规角膜散光为-1.76~-3.02 D,年龄为6~18岁的患者33例(60眼),观察戴角膜塑形镜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后的视力改变情况,并结合角膜地形图改变情况对矫治效果进行分级。用logistic回归分析较高度角膜散光患者成功验配角膜塑形镜的影响因素。结果配戴角膜塑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