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于无形中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于无形中教给他们遣词造句的本领,于无形中完成写作的指导。当孩子的头抬起来的时候,当他们的眼睛亮起来的时候,你会惊喜地发现,只要孩子们自己想做这件事了,也就离成功不远了。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无意作诗诗成行”。
语文语感表达能力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越来越觉得教学效果的好坏不在于你在课堂上强调了多少遍,而在于是否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今年开学,又一次接手六年级,又一次捧起了那本教材。但我始终坚信,即使是同样的教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也会给我不同的感觉,不知道哪一刻,灵感就会突然跑出来,挡都挡不住。
案例一:
那天,我正在和孩子们一起研读《山中访友》一课,讲到“知己”这个词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对树的情谊,我问孩子们:“你们有知己吗?你怎样理解这种知己情谊呢?”这时,一个男孩举起手来:“我有知己,就是***。”这时,他回头看了一眼那个被自己称为知己的好哥们,接着说,“知己呀,就是……”孩子在思考,而此时,我的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一句话,是我对知己的理解,于是,突发奇想:“你给我们开了个好头,接下来,我们就以‘知己呀,就是……’作为开头进行一首现代诗的创作,把你们对知己的理解以这种句式表达出来。”孩子们一听,来了兴致。而刚才思考的那个孩子已经想好了,他第一个发言:“知己呀,就是你心里想什么,不用说出来,他也知道。”“嗯,的确如此,你开了个好头!”看到我给予好评,其他孩子放松了,一个接一个举起了手:
“知己呀,就是在你难过的时候,默默陪在身边,他不说话,你也不会再孤单。”
“知己呀,就是默默坐在你身后,无论成功与失败,他都会不离不弃。”
“知己呀,就是你愿意把所有秘密与他分享。”
“知己呀,就是几年不见面,你们的心也是在一起的。”
“知己呀,就是懂你的人,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能会意。”
……
孩子们的声音在继续,而且大多数孩子都想参与进来。我笑了,感觉自己也遇到了知己。
案例二:
我们在学习《山雨》一课,讲到山雨的音韵美时,都被作者大胆而独特的想象吸引着。虽然自己已经若干次教这篇课文了,但每每读到这里,都暗暗佩服作者形容之精妙,比喻之恰当。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这段话,这时,我想起了自己有一次在千岛湖听课的情景。那天,下着蒙蒙细雨,密密的雨丝斜织着,落在窗户外边的小山上。沙沙沙,雨低吟着,毫无停歇的意思。望着窗外,我竟一时忘了听课,脑子里冒出了课文里的这句话,于是,提笔写下了自己由山雨想到的。现在,何不让学生试试呢?于是,我为学生描述了自己那次的所见所闻,让他们猜我想到的。其实,我当时写在本子上的究竟是什么早就不记得了,我只是想知道学生脑子里的答案。他们很积极地举起手,但我没有让他们站起来说,生怕一些学生不思考,等着坐收渔翁之利。我选择了让他们写在纸上。
下课了,我拿着学生的想象成果走进办公室,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雨点像一颗颗美丽的花种,山就像一片肥沃的土地。”
“雨点像一支支彩色的画笔,山就是一张巨大的画纸。”
“雨点是一个个调皮的文字,山就是一张让文字排列组合的白纸。”
“雨点像娃娃,在山这个巨大的天然游乐场里玩耍。”
“雨点是一种种菜,山是一口等待它们掉进去的锅。”
“雨点是一个个歌唱家,山就是它们表演的舞台。”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这是孩子们送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读着这些具有灵气的文字,是我最大的幸福!
分析:老师们,我们现在的课堂成了什么样?学生面对老师的教,往往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教不教是老师的事情,他们只需要被动地接受就可以了。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参与的意识,失去了思考的能力,甚至于对学习开始产生厌烦的情绪。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我想,我们教得太有形了,教师教是为了考试,学生学是为了考试,所以,有些重点问题我们说了又说,讲了又讲,可不知作为教师的你有没有尴尬地发现,我们声嘶力竭地说得口干舌燥,可学生的表情很麻木,根本没有我们想看到的认真和虔诚。生气、无奈,甚至于勃然大怒。细想一下,有用吗?如果一个老师只能靠发脾气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还有什么魅力可言。
为什么不换种方式试试呢?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完全可以想出很多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于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于无形中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于无形中教给他们遣词造句的本领,于无形中完成写作的指导。当孩子的头抬起来的时候,当他们的眼睛亮起来的时候,你会惊喜地发现,只要孩子们自己想做这件事了,也就离成功不远了,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地享受他们送来的硕果。
语文语感表达能力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越来越觉得教学效果的好坏不在于你在课堂上强调了多少遍,而在于是否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今年开学,又一次接手六年级,又一次捧起了那本教材。但我始终坚信,即使是同样的教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也会给我不同的感觉,不知道哪一刻,灵感就会突然跑出来,挡都挡不住。
案例一:
那天,我正在和孩子们一起研读《山中访友》一课,讲到“知己”这个词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对树的情谊,我问孩子们:“你们有知己吗?你怎样理解这种知己情谊呢?”这时,一个男孩举起手来:“我有知己,就是***。”这时,他回头看了一眼那个被自己称为知己的好哥们,接着说,“知己呀,就是……”孩子在思考,而此时,我的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一句话,是我对知己的理解,于是,突发奇想:“你给我们开了个好头,接下来,我们就以‘知己呀,就是……’作为开头进行一首现代诗的创作,把你们对知己的理解以这种句式表达出来。”孩子们一听,来了兴致。而刚才思考的那个孩子已经想好了,他第一个发言:“知己呀,就是你心里想什么,不用说出来,他也知道。”“嗯,的确如此,你开了个好头!”看到我给予好评,其他孩子放松了,一个接一个举起了手:
“知己呀,就是在你难过的时候,默默陪在身边,他不说话,你也不会再孤单。”
“知己呀,就是默默坐在你身后,无论成功与失败,他都会不离不弃。”
“知己呀,就是你愿意把所有秘密与他分享。”
“知己呀,就是几年不见面,你们的心也是在一起的。”
“知己呀,就是懂你的人,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能会意。”
……
孩子们的声音在继续,而且大多数孩子都想参与进来。我笑了,感觉自己也遇到了知己。
案例二:
我们在学习《山雨》一课,讲到山雨的音韵美时,都被作者大胆而独特的想象吸引着。虽然自己已经若干次教这篇课文了,但每每读到这里,都暗暗佩服作者形容之精妙,比喻之恰当。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这段话,这时,我想起了自己有一次在千岛湖听课的情景。那天,下着蒙蒙细雨,密密的雨丝斜织着,落在窗户外边的小山上。沙沙沙,雨低吟着,毫无停歇的意思。望着窗外,我竟一时忘了听课,脑子里冒出了课文里的这句话,于是,提笔写下了自己由山雨想到的。现在,何不让学生试试呢?于是,我为学生描述了自己那次的所见所闻,让他们猜我想到的。其实,我当时写在本子上的究竟是什么早就不记得了,我只是想知道学生脑子里的答案。他们很积极地举起手,但我没有让他们站起来说,生怕一些学生不思考,等着坐收渔翁之利。我选择了让他们写在纸上。
下课了,我拿着学生的想象成果走进办公室,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雨点像一颗颗美丽的花种,山就像一片肥沃的土地。”
“雨点像一支支彩色的画笔,山就是一张巨大的画纸。”
“雨点是一个个调皮的文字,山就是一张让文字排列组合的白纸。”
“雨点像娃娃,在山这个巨大的天然游乐场里玩耍。”
“雨点是一种种菜,山是一口等待它们掉进去的锅。”
“雨点是一个个歌唱家,山就是它们表演的舞台。”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这是孩子们送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读着这些具有灵气的文字,是我最大的幸福!
分析:老师们,我们现在的课堂成了什么样?学生面对老师的教,往往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教不教是老师的事情,他们只需要被动地接受就可以了。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参与的意识,失去了思考的能力,甚至于对学习开始产生厌烦的情绪。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我想,我们教得太有形了,教师教是为了考试,学生学是为了考试,所以,有些重点问题我们说了又说,讲了又讲,可不知作为教师的你有没有尴尬地发现,我们声嘶力竭地说得口干舌燥,可学生的表情很麻木,根本没有我们想看到的认真和虔诚。生气、无奈,甚至于勃然大怒。细想一下,有用吗?如果一个老师只能靠发脾气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还有什么魅力可言。
为什么不换种方式试试呢?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完全可以想出很多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于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于无形中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于无形中教给他们遣词造句的本领,于无形中完成写作的指导。当孩子的头抬起来的时候,当他们的眼睛亮起来的时候,你会惊喜地发现,只要孩子们自己想做这件事了,也就离成功不远了,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地享受他们送来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