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平时成绩计算方法的综述,试图寻找一种科学、有效、便于实际操作的考核方法,以期达到平时成绩计算方法的科学性。
关键词:平时成绩 课堂教学 计算方法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学生每门课的总成绩,由考试的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两者所占的比例,因课程性质不同而不同,一般在考试课里,两者所占的比例分别是4:1,在考察课里,两者所占比例分别是7:3。近年来,在某些高校,两者所占比例又有变化,出现了平时成绩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的趋势,甚至与卷面成绩平分秋色,占到50%。
在记入方法上,笔试成绩一般采取直接将学生参加该门课考试的卷面成绩记入的方法,而平时成绩的记入方法却因授课教师的个人主体因素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呈现出多种形态。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种方式:
(1)个人印象式。即授课教师根据自己对参加该课学习的每个学生的印象,给其打出平时成绩分。
(2)依附考试卷面成绩式。即根据学生最后参加该课的考试得出的卷面成绩,给出对等或接近的平时成绩分。
(3)考勤式。即根据学生参加该门课的学习的出勤率给其平时成绩打分。有一次考勤式和多次考勤式。
(4)课堂发言式。即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情况和表现给出相应的平时成绩分。
(5)书面作业式。即根据学生完成布置的书面作业情况给学生平时成绩打分。
(6)以上两种或多种方式的综合式。即综合上述方法中的几个,或者是考勤加书面作业,或者是考勤加课堂发言。
但是根据对多所高校这种教学效果的实际考察,笔者认为这些平时成绩的记入方法都有其不合理或者片面的地方:
个人印象式评价的片面和不科学。像属于意识的范畴,是主观和感性的,因而用印象来评价学生的表现,本身就不科学。个人印象,因其个人感情的好恶,以及个人判断的片面,有其不准确和失误的弊端,并且学生与教师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别,因而这种个人情感关系的无形介入和影响,难免反映在对学生印象上,导致对学生评价的有失公允。
依附式评价的重复和无意义。高等教育的考试制度将总成绩的记入分为考试的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两块,目的就是将这两者区分开来。平时成绩应是独立于考试卷面成绩之外的一项单项记入的成绩,因而根据学生考试的卷面成绩相应地给出平时成绩分,笔者认为,这种依附式评判,毫无意义,也有背离考试制度的本意,使得这两项成绩比例的划分变得多余和重复。
考勤式的绝对化和简单化。有的高校,某些教师实行一次考勤式,尤其是在公共任选课上,由于选课的学生人数庞大,每次点名会占用很多课堂时间,因而采取随机式一次性点名的方法,即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随机确定某一次课作为考勤的考察,并将这一次出勤情况记入平时成绩,这种“一次定全部”的方法显然是不公平的,如果一个学生每次都去参加该门课的学习,恰巧点名的那次缺席了,因而没有了平时成绩;又或者一个学生经常逃课,可唯独点名的那次出现了,因而平时成绩拿了满分。显然一次性考勤制度,更多考察的是一种运气,不能保证每个学生平时成绩给出的公平。并且仅凭考勤来给分,出席的学生也有可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并不能体现学生听讲的优劣。
课堂发言式的无奈和学生逆反和抵触情绪的滋长。学生的课堂发言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针对教师点名的提问,不得不回答的发言;一种是学生自己主动的发言。对于前者而言,我们先假设,学生如果不是主动要求发言,那么对教师点名的提问,不得不做出回应的发言,就是客体被强迫的行为。学生因其个性不同,有的学生擅长发言,乐于参与课堂讨论,但有的学生因其长期性格的养成,不爱发言,或者不善在公众面前发言,因而会有抵触的情绪。对这两类学生进行对照,可以发现点名式提问的很多弊端。有学者指出:人若在相关特征上各不一样,则应受到不同的待遇。
书面作业考察的单一和片面。教师根据学生完成布置的书面作业情况,给学生平时成绩打分,只能反映学生完成特定作业的某一时刻情况,并且作业大多数是学生课下完成的,对这种完成的独立性程度无从考证,因而完全据此给出平时成绩,也是不公平的。
综合以上多种方式给出平时成绩。这种方法是我们提倡的,但这种综合绝不是两种或多种单一方式的简单相加。
笔者查阅多所高校现行或以往颁布的有关平时成绩计算方法的决定,有如下几种:
(1)按照《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理论课程考试工作规范》,学生课程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平时测验、期中考试等。
(2)某所高校有关“平时成绩”评定规定:
平时成绩占该科总成绩的20%。评定项目为:①出勤率(包括实时授课及面授辅导课);②交作业率。两项各占10%。平时成绩由教学中心负责评定。
评定标准为:①一学期内无故缺课超过该课程面授(含实时及辅导)总学时1/3者,平时成绩为零分;②一学期内缺交作业(包括实验报告等)次数累计达该课程本学期作业总量的1/3者,平时成绩为零分。
马克思认为,综合的方法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把对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和属性的认识统一为整体的认识的思维方法,它旨在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综合不是把对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和属性的认识主观任意地凑合在一起,也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按它们的内在联系把整个事物在思维中再现出来,从这点出发,笔者以为平时成绩的记入方法可将如下方法相结合实践:
1.多次考勤制。实行多次考勤,避免了一次考勤式的偶然性和运气性,学生抱有侥幸心理的想法会受到制约。多次考勤会有助于保证考勤的公正、公平、科学、有效。
2.课堂表现(自由发言)。自由发言摒弃了点名式提问的不确定性和不公平性,主体在个人自由意志的支配下做出是否发言的行动,会消除针对点名式发言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下转第72页)
(上接第126页)
有利于产生真正有价值的言论,有利于形成课堂发言的良性互动,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3.书面作业。结合学生考勤和课堂发言的表现,再加上独立的书面作业成绩,是真正因材施教的体现,也是真正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活的运用。某些学生因其长期性格的养成,不爱发言或不擅发言,但有可能在书面表达上有自己的优势,如果仅有前两项,它们各占50%的话,那么这类学生只能得到平时成绩的一半,显然对其而言是不公平的;又比如某些学生对课堂发言积极踊跃,而在独立完成书面作业上欠缺,那么只有考勤和书面作业的记入,对他们同样也是不公平的。所以三者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不妨可以成为探索教育公平的一个有益尝试。具体实行可以参照如下模式:
(1)平时成绩的构成:平时成绩由出勤成绩(5分)、课堂教学活动成绩(15分)、作业成绩(10分)三部分组成。(以平时成绩占综合成绩的30分计算)
(2)平时成绩的评定办法:出勤成绩的评定:全勤满分,每缺一次课扣一分,如扣完后仍有缺勤,从课堂教学活动成绩中继续扣除。
课堂教学活动成绩的评定:优秀(13~15分):①课前认真预习;②非常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如主动发言、讨论、演讲等;和教师互动良好;③认真听讲有较详细全面的课堂笔记。良好(10~12分):①课前有预习;②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如主动发言、讨论等;和教师能进行互动;③认真听讲有课堂笔记。中等(6~9分):①课前预习准备不够充分;②基本能参与教学过程如提问、讨论等,和教师互动较少;③认真听讲有笔记。
人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实现这种全面发展,前提条件便是提供多种有效的对人的考察或考核的途径和方法。任何一种单一的考察方法本身都存在着与生俱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点无疑让我们对考试卷面成绩的直接记入不得不做批判性的思考。
参考文献:
[1]余维武.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对一个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上海教育科研[J].2007年2月.
[2]张松德.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愉快教育理念,思想教育研究[J].2007年2月第2期.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第11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4]郭彩琴.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公平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
[5]陈大超等.基于正义的教育公平与效率[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政治学院
关键词:平时成绩 课堂教学 计算方法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学生每门课的总成绩,由考试的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两者所占的比例,因课程性质不同而不同,一般在考试课里,两者所占的比例分别是4:1,在考察课里,两者所占比例分别是7:3。近年来,在某些高校,两者所占比例又有变化,出现了平时成绩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的趋势,甚至与卷面成绩平分秋色,占到50%。
在记入方法上,笔试成绩一般采取直接将学生参加该门课考试的卷面成绩记入的方法,而平时成绩的记入方法却因授课教师的个人主体因素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呈现出多种形态。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种方式:
(1)个人印象式。即授课教师根据自己对参加该课学习的每个学生的印象,给其打出平时成绩分。
(2)依附考试卷面成绩式。即根据学生最后参加该课的考试得出的卷面成绩,给出对等或接近的平时成绩分。
(3)考勤式。即根据学生参加该门课的学习的出勤率给其平时成绩打分。有一次考勤式和多次考勤式。
(4)课堂发言式。即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情况和表现给出相应的平时成绩分。
(5)书面作业式。即根据学生完成布置的书面作业情况给学生平时成绩打分。
(6)以上两种或多种方式的综合式。即综合上述方法中的几个,或者是考勤加书面作业,或者是考勤加课堂发言。
但是根据对多所高校这种教学效果的实际考察,笔者认为这些平时成绩的记入方法都有其不合理或者片面的地方:
个人印象式评价的片面和不科学。像属于意识的范畴,是主观和感性的,因而用印象来评价学生的表现,本身就不科学。个人印象,因其个人感情的好恶,以及个人判断的片面,有其不准确和失误的弊端,并且学生与教师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别,因而这种个人情感关系的无形介入和影响,难免反映在对学生印象上,导致对学生评价的有失公允。
依附式评价的重复和无意义。高等教育的考试制度将总成绩的记入分为考试的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两块,目的就是将这两者区分开来。平时成绩应是独立于考试卷面成绩之外的一项单项记入的成绩,因而根据学生考试的卷面成绩相应地给出平时成绩分,笔者认为,这种依附式评判,毫无意义,也有背离考试制度的本意,使得这两项成绩比例的划分变得多余和重复。
考勤式的绝对化和简单化。有的高校,某些教师实行一次考勤式,尤其是在公共任选课上,由于选课的学生人数庞大,每次点名会占用很多课堂时间,因而采取随机式一次性点名的方法,即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随机确定某一次课作为考勤的考察,并将这一次出勤情况记入平时成绩,这种“一次定全部”的方法显然是不公平的,如果一个学生每次都去参加该门课的学习,恰巧点名的那次缺席了,因而没有了平时成绩;又或者一个学生经常逃课,可唯独点名的那次出现了,因而平时成绩拿了满分。显然一次性考勤制度,更多考察的是一种运气,不能保证每个学生平时成绩给出的公平。并且仅凭考勤来给分,出席的学生也有可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并不能体现学生听讲的优劣。
课堂发言式的无奈和学生逆反和抵触情绪的滋长。学生的课堂发言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针对教师点名的提问,不得不回答的发言;一种是学生自己主动的发言。对于前者而言,我们先假设,学生如果不是主动要求发言,那么对教师点名的提问,不得不做出回应的发言,就是客体被强迫的行为。学生因其个性不同,有的学生擅长发言,乐于参与课堂讨论,但有的学生因其长期性格的养成,不爱发言,或者不善在公众面前发言,因而会有抵触的情绪。对这两类学生进行对照,可以发现点名式提问的很多弊端。有学者指出:人若在相关特征上各不一样,则应受到不同的待遇。
书面作业考察的单一和片面。教师根据学生完成布置的书面作业情况,给学生平时成绩打分,只能反映学生完成特定作业的某一时刻情况,并且作业大多数是学生课下完成的,对这种完成的独立性程度无从考证,因而完全据此给出平时成绩,也是不公平的。
综合以上多种方式给出平时成绩。这种方法是我们提倡的,但这种综合绝不是两种或多种单一方式的简单相加。
笔者查阅多所高校现行或以往颁布的有关平时成绩计算方法的决定,有如下几种:
(1)按照《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理论课程考试工作规范》,学生课程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平时测验、期中考试等。
(2)某所高校有关“平时成绩”评定规定:
平时成绩占该科总成绩的20%。评定项目为:①出勤率(包括实时授课及面授辅导课);②交作业率。两项各占10%。平时成绩由教学中心负责评定。
评定标准为:①一学期内无故缺课超过该课程面授(含实时及辅导)总学时1/3者,平时成绩为零分;②一学期内缺交作业(包括实验报告等)次数累计达该课程本学期作业总量的1/3者,平时成绩为零分。
马克思认为,综合的方法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把对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和属性的认识统一为整体的认识的思维方法,它旨在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综合不是把对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和属性的认识主观任意地凑合在一起,也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按它们的内在联系把整个事物在思维中再现出来,从这点出发,笔者以为平时成绩的记入方法可将如下方法相结合实践:
1.多次考勤制。实行多次考勤,避免了一次考勤式的偶然性和运气性,学生抱有侥幸心理的想法会受到制约。多次考勤会有助于保证考勤的公正、公平、科学、有效。
2.课堂表现(自由发言)。自由发言摒弃了点名式提问的不确定性和不公平性,主体在个人自由意志的支配下做出是否发言的行动,会消除针对点名式发言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下转第72页)
(上接第126页)
有利于产生真正有价值的言论,有利于形成课堂发言的良性互动,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3.书面作业。结合学生考勤和课堂发言的表现,再加上独立的书面作业成绩,是真正因材施教的体现,也是真正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活的运用。某些学生因其长期性格的养成,不爱发言或不擅发言,但有可能在书面表达上有自己的优势,如果仅有前两项,它们各占50%的话,那么这类学生只能得到平时成绩的一半,显然对其而言是不公平的;又比如某些学生对课堂发言积极踊跃,而在独立完成书面作业上欠缺,那么只有考勤和书面作业的记入,对他们同样也是不公平的。所以三者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不妨可以成为探索教育公平的一个有益尝试。具体实行可以参照如下模式:
(1)平时成绩的构成:平时成绩由出勤成绩(5分)、课堂教学活动成绩(15分)、作业成绩(10分)三部分组成。(以平时成绩占综合成绩的30分计算)
(2)平时成绩的评定办法:出勤成绩的评定:全勤满分,每缺一次课扣一分,如扣完后仍有缺勤,从课堂教学活动成绩中继续扣除。
课堂教学活动成绩的评定:优秀(13~15分):①课前认真预习;②非常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如主动发言、讨论、演讲等;和教师互动良好;③认真听讲有较详细全面的课堂笔记。良好(10~12分):①课前有预习;②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如主动发言、讨论等;和教师能进行互动;③认真听讲有课堂笔记。中等(6~9分):①课前预习准备不够充分;②基本能参与教学过程如提问、讨论等,和教师互动较少;③认真听讲有笔记。
人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实现这种全面发展,前提条件便是提供多种有效的对人的考察或考核的途径和方法。任何一种单一的考察方法本身都存在着与生俱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点无疑让我们对考试卷面成绩的直接记入不得不做批判性的思考。
参考文献:
[1]余维武.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对一个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上海教育科研[J].2007年2月.
[2]张松德.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愉快教育理念,思想教育研究[J].2007年2月第2期.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第11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4]郭彩琴.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公平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
[5]陈大超等.基于正义的教育公平与效率[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