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生活的日益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的审美也越来越挑剔以及新颖,同时,自然也影响着当代画家的创作方向以及思路。作为国画创作者的一员,我不禁对现在的国画面貌有了新的疑问。在每个人历久弥新的创作中,先不谈笔墨用法,画家的创作方向无外乎只有两个:表达个人的情感争取共鸣,或者表达大众的审美以求接受。但就国画的创作而言,从内容上已经越来越难以找到属于民族的东西,属于中国的,独属于中国的浓厚的烙印。
关键词:民族;审美;中国烙印;创作方向;复苏
中图分类号:J21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16-2
都说,历史能够被人消化和记住,不是靠“编年体”,而是靠“纪传体”。“纪传体”就是讲人物,流传到民间就成了故事。而我们作为绘画者的创作而言,就像是将一个一个或具象或抽象的故事用画面展现给人们。但首先现在的画家的创作大多数是属于商业,而不是是纯纯粹粹给人们看的。其次,再是好看,有新鲜感。也就是说常规大众范围里认识的那种单纯表演美丽的空架子占据这现在绘画创作的主导。我觉得今天的书画市场,形态其实很单一,画面的内容,形态营造,基本上都是一类的。国画产业发展不应该是这样,早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形态。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想往前走一步,这其中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创作的思想以及方向。诚然作为一个画家而言,不画看的人喜欢的东西,这无疑冒险的,是有可能不成功的。那怎么办?我的态度就是不成功,也得试,就是这么简单。
随着生活的日益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的审美也越来越挑剔以及新颖,同时,自然也影响着当代画家的创作方向以及思路。作为国画创作者的一员,我不禁对现在的国画面貌有了新的疑问。在每个人历久弥新的创作中,先不谈笔墨用法,画家的创作方向无外乎只有两个:表达个人的情感争取共鸣,或者表达大众的审美以求接受。但就国画的创作而言,从内容上已经越来越难以找到属于民族的东西,属于中国的,独属于中国的浓厚的烙印。我觉得有一点点自己的特色,有一点点自己的表达,有一点点给观众的挑战感,包括类型上,所以我们得尝试。
大家都知道工笔画即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无论是从唐代花鸟画杰出代表边鸾所做的花卉禽鸟的生动之作。还是到五代画家黄筌以花卉翎毛而成名,其技法之逼真甚至已将苍鹰所这幅。工笔画从唐代盛行开来。在和平的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无论是技法上的进步还是材料上的改进,都成功的将工笔画带入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工笔画历史悠久,从战国到两宋,
工笔画创作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理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与形体的完美统一。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花鸟画,工笔画更多地注重细节上的处理和对真实对象的描绘。周舫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就都是当时宫廷生活的写照,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描绘性,且富有诗意以及浓厚的生活情趣。明末之后,随着西洋绘画思想传到中国,中西绘画相互借鉴,使工笔画的创作在造型更加准确的基础上,保持了部分属于中国的线条的艺术和内容的诗情画意。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国工笔画沿着融合文学、书法、哲学的方向发展着,吸收了东西方更多的融合的思想,增加了技术上思想上的进步,将传统工笔画的勾线和染色,在加上平面设计的思想以及西方写实主义手法和梦幻般的意境都融入到当代工笔画中,使工笔画从传统走向当代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繁荣。
但是,在近现代的绘画创作中,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来自西方的思想,越来越多的是普通老百姓们所“看不懂”的东西。
犹如齐白石强调“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既齐白石的造型观,也是齐白石在整个艺术格调上,欲求沟通世俗和文人的审美意趣。既不流于媚俗,也不狂怪欺世的中间选择。"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妙趣,和齐白石的"平正见齐"的观点一样,是这位既能极工,又能极简,分别地在两个极端上有所创造,而最终又不肯拘泥于任何一个极端的艺术家所选择的造型尺度和审美的中界点。晚年的齐白石日趋简化的画风,是日益强化了“不似之似”的造型,也日益强化了“神”的主导地位,臻于"笔愈简而神愈全"的境界。齐白石生命最后一年的“糊涂”笔致,也是一种艺术中难得的糊涂,是突破了楷书般的笔法,进入无法而法的高妙表现,是艺术家主宰艺术形象的最高境界。就像从来没有入仕愿望、懒于应酬、不管闲事、与世无争、始终以一颗纯真的心,沉浸在艺术的体验之中,沉浸艺术故乡里。而现在的人又有多少的人是真正的醉心于艺术呢?他的乡心、童心和农人之心的流露和艺术中的乡土气息,根源于他的劳动生活。他也曾在艺术上走投无路,而之后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和许多画家一样,张大千也同样经历了描摹之路。在近代像大千那样广泛吸收古人营养的画家是为数不多的,他师古人、师近人、师万物、师造化,才能达到“师心为的“的境界。他师古而不拟古,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他还想到了创新,最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泼墨,创造了泼彩、泼彩墨艺术,同时还改进了国画宣纸的质地,然而思想的先行者往往是孤独的,在他五言绝句《荷塘》有“先生归去后,谁坐此船来”之句,似乎暗示着后来者继续他的道路。
他曾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临摹古人名作,特别是他临仿石涛和八大山人的作品更是惟妙惟肖,几近乱真,也由此迈出了他绘画的第一步。他从清代石涛起笔,到八大山人,陈洪绶、徐渭等,进而广涉明清诸大家,再到宋元,最后上溯到隋唐。他把历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一一挑出,由近到远,潜心研究。然而他对这些并不满足,又向石窟艺术和民间艺术学习,尤其是敦煌面壁三年,临摹了历代壁画,成就辉煌。这些壁画以时间跨度论,历经北魏、西魏、隋、唐、五代等朝代等。在大千游历过的名山大川中,他始终把黄山推为第一,曾三次登临。大千之所以偏爱黄山,主要来自于石涛的影响,黄山既为石涛之师,又为石涛之友。大千说“黄山风景,移步换形,变化很多。别的名山都只有四五景可取,黄山前后数百里方圆,无一不佳。但黄山之险,亦非它处可及,一失足就有粉身碎骨的可能。”大千在50岁之前遍游祖国名山大川,50岁之后更是周游欧美各洲,这是前代画家所无从经历的境界。
像不画千岩万壑,不画本来就能够唤起崇高感的高山大岭,而以倚松傍花的小景为对象的潘天寿先生,即使如此,他的画面依旧给人一种雄大壮美,与明清山水花鸟画率多优美、秀润的特色大异其趣的感觉。又如当代工笔人物的领军人物何家英,他独特的创作理念,即继承传统和创新是“一事两步”,哪一个都不能丢,丢了一个也就丢了另一个,真有传统者总想为创新开路,真求创新者不会拿传统祭刀。他的这一思路既是对当下中国画领域的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他力求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點。我们会发现他的成功除了对传统有着独到的认识外,对中国画吸收西画营养的方式也有自己的见解。反对那种只吸收概念,只做表面文章的做法,借鉴具体方法解决问题。
而绝大多数的人却依旧在忽略这些问题,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人呢,离那个红色的时代太遥远,缺失了一些传统的色彩。在那个年代的人,他们有他们的青春,他们用生命完成自己的理想,我觉的这个才是一个完美的时尚,那个时候的人,有一种浓重的中国烙印的那种劲。我可能自己没有办法去完成,去实现。现在的人,要求的越来越多生活的越来越复杂权衡的也越来越多,因此现在的人,差口气,缺点勇气,缺点魄力,缺点信仰。在将来在以后,无论是笔者本人还是将来的各个国际的展会上,笔者更多的是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属于中国的思想的创作,无论是为我们的书画市场还是文化发展,这都将是一个进步。
作者简介:
刘诗禹,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民族;审美;中国烙印;创作方向;复苏
中图分类号:J21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16-2
都说,历史能够被人消化和记住,不是靠“编年体”,而是靠“纪传体”。“纪传体”就是讲人物,流传到民间就成了故事。而我们作为绘画者的创作而言,就像是将一个一个或具象或抽象的故事用画面展现给人们。但首先现在的画家的创作大多数是属于商业,而不是是纯纯粹粹给人们看的。其次,再是好看,有新鲜感。也就是说常规大众范围里认识的那种单纯表演美丽的空架子占据这现在绘画创作的主导。我觉得今天的书画市场,形态其实很单一,画面的内容,形态营造,基本上都是一类的。国画产业发展不应该是这样,早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形态。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想往前走一步,这其中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创作的思想以及方向。诚然作为一个画家而言,不画看的人喜欢的东西,这无疑冒险的,是有可能不成功的。那怎么办?我的态度就是不成功,也得试,就是这么简单。
随着生活的日益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的审美也越来越挑剔以及新颖,同时,自然也影响着当代画家的创作方向以及思路。作为国画创作者的一员,我不禁对现在的国画面貌有了新的疑问。在每个人历久弥新的创作中,先不谈笔墨用法,画家的创作方向无外乎只有两个:表达个人的情感争取共鸣,或者表达大众的审美以求接受。但就国画的创作而言,从内容上已经越来越难以找到属于民族的东西,属于中国的,独属于中国的浓厚的烙印。我觉得有一点点自己的特色,有一点点自己的表达,有一点点给观众的挑战感,包括类型上,所以我们得尝试。
大家都知道工笔画即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无论是从唐代花鸟画杰出代表边鸾所做的花卉禽鸟的生动之作。还是到五代画家黄筌以花卉翎毛而成名,其技法之逼真甚至已将苍鹰所这幅。工笔画从唐代盛行开来。在和平的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无论是技法上的进步还是材料上的改进,都成功的将工笔画带入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工笔画历史悠久,从战国到两宋,
工笔画创作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理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与形体的完美统一。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花鸟画,工笔画更多地注重细节上的处理和对真实对象的描绘。周舫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就都是当时宫廷生活的写照,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描绘性,且富有诗意以及浓厚的生活情趣。明末之后,随着西洋绘画思想传到中国,中西绘画相互借鉴,使工笔画的创作在造型更加准确的基础上,保持了部分属于中国的线条的艺术和内容的诗情画意。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国工笔画沿着融合文学、书法、哲学的方向发展着,吸收了东西方更多的融合的思想,增加了技术上思想上的进步,将传统工笔画的勾线和染色,在加上平面设计的思想以及西方写实主义手法和梦幻般的意境都融入到当代工笔画中,使工笔画从传统走向当代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繁荣。
但是,在近现代的绘画创作中,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来自西方的思想,越来越多的是普通老百姓们所“看不懂”的东西。
犹如齐白石强调“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既齐白石的造型观,也是齐白石在整个艺术格调上,欲求沟通世俗和文人的审美意趣。既不流于媚俗,也不狂怪欺世的中间选择。"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妙趣,和齐白石的"平正见齐"的观点一样,是这位既能极工,又能极简,分别地在两个极端上有所创造,而最终又不肯拘泥于任何一个极端的艺术家所选择的造型尺度和审美的中界点。晚年的齐白石日趋简化的画风,是日益强化了“不似之似”的造型,也日益强化了“神”的主导地位,臻于"笔愈简而神愈全"的境界。齐白石生命最后一年的“糊涂”笔致,也是一种艺术中难得的糊涂,是突破了楷书般的笔法,进入无法而法的高妙表现,是艺术家主宰艺术形象的最高境界。就像从来没有入仕愿望、懒于应酬、不管闲事、与世无争、始终以一颗纯真的心,沉浸在艺术的体验之中,沉浸艺术故乡里。而现在的人又有多少的人是真正的醉心于艺术呢?他的乡心、童心和农人之心的流露和艺术中的乡土气息,根源于他的劳动生活。他也曾在艺术上走投无路,而之后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和许多画家一样,张大千也同样经历了描摹之路。在近代像大千那样广泛吸收古人营养的画家是为数不多的,他师古人、师近人、师万物、师造化,才能达到“师心为的“的境界。他师古而不拟古,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他还想到了创新,最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泼墨,创造了泼彩、泼彩墨艺术,同时还改进了国画宣纸的质地,然而思想的先行者往往是孤独的,在他五言绝句《荷塘》有“先生归去后,谁坐此船来”之句,似乎暗示着后来者继续他的道路。
他曾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临摹古人名作,特别是他临仿石涛和八大山人的作品更是惟妙惟肖,几近乱真,也由此迈出了他绘画的第一步。他从清代石涛起笔,到八大山人,陈洪绶、徐渭等,进而广涉明清诸大家,再到宋元,最后上溯到隋唐。他把历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一一挑出,由近到远,潜心研究。然而他对这些并不满足,又向石窟艺术和民间艺术学习,尤其是敦煌面壁三年,临摹了历代壁画,成就辉煌。这些壁画以时间跨度论,历经北魏、西魏、隋、唐、五代等朝代等。在大千游历过的名山大川中,他始终把黄山推为第一,曾三次登临。大千之所以偏爱黄山,主要来自于石涛的影响,黄山既为石涛之师,又为石涛之友。大千说“黄山风景,移步换形,变化很多。别的名山都只有四五景可取,黄山前后数百里方圆,无一不佳。但黄山之险,亦非它处可及,一失足就有粉身碎骨的可能。”大千在50岁之前遍游祖国名山大川,50岁之后更是周游欧美各洲,这是前代画家所无从经历的境界。
像不画千岩万壑,不画本来就能够唤起崇高感的高山大岭,而以倚松傍花的小景为对象的潘天寿先生,即使如此,他的画面依旧给人一种雄大壮美,与明清山水花鸟画率多优美、秀润的特色大异其趣的感觉。又如当代工笔人物的领军人物何家英,他独特的创作理念,即继承传统和创新是“一事两步”,哪一个都不能丢,丢了一个也就丢了另一个,真有传统者总想为创新开路,真求创新者不会拿传统祭刀。他的这一思路既是对当下中国画领域的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他力求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點。我们会发现他的成功除了对传统有着独到的认识外,对中国画吸收西画营养的方式也有自己的见解。反对那种只吸收概念,只做表面文章的做法,借鉴具体方法解决问题。
而绝大多数的人却依旧在忽略这些问题,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人呢,离那个红色的时代太遥远,缺失了一些传统的色彩。在那个年代的人,他们有他们的青春,他们用生命完成自己的理想,我觉的这个才是一个完美的时尚,那个时候的人,有一种浓重的中国烙印的那种劲。我可能自己没有办法去完成,去实现。现在的人,要求的越来越多生活的越来越复杂权衡的也越来越多,因此现在的人,差口气,缺点勇气,缺点魄力,缺点信仰。在将来在以后,无论是笔者本人还是将来的各个国际的展会上,笔者更多的是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属于中国的思想的创作,无论是为我们的书画市场还是文化发展,这都将是一个进步。
作者简介:
刘诗禹,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