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条件下生态缓冲带对氟化物面源污染的阻控效果

来源 :水土保持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deng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缓冲带可有效截留阻控非点源污染物向水体中迁移.选取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高羊茅(Festuca elata Keng ex E.Alexeev)、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Linn.))、早熟禾(Poa annua L.)和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5种草本植物构建模拟生态缓冲带,通过人工模拟径流试验,探讨不同植被类型、污染物入流浓度、生态缓冲带坡度以及施加生物炭种类条件下,生态缓冲带对径流中氟离子阻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熟禾生态缓冲带对径流中氟化物的阻控效果最好,当流量为0.5 L/min,入流浓度为4 mg/L,坡度为5°时,其对氟化物浓度的阻控效率为13.1%,质量阻控效率为92.6%;当流量为0.5 L/min,入流浓度为8 mg/L,坡度为5°时,其浓度阻控效率为20.6%,质量阻控效率为96.4%;坡度越小,生态缓冲带对氟化物阻控效果越好;当流量为0.5 L/min,入流浓度为4 mg/L,坡度为5°时,添加玉米秸秆生物炭后的生态缓冲带径流阻控效率均有提高,其中草木樨缓冲带最为明显,其地表径流的阻控效率提高23.8%.
其他文献
1 土、肥、水管理rn1.1 强化土壤管理rn1)建园后的前3年果树幼龄期,结合每年秋施基肥对果园进行深翻改良,熟化土壤,逐年从浅到深、从内向外深翻,深翻时将优质有机肥与表土混合施入沟内,再回填底层生土,3年内全园深翻1遍.
自噬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基本生命现象,是细胞适应环境变化、防御病原微生物侵袭、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机制.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高发的、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研究发现自噬与IBD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章就自噬对IBD发病机制的影响进行综述,并总结对IBD有效的中药活性成分及其对自噬的影响,以期为IBD治疗提供新思路.
国内外学者关于中草药干预肥胖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调控神经生理功能、抑制摄食中枢影响消化吸收、调节肠道菌群、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促进激素分泌等方面.但中草药对白棕脂肪结构比例与功能调节——白色脂肪棕色化及棕色脂肪活化的研究,尚属新的领域.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紊乱疾病的关键病机是阳虚,临床常采用温阳中药进行防治,但目前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文章从白色脂肪棕色化及棕色脂肪活化角度,探讨温阳中药的减肥新机制.
目的:观察肝郁证青光眼大鼠视网膜微小核糖核酸(miRNA)的表达特征,探究肝郁证青光眼的发生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青光眼组和肝郁证青光眼组,每组8只.青光眼组采用巩膜上静脉高渗盐水注射制作青光眼大鼠模型,肝郁证青光眼组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刺激制作肝郁模型,造模成功后再进行慢性青光眼模型的制备.通过旷场实验检测大鼠肝郁证造模情况,采用Tono-pen avia笔式眼压计检测模型大鼠眼压,造模成功2周后,收集大鼠视网膜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形态学变化,提取视网膜总RN
目的:观察针刺对主观认知下降(SCD)患者认知功能和脑局部一致性的影响.方法:纳入16例SCD患者,分为针刺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每组8例.针刺治疗组在相关腧穴进行针刺操作,每周2次,共12周.空白对照组不接受任何治疗.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评估总体认知功能,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局部一致性(ReHo)分析观察脑区功能改变.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针刺治疗组能显著改善SCD患者的总体认知功能(P<0.05).fMRI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
脂肪酸在肠道黏膜免疫反应、上皮屏障功能、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断乳后的仔猪因肠道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不健全,极易受到微生物的入侵.通过调整饲粮中脂肪酸的添加量,可调节仔猪断乳前后的肠道内微生物菌群组成和丰度,进而提高其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枣属(Ziziphus Mill.)是鼠李科(Rhamnaceae)中最具经济价值的一个属.全球约有170余种,我国有12种和3个变种,由于枣属植物品种繁多,且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其形态特征和品质发生改变,对品种鉴别造成一定困难.分子鉴定技术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品种鉴定及亲缘关系研究方面,文章综述近十年来分子鉴定技术在枣属植物物种鉴定、遗传多样性研究、系统分类、真伪鉴别、抗病性研究等方面的应用进展,以期为枣属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合理开发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文章以《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针灸》《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的相关记载为线索,考察古今文献的相关讨论,探讨经络诊察法的内涵演变.经络诊察最初由《黄帝内经》中对皮、脉的诊察,逐渐与腧穴诊察的内涵产生重叠,进而逐步发展成为对疾病外在表现的体表诊察,其实质是寻找体表异常变化与疾病的关联规律.经络诊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络学说的构建,也影响了古典针灸的疾病认识视角,以及针刺手法的具体操作.深入挖掘其内涵,从针灸视角梳理体表异常变化与疾病的联系,对指导针灸临床、提高疗效,以及理解经络学说的实质,
黑水虻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高蛋白昆虫,被称为“出色的化工工程师”,具有繁殖速度快、养殖成本低,无毒无污染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餐厨垃圾和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动物性蛋白饲料生产等各个领域,应用前景广阔.通过对黑水虻生物学特性、生活史、繁育技术、应用研究等进行综述,以期为黑水虻的应用开发奠定基础.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难经·二十二难》提出“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是对气血功能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揭示了气血之间的关系.“气主咆之”,言气属阳主动,具有流动不息的生理特性;“血主濡之”言血属阴主静,具有柔顺、安养的生理特性.“气主咆之”体现在诸气的功能上,“血主濡之”体现在营养全身和为神志提供物质基础.气血功能中,以气之功能为主导,血之功能顺从于气.文章详细分析“气主昀之,血主濡之”,为临床上诊治与气血相关的疾病,提供一定的借鉴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