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zi84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教育在现代人的素质结构中占居着核心的地位,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寓德育教育于数学教学过程之中,是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和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若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德育,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要重视德育教育。我们知道,课堂教育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作为老师,就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潜心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认真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并没有占据着明显的位置,然而数学学科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是基础的工具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重视这门学科的教学,为此,我们这些数学教师就要认真的钻研教材,从中发掘其潜在的那些德育因素,并把那些德育教育因素有机的贯穿于知识的分析、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当中。例如我在教学《勾股定理》这一节课时,充分的利用赵爽弦图进行有效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促进了学生的探讨、研究的热情。同时,我对赵爽和中国的数学史进行适当的说明介绍,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我国在数学史上的突出成就和涌现出来的大批数学人物,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把这种积极的情绪转化为他们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从现在养成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二、要充分的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德育渗透的过程可以说既是一个说理和训练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陶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的自身形象及我们体现出来的那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最直接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不断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要把一节课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板书设计和语言的表达传递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语言、行为、眼神和仪表等等,都可以在无形之中给学生以美的感染,从而达到陶冶学生的情操的作用。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使之成为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我们就必须要做精心的、大量的准备,力求采取灵活多样的、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学的过程中积极、有效的参与,从而达到学得愉快的目的。同时,通过这些环节的设计,还会使学生的心里产生一种对老师的敬佩之情,并且从老师的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就会对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向师性”,而这种特性是可以在学生当中产生无形的作用的。
  三、要在教学过程当中有机的进行德育渗透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可以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毕竟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对学生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都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愿意参与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会有很多规律和定理,如果光靠老师的口头传授是起不到较好的接受作用的,那么在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共同思考、交流和总结,来获取这些重要的学习信息,这样不但可以起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总结归纳、交流学习等学习能力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就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因为这种学习方法中学生共享一个观念:就是学生们一起学习,在此过程中,每位学生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使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中,学生自然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在同一小组中其他成员都获得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够取得成功。我想,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还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良好习惯。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也一定要注意它的策略性,绝不能因为一味的强调德育教育而使课堂教学成为教育的花架子,切记不可喧宾夺主,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必须要提高渗透德育的自觉性,把握渗透德育的准则,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进行点滴的、有机的渗透,一定会达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必然也会达到德育与智育的双重教育齐头并进的目的。
其他文献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有兴趣才有作文的动力,有兴趣才有作文的潜力。但是传统的中学作文教学重写作技巧、轻写作内容,重理论讲解、轻实践引导,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感知,学生的兴趣未能激活。因而我们读到的学生作文往往是“只有文字,没有思想;只有呻吟,没有情感;只有虚假,没有真诚”。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篇篇静态的习
当今世界,各行各业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营造兴趣氛围,唤醒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不是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产生的,而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注重精讲多练,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