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LXSJXXLX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光潜先生说过:“情绪的性质一部分由人的素质决定,另一部分由产生这种情绪的环境决定。”黄昏,光明与黑暗的临界,白昼与黑夜交接。“暗香浮动月黄昏”,黄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频频亮相,黄昏,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凝聚着万般情感与生命意识的原形意象。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这类古典诗词二十多首,展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黄昏意象特有的审美内涵。
  
  一、沧桑情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诗人在景、物、事的触动之下,感情迸发,灵感骤至。诗人或喜或悲的内心情感由多个黄昏意象组合展现出来的: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郑谷的《鹧鸪》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哀怨凄恻的鸣叫,形成凄迷感伤的氛围。
  “夕阳”作为一种历史见证,并不随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而变更。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抒写这种感悟。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从一抹夕阳的余辉中去感叹历史的流逝,世事的变迁,体悟人世的沧桑:“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陆游的《咏梅》“……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叹恶劣环境中孤苦无依的痛楚。范仲淹《渔家傲》“长烟落日孤城闭”表现了深沉的孤独感。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漫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先以虚写实,用山间紫气作烘托,燕脂山所生之草在暮云掩映下呈现的色调,给人以庄严、惨烈之感。《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以晚景衬离愁,用夸张手法,写辞官离京,十分郁闷的伤怀之意。
  诗人李商隐对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它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
  面对春光流逝,面对夕阳世界,怀才不遇的诗人深感空度光阴的痛苦。“一曲新词酒一杯,……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的《浣溪沙》充满着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在人生的追求历程中,黄昏夕阳代表的时间意识与诗人的生命意识始终交织在一起。夕阳的陨落让多愁善感的诗人联想到个体生命的非永恒性。
  这种感于黄昏日暮美景不长,人生短暂的忧患意识长久地滞留在诗人的心中,成为中国古代诗人生命悲剧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而这种忧患意识就集中体现为对夕阳这一黄昏意象深沉悲凉的感悟。
  
  二、乡国情思
  
  薄暮黄昏:情与景交融的千年契机,处处弥漫着一种忧郁而美丽的黄昏气氛。黄昏情结中真挚浓厚的人伦意味,从《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起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反复出现,成为一种普遍的象征,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人生际遇和诗歌意境的浑成中,激荡出不同的波澜。
  《君子于役》“……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焦虑的思妇在黄昏时分期盼亲人归家的生活图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表达了萦回无尽的忧思之情。“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对景怀人,意致缠绵,有弦外之音。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这首小令是黄昏意象堆积的特例,二十八个字,写出了多种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这一系列带有悲冷色彩的黄昏意象把孤寂凄苦的羁旅愁思渲染得幽渺无边,令人回肠荡气,具有无尽的感人魅力。
  行人忧愁不断,旧愁未去,新愁已生,一丝连绵不绝的乡愁——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
  范仲淹的名篇《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形象地描绘了一幅边塞凄凉的秋日黄昏图,表现了边防将士戍守之苦,将思乡、忧国的深情,写得既雄浑又悲壮:“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戍守边防的将士终日面对的环境就是茫茫大地,而夕阳的沉没常使大地呈现出一种悲凉凄迷之感,这时候一些鸟鸣声响都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无限联想,而各种情感的生发终将归结为“思乡”,长叹“日暮乡关何处是?”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的《梦江南》,从清晨写到黄昏,从楼头、斜晖写到白苹洲,从希望到失望以至“肠断”,把思君之情表达得含蓄、细腻。
  李清照是黄昏情结的代言人:“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质朴动人;“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状离愁难出其右;“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黄昏听雨堪称典范。
  柳永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烟波千里,暮霭楚天——是诗人别后茫然若失心境的物化再现。主人公暗淡的心情给天空水色染上灰色,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为离别词的千古绝唱。
  
  三、隐逸情怀
  
  志在齐国平天下的才子们在政治上失意后,对日暮飞禽走兽如期归巢产生了一种亲切感,黄昏归鸟契合了他们的心灵。通过描写黄昏时万物归来的景象来抒写自己的“归隐”理想,借助自己钟爱的自然物的自然属性来比喻自身的高尚品格,抒写自己的远大志向的诗作诞生了。
  陶渊明厌倦了官场生活,归隐山林,寻觅隐逸生活的安适恬静。《饮酒》其五反映了他的这种情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在东篱下满手把菊,自得其乐之际,偶一抬头,“山气日夕佳”。把充溢于诗人心中的宁静恬淡推向及至,诗人的主观感受与无意中见到的客观景物和谐地结合起来,自身也成了夕阳中景色的一部分,闲适心境与夕阳中的自然美景融为一体。这里的夕阳不再是没落的象征,而被作者赋予了新的意蕴,人与自然达到了神形相契,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夕阳”成为作者情感的一种寄托,“夕阳无限好”被深刻、完好地体现。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王维眼中的一切事物都适时而归,大自然的一切显得恬然自得,诗人羡慕之情油然而生,有感而发地吟咏《诗经》邶风中的《式微》。
  诗人眼中的山野都充满了“归”意:牧人、小牛、猎马、家禽……所有日暮归返的事物都是为了反衬诗人“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式的归隐情怀。在这一点上,它们就构成了表达诗人归隐情感的黄昏意象群。
  
  四、愉悦情愫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在《暮江吟》中用拟人手法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诗歌格调清新和谐,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王维《使至塞上》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巧妙地勾勒出一个开阔鲜明、充满光辉的雄浑美景,表达出高昂的生活情趣,旺盛的生命力和舒心愉悦的心境。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诗句对偶工稳贴切,意境开阔高远,情致深婉飘逸,俨然一幅和美的秋暮水墨画。
  秋阳晚照,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灿若朝霞,艳如云锦,岂不比二月春花还要美丽!这就是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给我们描绘的诱人图画。透过这片红色,使人看到了秋天那胜于春光的魅力,能不叫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这几位诗人表现落日晚景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着重刻画了黄昏时的夕阳美景,表达出欢愉的心境。而他们对黄昏的由衷赞叹又是通过描写各种自然意象表现出来的:江水、云霞、孤烟、落日……这一系列黄昏意象正是诗人表现内心愉悦的情感寄托。
  《浣溪沙》:“……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苏轼于1082年4月“游蕲水清泉寺”时的即兴之作,作品由眼前景物,感悟人生的哲理,以小见大,佳意天成,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成为千古名篇。
  从夕阳的轮回中来感悟更深层次的人生意趣,王之涣别开生面。他在《登鹳鹊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抓住一个富有特色而又具有深厚美学力量的典型意象“白日依山”,以“白日”为起点来贯穿全诗,把日、海、山、河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构成一幅并吞万象的宏伟图画。气势非凡,内涵深远,一扫夕阳“黄昏”之笔,而采用“白日”(这里是指夕阳),赋予“夕阳”另一层意蕴:日落就会有日出,日月轮回是大自然的规律。这就使这里的“夕阳”焕发出一种永恒的生命力和巨大的自然力量,让人从自然的轮回中去探索自然之美,体悟人生的真谛,穷尽宇宙的奥秘,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人们感念黄昏,描述黄昏,在黄昏时的各种景物上融合了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观照和领悟。野草、斜阳、秋风、清水、残宅、霜寒、归鸟、笛声、悲鸣……初中课本中的黄昏意象拥有它与生俱来的独特意象群。它们无一不浸染着诗人的某种特定情感。但是这些意象个体又不是各自孤立地存在的,而是根据诗人传情达意的需要形成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深化了黄昏原型的审美内涵,显示出中国古典诗歌黄昏意象独特的艺术情趣和无穷魅力。
  
  李凤,女,教师,现居江苏如东。
其他文献
在课堂教学中,好的提问活动可以架构一堂语文课的学习,能够融洽师生感情,能够培养深入钻研、严密思维的良好习惯,能够发展个性,培养创造力,良好的提问活动可以制造亮点,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良好的提问,成功的解答,可以让学生找到自信,激发浓厚的兴趣。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以为,我们不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切中肯綮——在课文重点处切入  文章都有
2017年11月8日,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在未来将全面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这意味着,全国的师范院校将接受一场全面认证。  2017年11月8日,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在未来将全面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这意味着,全国的师范院校将接受一场全面认证。  师范专业要认证 
每当开学季轰轰烈烈的选课潮袭来时,总会迸发无数因此产生的复杂情绪。有无敌手速攻抢成功的快意,更多的则是没能如愿的宣泄。心仪的课程如同梦中的女神,可望不可及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神助攻。北大的选课制度,就提供了这样特别的点,帮助大家达成心愿,它的名字叫做——意愿点。  意愿点,顾名思义,代表了每个人的选课意愿。当一门课的选课人数超过限选人数时,同学们可以通过投入自己的意愿点增加自己成功选上的概率。每位
走了的候鸟又回来了  竟然又直接回到了北方  它们想在还有白雪影子的地方  把春天的衣裳重新换上  这些羞答答的天使  在故乡  已把漫长的冬天忘记  初春,水墨丹青的良辰  藏了一冬的春光  揣著一怀的春意  都蹦跶跶溜了出来  连那一坡羊群也嚼出一嘴春色  北方的新春天  让候鸟一点都没感到陌生  兰花  野外挖来兰花  把它埋在院子的泥里  不能满足同样的雨露  只为让视野远一些,方便  望
2015年10月8日,在公共法语课前,一位教务老师走进教室,要求所有人离开教室,选课同学签到进入,旁听生则不可以进入。一些从第一次课就来旁听的学生在教室门口不愿离开。  外教表示他不拒绝旁听生。但教务老师认为,旁听生过多挤占了教学资源,为保障选课同学的权利,公共法语课应该拒绝旁听。  最终经过协商,公共法语课允许旁听生进入,但只能坐在教室后方,而且不能参与课堂互动。资源分配的调整本质上是为了保证课
高中学生因个性、心理的差异而形成了思维的差异,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差异呢?  一.关注差异 认识自我  上高中后,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随着学业的不断深入,出现了这样一种状况:选文科的学生对理科的学习觉得非常困难,如语文、英语学科优秀的同学感到学习数学非常困难;而选择理科的学生又感到学英语的艰辛与苦恼,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总好像有一股无形的力量让文理学科在互相排斥着,这两种差异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大雪瀑布  西伯利亚的狼,眺望蒙古草原。湿冷的空气顺流而下  南方的喀斯特地貌也蠢蠢欲动。木舟、漓江、鹈鹕。  一列动车疾驰在神州血脉,从入海口至泰山。亚热带  海岸的波粼,印在轨上。这是一种碰撞,融合和诞生。  我与她已许久未见。模糊的记忆和碎片化的提醒。从  忐忑、激动,持续到放肆、喧嚣。街头的人们散尽。  一场大雪弥漫至半山腰,林子里的鸟兽泄露了足迹。  她的到来,如同一幅水墨画。太阳和煦,
文学界曾流行过一个这样的观点:关于文学创作,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的问题,不敢苟同。我倒觉得,作品写什么依然是最重要的。就拿旧海棠的小说《刘琳》来说,尽管此小说也含有“怎么写”的技巧在里面,而真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还是这个故事本身。这个故事讲得并不轰轰烈烈,而是平铺直叙地描述了一个名叫刘琳的弱女子的悲惨人生。此作并没有拾人牙慧,重复着“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者”这样的模式,而是另辟蹊径,采用象征隐喻的手
摘 要:文章分析了高校在专题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常见的整理方法,并以巡视整改专题档案为例详细分析了高校应该设立专题档案一级类目进行归档保存的合理性,同时提出了整理过程的三点建议,以期为规范管理专题档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专题档案;巡视整改;管理  Abstract: This essay stat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可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可以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完善、精神世界得以拓展。语文这个重要的学科又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语文教学,尤其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在多姿多彩的具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