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羟氯喹治疗口腔扁平苔藓13例不良反应报告

来源 :口腔疾病防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jian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硫酸羟氯喹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报告,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析某三甲医院2019年5月-2021年5月报告的硫酸羟氯喹ADR报告,对其年龄、用药原因、ADR发生时间、合并用药、ADR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例报告中未见严重ADR报告,60岁以上患者占报告总体53.85%,且出现ADR的时间明显早于60岁以下患者。61.54%的ADR累及多器官,且46.15%报告中出现视神经毒性。结论 在使用硫酸羟氯喹治疗口腔扁平苔藓过程中应监测药品不良反应,需高度关注60岁以上用药人群,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其他文献
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通常呈无症状携带状态,健康人群携带率为10%~20%,引起的侵袭性疾病包括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和菌血症。流脑在中国为法定报告传染病,是Ⅰ类疫苗覆盖的疾病,病死率高达10%~15%。荚膜多糖(Capsule Polysaccharide,CPS)是Nm重要的毒力因子、疫苗的主要成分,根据CPS结构可将Nm分为12个血清群。种群变异
李斯特菌属是一类革兰氏阳性无芽孢短杆菌,目前已报道的有17个种,其中仅单增李斯特菌和伊氏李斯特菌有致病性。单增李斯特菌作为食源性李斯特菌病的主要病原菌被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该菌来源广泛,可存在于各种环境和食品中,表明该菌能够适应多种生态微环境。感染单增李斯特菌后,免疫力正常人群仅出现轻微胃肠炎,多为自限性;免疫力低下人群则表现为严重的侵袭性感染,如脑膜炎、败血症以及孕妇流产。李斯特菌病发病率不高,
背景:诺如病毒(Norovirus,NoV)是导致全球病毒性急性胃肠炎(Acute gastroenteritis,AGE)暴发的主要病原体。根据VP1序列的差异性,NoV可以分为7个基因簇(GⅠ-GⅦ)和30多个基因型。过去二十年GⅡ.4是全球NoV流行的主要基因型,每隔2-5年就会出现新的GⅡ.4变异株。然而,非GⅡ.4也可成为NoV流行的优势基因型,例如2014-2015年GⅡ.17,成为亚
重组酶介导扩增(RAA)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核酸恒温扩增技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因其具有快速、灵敏、特异、高效、仪器设备要求低、测试成本低、操作简单的特点,非常适合于偏远地区和现场的快速筛查。RAA技术从发明至今,已经应用于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主要检测病原体的特异性序列,但是缺乏内部扩增质控。探针介导的重组酶扩增(PDRA)是基于RAA技术的改良,利用单探针和单引物进行SNP位点识别,利用该方法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生活需要,女性普遍工作成为一种发展趋势,2000年我国25-54岁女性就业率已达到81.6%。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的问题也日趋严峻,2017年我国0-5岁儿童超重肥胖率为10.4%。既往国外研究(美国、澳大利亚)显示,母亲工作时长或者母亲在非标准时间工作均可能增加儿童超重肥胖风险,但这种影响可能对具有不同养育文化及传统的国家、以及同一国家但来自不同经济水平家庭
喜马拉雅旱獭和藏羚羊是栖息在我国青藏高原的重要的野生动物。青藏高原海拔约3250m-5000m,多为高山和荒漠草原地,氧气的分压较低,紫外线强,所以人和普通的动物会因为急性的危及生命的高原反应而难以在该地区生存。本课题采用了转录组测序技术,初步开展了两种野生动物所携带的RNA病毒的相关研究。本研究从喜马拉雅旱獭体内发现了一种新亚型的蜱传脑炎病毒,我们将其命名为喜马拉雅型。我们从200份的旱獭气管中
HCC肿瘤细胞基因组中,1号染色体长臂21-44区(Iq21-q44)的拷贝数扩增是频率最高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区段(可达51.7%),如此高的扩增变异频率提示该DNA区段可能包含多个在HCC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癌基因或者肿瘤驱动基因。但是,1号染色体长臂44号区段(1q44)尚未鉴定出功能明确的癌基因或者肿瘤驱动基因。通过整合分析公共数
朊病毒病,又称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TSE),它是一种罕见的、能够引起人类及多种动物脑组织海绵状病理改变的退行性疾病,潜伏期长,致死率为100%,可在同种动物之间进行传播。朊病毒病典型的神经病理学改变为脑组织中出现海绵状空泡样变性、淀粉样斑块沉积、神经元丢失和胶质细胞增生。其致病机制目前认为是由于机体正常的富含α螺旋
人感染高致病性 H7N9 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7N9,HPAIH7N9)病毒病例首次出现于2016年底的H7N9第五波疫情中,之后于2019年春再次出现。作为2013年出现的新型H7N9病毒的变异体,HPAI H7N9病毒的主要特征是其血凝素(Hemagglutinin,HA)蛋白裂解位点上出现多碱性氨基酸的插入,从而使H7N9病毒由低致病
研究背景和目的:荆门病毒是一类单股正链的分节段RNA病毒,由于其在进化上与黄病毒科的NS3和NS5有同源性,故暂时归类为黄病毒科的荆门病毒组,它也是世界上首次将分节段与不分节段黄病毒之间建立起关联的正链RNA病毒。荆门病毒是一组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的虫媒病毒,它的代表病毒荆门蜱病毒(Jingmen tick virus,JMTV)是2010年首次在湖北省荆门市的微小扇头蜱(Rhipicepha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