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了不起的盖茨比》解读“美国梦”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q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国梦”是美国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了不起的盖茨比》体现了菲茨杰拉德的创作主题,通过小说主人公盖茨比对“美国梦”的追求及最终的死亡来阐释“美国梦”的幻灭,从而深刻地揭露了“美国梦”的虚妄及其对年轻一代的毒害。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 美国梦 幻灭
  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文坛的杰出作家,他是美国文学史上“迷惘的一代”中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体现了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梦”的幻灭,描写了战争对美国国内的社会风气带来的影响,包括资产阶级传统道德的动摇和年轻一代放荡不羁而又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菲茨杰拉德把这个特定的时代命名为“爵士时代”,用菲茨杰拉德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1}。他的作品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美国社会的精神面貌、生活气息和社会特征,他也是这一时代的化身和代言人,被人们称之为“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公认为是他最优秀的作品,这部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繁华掩盖下人们的精神空虚以及道德堕落,深刻揭示了一代青年人对“美国梦”的追求及其幻灭的必然性。
  一、“美国梦”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所谓“美国梦”,或曰“美国理想”,是资产阶级制造的神话,是对平等、自由、进取和成功的理想主义信念,是对机会均等、人人都有成功希望和创造奇迹可能性的乐观自信。这种深潜于美国人意识深处的美丽梦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指出当荷兰水手眺望着“那新世界一片清新碧绿的地方”{2}时,“美国梦”便诞生了,人们幻想着在新世界重建伊甸园,创造新的黄金时代,但这只是脱离社会现状去企求个人幸福的空想。使“美国梦”一词在美国变得家喻户晓的是1931年5月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James Truslow Adams)完成的《美国史诗》(The Epic of America)一书。这部书的主题是:“让我们所有阶层的公民过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的美国梦,这是我们迄今为止为世界的思想和福利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3}“美国梦”一直受到舆论界的大力宣传,成为世世代代普通美国人深信不移、奋力追求的理想,这也是小说主人公盖茨比活力与梦想的来源。在小说中,“少年时期的盖茨比就是按照这种模式来制定自己的个人决心和生活作息表,这正是‘美国梦’的传统模式和社会内涵的典型表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迈入空前的经济繁荣时代,物质财富急剧增加,刺激了社会对于物质的追求。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严重的裂变,金钱取代了上帝。与此同时,战争颠覆了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理解,这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为惨烈残酷的战争正是在有着同样基督信仰的西方世界之间爆发的。人们不再信奉上帝,道德规则和自我约束被抛诸脑后。
  战争使得人类对于自身命运不确定、对于信仰的迷惘以及社会道德的隳灭,使得整个传统秩序全面解体。人们沉迷于现世的物质享乐之中,用感官的愉悦来麻痹对上帝的怀疑,逃避信仰的拷问。追求精神信仰和物质的平衡被打破了。“美国梦”中精神和物质的天平倾向了物质的一侧,人们开始不惜道德底线和宗教原则极端地追求金钱和物质的欲望。这使得社会转向物质驱动,“美国梦”的精神出现了很大的异化,演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梦。“美国梦”被矛盾和虚幻所掩盖,失去了它的信仰基础,物质成为人生的意义,人们只愿意相信金钱,“美国梦”就意味着发财致富。
  二、盖茨比的“美国梦”
  盖茨比认为达到了物质上的满足,就能达到生活上的满足。这就是被称为“美国梦”的当时美国理想主义的堕落之处。他从青年起就信仰这个“美国梦”,为之奋斗,而且一直保留着维持这个梦想所必需的幼稚本质。他的生活围绕着钱财这个轴心转动,到死也没有冲破这个理念。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社会地位低下的盖茨比为追求“美国梦”,也就是财富、地位与爱情的梦想,奋斗一生,最终被淹没于世俗冷酷的社会,丧命于上层阶级的阴谋圈套里。盖茨比的“美国梦”既包含对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的追求,也有人类自始至终都梦寐以求的爱情之梦,两者的结合构成了盖茨比向往的完美生活。
  首先,他的“美国梦”表现为“财富梦”。他通过非法买卖聚敛大笔财富并终于挤入富有阶级的行列,他需要用手中的“金砖”敲开幸福之门。然而,他并未就此实现“美国梦”。不管盖茨比拥有多少财富,他永远都无法真正融入上流社会——因为他卑微的出身,他无法从上流社会阶层获得他所需要的认同感。小说的帷幕一拉开,我们就看到盖茨比敞开别墅大门,设下丰盛酒宴,慷慨款待任何愿意前去吃喝的人。他大肆为自己的成功做广告,显得愚蠢可笑。就连受他恩惠的吃客中,也有人窃窃私语,嘲笑他炫耀夸示自己财富的荒唐做法。盖茨比满怀希望,要以重金“赎回”已经失去的青春、失去的机会,并想要“买来”幸福。
  但是,在以汤姆为代表的上层社会阶层看来,盖茨比依然是以前的那个穷光蛋。这一点深刻地揭露了“美国梦”的虚伪性,一方面,美国人宣扬平等自由,依靠个人奋斗获得成功;另一方面,美国上流社会却又不愿意接纳那些出身卑微,却通过个人奋斗而获得成功的人。盖茨比所追求的通过公平竞争、个人努力达到积累财富,进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的“美国梦”已经不复存在。
  其次,盖茨比的“美国梦”还表现为“爱情梦”,是“财富梦”的延伸。他天真地以为,以丰厚的物质基础就能挽回心目中完美情人的爱,赎回失去的爱情。
  在盖茨比心中,黛西是美国上流社会一切美德的象征,凝聚着他对生活的全部幻想,她就是盖茨比的“美国梦”。与黛西再度相见后,他迫不及待地领她去参观自己宫殿般的别墅、阔气的家具摆设,并不厌其烦地抖开一箱箱华冠丽服。他想要以富豪的新资格和新地位,重新得到黛西。盖茨比一时征服了她,黛西扑倒在绫罗绸缎堆上哭了,后来当了盖茨比的情妇。   由于黛西本身只是个重钱财而没有真情的人,她代表的只能是虚幻无价值的东西。她不可能是幸福和爱情的化身,也不可能给盖茨比的生活带来意义和满足。盖茨比虽然已经意识到黛西的“声音充满了金钱”,却永远也没有明白他们的社会地位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仍然死守着自己对爱的承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以宝贵的生命作为代价,撕破了“美国梦”的虚伪嘴脸。这部小说揭示了“美国梦”的内在缺陷:冷酷无情。
  三、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
  作者菲茨杰拉德是“美国梦”的一位杰出反叛者。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深刻地表现“美国梦”的幻灭这一主题。由于这部作品对于“美国梦”的幻灭探讨甚多,许多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部关于美国梦的经典之作。盖茨比的完美生活在美国纸醉金迷的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这也就注定了盖茨比的悲剧结局。出身贫寒的盖茨比不理解财富在现实社会中所起的真正作用,痴心不改地追求因“贫富差距”而未能“终成眷属”的情人,却以失败身亡而告终。尼克在小说最后指出:“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话,他一定会感悟到他已经失去了往昔的那个温暖的世界,感悟到他长期以来只为了一个梦想而活着,因此付出了那么高昂的代价。他一定曾经透过可怕的树叶仰望过一片陌生的天空,全身战栗,同时发觉玫瑰花是多么丑恶……”{5}盖茨比以梦想破灭和付出生命为代价,谱写“美国梦”破灭的挽歌。作者通过尼克之口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盖茨比的悲剧揭示了“美国梦”必定破灭的规律,生动地再现了“爵士时代”残酷无情、冷漠自私的社会现实。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盖茨比“财富梦”的幻灭。盖茨比来自社会的底层,但社会现实告诉他:有了金钱就可以重温旧梦,恢复原来的一切。他不择手段,进行非法买卖而发财。但盖茨比无论怎样富有,当他试图融入他向往已久的上层社会的圈子时,却因为卑微的出身反而成了上层社会所谓名流猜疑和造谣的绝好素材。随着人们不断猜疑,他的非法勾当最终还是被汤姆揭穿了。他辛辛苦苦创造的物质财富,并没有帮他实现追求,他的“财富梦”破灭了。他死后,在尼克为他举办的葬礼上,昔日的座上客一个也没有露面,葬礼上的凄凉冷清与往日宴会上的繁华喧闹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他根本没有得到上流社会的认同。在他们眼中,他不过是个“牛劲人”(“牛津人”的谐音,书中反复出现这个词,以暗示盖茨比是个赝品),骨子里是个从西部来的穷小子,根本不配和他们交往。盖茨比奋斗、挣扎、劳苦、疲惫不堪、身心焦虑,到头来还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有。对于盖茨比来说,“梦”就是他的生命和一切,“梦”让它失去了一切,脱离了一切,死亡也许是他最好的结局。
  其次,盖茨比“爱情梦”的幻灭。黛西是盖茨比的“金色女郎”,是他那付诸东流的理想主义梦想和“目标”。在盖茨比的眼里,黛西是他顶礼膜拜的圣坛女神,而他所膜拜的是某种“美丽”之朦胧意向,这“美丽”其实只是一片真空虚无。“她只不过是依附于财富地位的寄生虫,是个肤浅、造作、随波逐流的女子。”{6}黛西所爱的并不是某个真实的人,她所追求的是物质欲望。由于黛西只是个重钱财地位而非爱情的人,所以她代表的只能是虚幻的、无价值的东西。她不可能是幸福和爱情的化身,也不可能给盖茨比的生活带来意义和满足。在她的眼中,盖茨比只是一个贴着“暴发户”标签的下等人,是无法与她和汤姆这类上等人平起平坐的,她的一切感情已经转化为冷冰冰的金钱。因而,对黛西来说,感情本身就只是一种“姿态”,而不是真实的东西。黛西和盖茨比再度相逢,重温旧梦,并和丈夫共同策划盖茨比的死亡。她最终的损人利己和背叛都是必然的。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盖茨比的理想破灭了,他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他终于明白,过去无法回来,旧梦难以重温,于是带着他的梦想、他的灵魂和肉体一起死去。
  四、结语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生动地描绘了“美国梦”所引发的一场悲剧,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受害者形象。它深刻地暴露了美国“爵士时代”虚假繁荣的背后所隐藏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和“迷惘的一代”所面临的严重的道德危机。透过温文尔雅的假象,使读者看清了以金钱为核心的富人灵魂的空虚和丑恶。小说中的人物被赋予了一种普遍的代表意义,因而盖茨比的失败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失败,而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普通大众被毁灭的悲剧,也是资产阶级精神文明破产的悲剧。“新世界”给人们的承诺和梦想是无法兑现的,不管人们对“美国梦”如何虔诚和执着,盖茨比最终的死亡还是象征着“美国梦”的破灭。
  通过盖茨比破碎的“美国梦”,作者旨在告诫人们:在一个金钱至上、尔虞我诈的社会里,幻想凭着勤劳和不懈奋斗,外加一点愉悦他人的技巧和努力而从社会底层攀缘而上,这无异于痴人说梦,迟早都将幻灭。同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绝不可能人人成功,只有极少数人成功,而这极少数人的成功正是靠千百万人的破产和贫困来实现的。“美国梦”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永远也只是个不切实际的美丽梦幻。
  {1} 菲茨杰拉德:《爵士时代的故事》,裘因、萧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
  {2}{5}{6}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2006年版。
  {3} http//zhidaobaiducom/link-QbQuj9wpS9TiujyuDedlkVdIGBKMkLQbzQLoOxmzqsHWuxJVXNyZTg2Np6NluMZhVX_jF4y1Z-JfE_3PZHRGmOu1izKq.
  {4} 潘绍中:《“美国梦”的诱惑与破灭——从菲茨吉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谈起》,《美国研究》1991年第4期。
其他文献
摘 要: 21世纪的今天,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不仅对个人有情绪感染、性情陶冶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精神风尚都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正确运用音乐伴奏,能使学生的运动与音乐节拍和谐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练习效果,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观。  关键词: 体育教学 音乐作用 兴趣培养  体育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