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释文,以文证史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ong_c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史料资源,被广泛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往往比历史文献资料更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高考历史试题中也不乏此类试题。比如2016年全国Ⅲ卷第28题,借梁启超的“诗界革命”,表达振兴中华、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感;2017年全国Ⅲ卷第33题,引用雨果的《九三年》,考查法国国民公会体现的政治理念。文学作品入题不仅提高了高考试卷的可读性和艺术性,而且也凸显了高考试题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查,即“注重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实现高考选拔德才兼备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试以近几年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为例进行探讨。
  一、对“文史结合”类试题的统计与初步分析
  1.对“文史结合”类试题的统计(见下页表)
  2.对“文史结合”类试题的初步分析
  根据表格可知,2016-2019年涉及“文史结合”类的试题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主要体现在:
  第一,材料丰富多样。试题情景涉及诗歌、小说、戏剧、成语典故、神话传说等多种呈现形式。
  第二,试题立意深远。试题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时间涵盖两千余年,內容横跨中国与欧洲。在人类文明的背景下,考查近现代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特色和文学家所要表达的时代信息,世界文学作品如何准确反映作品的时代特色、时代精神,世界文学的演变过程和影响发展因素等。
  第三,凸显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一一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在试题中均有所体现。文学艺术属于文化成果,是社会存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体现了学科素养中对唯物史观素养的要求;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与评价,体现了学科素养中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要求;通过试题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有的人文追求,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了学科素养中对家国情怀素养的要求。
  二、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文史结合”类试题例说
  1.妙用诗歌情景,考查唯物史观素养
  诗词大多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情节,具有感染力,可以实现学生从历史事实到历史概念的思维过程。但是,与真实的历史相比也有偏差,有些诗词中流露出明显的阶级偏见和非理性基调。因此,我们在备考时,一方面,要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摆正“史”与“诗”的关系,所引入的诗词要能客观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即“求真”;另一方面,还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所引入的诗词还需要有较高的思想性,能够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即“求思”。
  如,2019年全国Ⅰ卷第26题,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本题考查的是唐代社会风尚。材料的主体是民间的体育活动一一拔河,包含了以下几个意思:第一,源于荆楚的民间活动;第二,带有祈求庄稼丰收之意;第三,在唐代广为流传;第四,唐玄宗观看并赋诗。据此可知,拔河是唐人崇尚力量的阳刚之气和健康体魄的生动体现,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一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故C项正确。
  2.活用小说情节,考查史料实证素养
  文学作品离不开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总要反映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和历史事实;但是,文艺作品中对一些历史现象的反映,或是史书记载所没有的,或是小说虚构的,或是其本身并非历史真实。这就要求我们的备考,一方面要适当选取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文学作品作为教学素材,另一方面要将文学作品与所学的“历史事件”相联系,从中找到契合点,辨析不同史料背后的“虚”与“实”,培养学生“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如,2018年全国Ⅱ卷第42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本题材料选自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小说的情节不仅能够反映出近代早期新航路开辟和大航海时代殖民扩张、奴隶贸易等重大史实,也折射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许多历史文化现象。试题将阅读文学作品与分析历史现象联系在一起,通过开放式设问,引导考生从多个角度入手,准确获取和深度理解历史材料提供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辨别历史现象、说明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考查学生在评述历史时,能够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取舍;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對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体现了史料实证素养水平层次水平4的具体要求。
  3.巧用成语典故,考查历史解释素养
  成语典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汉语言文字的浓缩。它言简意丰,文省深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高考试题中巧用成语典故,可以起到丰富试题材料,升华历史认识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备考,一方面,要精选或原创一些涉及成语典故的试题,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文史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对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   如,2018年全国Ⅱ卷第24题,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本题引用《史记·殷本纪》中关于商汤“网开三面”(或“网开一面”)的成语典故。原文如下:“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白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学生结合夏商为农业社会的史实,将商汤“网开三面”的故事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史记》成书于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司马迁把商汤成功归于他的仁德之心,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故A项正确。本题体现了历史解释素养水平层次2的要求,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
  4.借用戏曲知识,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戏剧作为一门独特的综合艺术,它讲究戏剧冲突,讲究戏剧语言,包括人物台词和台词所蕴含的潜台词及舞台说明,以及它要塑造的戏剧形象,高考可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在高考试题中借用戏曲知识,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科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典型的戏曲作品,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体现“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
  比如,2018年全国Ⅱ卷第27题,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本题主干知识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将历史事物置于持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这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变迁背后的因素,在纵横交错的历史联系中,深入理解历史,认识历史发展变化及其背后的故事,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昆曲基础深厚,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昆曲多为文学人士创作并为上层社会欣赏,18世纪后期,地方戏开始兴起,昆曲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据材料可知,无论是从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还是在清代宫廷重要活动演出,以及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等现象来看,反映的都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故D项正确。本题考查学生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体现了家国情怀素养水平层次1、2的要求。
  2018年高考试题精心选材,以史释文,以文证史,“旨在引导培养学生从发现问题入手的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能力”。这也启示我们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既要注意學科间的综合,多创设鲜活的“文史互证”情境,也要训练学生在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品格与关键能力。
其他文献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学科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践行家国情怀教育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无论是在中心城市,还是偏远农村,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践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已悄无声息地拉开大幕。然而一些教师在践行家国情怀教育时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表现有:  一是忽视世界眼光。当今世界一方面是已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另一方面
历史解释涉及历史学、历史哲学以及社会科学的诸多理论和知识,“是一种较高的心理品质”,“比较难以落实与把控”[1],需要深入地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深刻地总结其中的规律。笔者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以下简称“建立”)为例,谈谈对历史解释教学的思考。  一、历史解释教学要重视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  如果将历史教学看作是一场冶炼,“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意味着对出炉的
蕲艾种植专业合作社职工王金华在基地收割艾草。  “千门万户悬昌艾,出城十里闻药香”,名贵中草药蕲艾历史悠久,誉满华夏。湖北省蕲春县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本草纲目》记载了蕲艾的药用价值和艾灸疗法。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蕲春县挖掘李时珍人文资源,实施药旅联动战略,把一棵小小的艾草作为产业扶贫摇钱树。2019年,湖北将蕲艾列为全省重点培育的省级农产品核心品牌,黄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蕲艾产业的意见
历史材料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占有独特且重要的地位,一般认为,史事已经发生,不可改变,但发生过的史事可由亲历者的相关记述探求,由此便又产生了依据亲历者记述追求史事本相所得之研究成果。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称亲历者记述为一手史料,研究成果为二手史料,而且往往重视一手史料,强调它保留着当时当事更为本真的状态。然而这两类材料并非并列关系,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洛赫说:“历史学家研究的事实本质上是他自己
2017年全国卷高考“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而“历史学就是人们认识客观历史的记忆,是意识的产物,是思维的结晶[2] ”。可见,高考对历史学科思维的考查是必然趋势。“当人类思维的触角一旦涉及时间和空间的交叉点,历史思维便产生了。”[3]可见,“时空性”是历史思维的基本特征,而“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
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在文章灵魂的统领下,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充满智慧和灵气。所谓“结构严谨”,就是要求用清晰的思路,组织安排写作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开头结尾的起合,过渡照应的转承,段落的合理划分与安排;总之,要做到思想有序,布局有方,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简约明了的文章结构,反映的是考生清晰的写作思路,条理的辩证思维,给人一目了然的清新之感。但简约不等于简单,简约的外衣下是严谨的结构、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
2009年古诗文阅读,能严格遵循和落实《考试说明》要求,在“考什么”和“怎样考”上,对语文教学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下面分别从文言文阅读和古诗鉴赏两个方面作一些分析和说明。    一、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    近些年来,文言文阅读试题在试卷中的位置和结构已形成较为稳定的布局。文言文阅读共4道客观题与1道主观题,分值共22分。客观题分别考查考生掌握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
成功的作文,总能体现出几个亮点,打动阅卷老师,夺得高分。那么,怎样为自己的文章增添一些光彩和亮色呢?    一、拟写一个漂亮的标题    题好一半文。一篇文章的标题尤为重要,是你作文成功的关键,特别是自己拟题的文章更是关键。如何来拟写一个漂亮的标题呢?    1.直接或间接将古今诗文名句、经典歌词、广告词、俗语、流行语作为文章标题。这类标题的特点是既富有文学色彩,又具有生活实感,能够引起多数人的共
【考纲解读】  “有文采”, 即根据语言环境的特点和表达目的的需要,尽可能用恰当精妙的、新鲜传神的、具有形象性的、极具表现力的词语。有文采必须从标题的拟定开始,只要是作文题目有“题目自拟”,考生就要好好利用这个自由,充分地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让标题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使它从千百个庸常的标题中脱颖而出,成为“万绿丛中一点红”。  【样题分析】  (2015年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泉
【金题体悟】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2012年安徽卷)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参考答案: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