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陇右文人结社与雅集考论

来源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i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灾害频繁,社会急剧变化,文坛也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特征.在此背景下,传统文人结社吟咏,感慨时局,交流感情,慰藉心灵.当时的陇右文坛不仅成立了消寒诗会、闰欢诗社、千龄社、雍社、和平诗社等旧体文学社团,而且举行了鹿鸣私宴雅集、庚午登高雅集等大型雅集活动,创作了大量忧念时局、关心民生、珍视友谊的诗篇.这些结社与雅集活动既推动了民国时期陇右旧体诗歌创作的繁荣,亦扩大了陇右文人的交游圈,还促使其整理、保存了丰厚的陇右地方文献.考察民国陇右文人结社与雅集活动,不仅可以拓展民国时期文人社团研究的空间,也有助予民国旧体文学研究的推进和深化.
其他文献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和兜底性社会服务,在全国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全面启动的背景下,参与兜底民生保障服务的社会工作被赋予重要角色.如何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打通兜底民生保障政策实践的“最后一米”,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实务必须突破的核心议题.以广东社工“双百计划”为例,运用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视角,从精准化专业识别到精细化专业服务是中国社会工作个案救助过程的核心,而要做到精准化专业识别和精细化专业服务,就需要精准把握政策优势、在场优势、信任关系优势,还需要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化和专业方法的本土运用.中国社
社区兼及理论和实践,其内涵涉及成员的沟通互动及其衍生品性.基层(地理)社区在当代中国有特殊地位,实现“正和”或“零和”是社区治理推进的前提.在基层治理中,“区而不社”是值得关注的现象,多元共治也是近年热点议题,两者均具有社区成员弱参与特性.社区成员弱参与现象至少与社区成员的利益预期、居委会的参与制度安排、政府的政策设计、社会转型中单位制惯性等因素有关.因此,加强社区事务治理与社区成员的利益关联,强化社区成员对社区与社区组织的整体认同,助力社区治理主体的整体增能,优化社区治理的制度设计,改善社区治理的过程质
枢纽型治理正在成为我国基层治理中的一种重要创新形式,枢纽型组织构成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中间层”.通过对上海市J区枢纽型治理的全景式描述和过程研究,发现国家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同于“嵌入”模式和“吸纳”模式的“双面胶”模式.其中,“政府-枢纽型组织”构成垂直连接,“枢纽型组织-社会组织”构成水平连接,前者更多体现为资源依赖基础上的强粘合,而后者集中表现为服务提供前提下的弱粘合.研究进一步发现,枢纽型治理通过创新组织结构、资源利益、人事安排、管理服务和价值规范等政社关系各要素间的连结方式和组合形态,对政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认知表达、情感表达和精神寄托之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之一.这一内涵就是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具体表现为山河依恋、家国情怀和中国心.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作用可以概括为:满足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心理需要,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