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名
高小丹(简丹)
提名理由
一年内尝试攀登4座8000米级山峰,成功完成珠穆朗玛峰与洛子峰连登,无氧登顶马纳斯鲁峰,无氧攀登马卡鲁峰至8400米,是中国女性登山者无氧攀登抵达的最高海拔。
是否喜爱登山的普通人大抵都会对珠峰心存一份怀想?很可能是的。在还未开始户外登山之前,高小丹(简丹)与都市生活中大部分群体一样,是个标准的上班族,就职于某外资企业负责一方区域的销售工作。直到她在工作之余,有了跳出既定生活固有规律的念头。
从2016年5月开始攀登国内的高海拔山峰,到一年后实施珠峰洛子峰连登计划,以高小丹过往的登山经历来看,进阶节奏的确很快。在攀登珠峰之前,她兢兢业业地进行着体能训练。面对珠峰极高的海拔,即使是参加商业队,也只能按照行程计划表,乖乖地进行适应性训练(包括必要的技术器材的使用练习),事实上,这是一场鏖战,打破了高小丹以往所有登山的固有经验。
珠峰,以冷峻的态度给予了高小丹体内所有内脏器官充分的不适感,但没有给她致命一击。她努力适应着、练习着,期待高山能够接受她,尽管她只是这个登山季中众多登山者里的普通一员。
她在记述中这样写道:自从进驻营地,每天都能看到很多次雪崩,对昆布冰川慢慢地敬畏到害怕。远远望去,像静止奔腾的河流,它轻轻一动便是恐怖冰川。试想,我为什么登山?曾读过一些不靠谱的文字,说什么只要有钱,请很多夏尔巴,怎么样都能登上去。实际上,即使再有钱,有再多的夏尔巴协助,路也是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过梯子一样,攀冰壁也一样,谁都帮不了你。
目睹8000米以上的“尸体路标”以及近距离面对8600米救援行动让高小丹第一次直面生死,高山上,一切不安的因素都被放大了,选择、行为、人性、辩解、底线,没有标准答案。
登顶珠峰后下撤时,高小丹的脚趾已经变得麻木丧失知觉,幸运的是在C4营地,脚趾皮肤给她的答案是暂时安全。要不要转场去往洛子峰的C4营地,去冲顶洛子峰?这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即使与向导和队友做了充分沟通,她依然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高小丹说:“幸运的是,那时的洛子峰很温柔,温柔得就像一位姐姐。”5月25日,高小丹登上洛子峰顶,成功实现了连登。
尽管在2017年5月有了两座8000米级山峰连登的攀登经验,但秋季尝试无氧攀登马卡鲁和马纳斯鲁峰的举动,还是令人备感好奇,这似乎过于激进了些。印象中,在2017年以前似乎只有宋玉江曾经无氧登顶过马纳斯鲁峰。
无氧攀登念头来自马卡鲁大本营与众山友聊天时的一句无心之语,当时一个夏尔巴随口一句“中国人登山都是带氧气的”,这让高小丹默默下定了决心。
这或许同她工作中培养出来的特质有关,她在自己的记录中写到: 从事销售工作这么多年,我一直喜欢制定高增长的销售目标,然后再去根据这个目标规划种种蓝图,最后费着吃奶的劲把自己种的苦果吃了,还得吃干净。我总认为目标在那里,朝着那个目标再去准备总是不会错的。没着手做的时候你永远不知道这个目标到底有多不切合实际。
这进而也产生了其他疑问,马卡鲁作为世界第五高峰海拔也是极高的,不同山峰的环境和天气状况也因季节会产生很大变化,登山过程中一旦突发脑水肿的状况,那是连氧气也无法解决的问题,加上高山救援的困难程度,结果可能是致命的。
对此,高小丹表示,自己绝对不拿生命做赌注。虽然在攀登前做过一次小手术,状态并不比攀登珠峰洛子峰时好,但在马卡鲁依然保持积极的心态进行海拔适应性训练,辛苦程度始料未及。无氧攀登是一次尝试,过程中绝不让自己有一丁点冒进,如果有眩晕感出现,就及时吃几粒速效救心丸看是否能缓解。如果不能,眩晕感频繁出现,就马上吸氧。“马卡鲁峰冲顶前我曾经告诉向导尼玛,自己携带的所有药品的位置,”高小丹说到,“另外我请他时刻观察我的举动,如果有那么一点不对劲,比如步伐节奏下降得很快,或者其他奇怪的行为就立刻给我氧气。”
高小丹无氧攀登至8400米的高度,离顶峰近在咫尺。由于线路上积雪太深,向导边修路边攀登的速度远远落后于计划,暴露时间越久,风险越被放大。最终只得放弃登顶下撤。
“我当时就哭了”。她说,“其他队员的过早下撤使我们的攀登路绳不够用,而无氧攀登让我把自己推向了极限,心理压力非常大,我甚至和向导尼玛大声吵了起来。一瞬间认为肯定能出现在顶峰的我,觉得所有努力毁在一个之前完全可控的因素内,令人无法接受。”
但现在,她平和地讲述道,“事实上我很庆幸没有过度执拗,最后路段的雪况更加糟糕,如果强行冲顶,我们可能都无法下撤,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
高小丹(简丹)
提名理由
一年内尝试攀登4座8000米级山峰,成功完成珠穆朗玛峰与洛子峰连登,无氧登顶马纳斯鲁峰,无氧攀登马卡鲁峰至8400米,是中国女性登山者无氧攀登抵达的最高海拔。
是否喜爱登山的普通人大抵都会对珠峰心存一份怀想?很可能是的。在还未开始户外登山之前,高小丹(简丹)与都市生活中大部分群体一样,是个标准的上班族,就职于某外资企业负责一方区域的销售工作。直到她在工作之余,有了跳出既定生活固有规律的念头。

从2016年5月开始攀登国内的高海拔山峰,到一年后实施珠峰洛子峰连登计划,以高小丹过往的登山经历来看,进阶节奏的确很快。在攀登珠峰之前,她兢兢业业地进行着体能训练。面对珠峰极高的海拔,即使是参加商业队,也只能按照行程计划表,乖乖地进行适应性训练(包括必要的技术器材的使用练习),事实上,这是一场鏖战,打破了高小丹以往所有登山的固有经验。
珠峰,以冷峻的态度给予了高小丹体内所有内脏器官充分的不适感,但没有给她致命一击。她努力适应着、练习着,期待高山能够接受她,尽管她只是这个登山季中众多登山者里的普通一员。
她在记述中这样写道:自从进驻营地,每天都能看到很多次雪崩,对昆布冰川慢慢地敬畏到害怕。远远望去,像静止奔腾的河流,它轻轻一动便是恐怖冰川。试想,我为什么登山?曾读过一些不靠谱的文字,说什么只要有钱,请很多夏尔巴,怎么样都能登上去。实际上,即使再有钱,有再多的夏尔巴协助,路也是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过梯子一样,攀冰壁也一样,谁都帮不了你。
目睹8000米以上的“尸体路标”以及近距离面对8600米救援行动让高小丹第一次直面生死,高山上,一切不安的因素都被放大了,选择、行为、人性、辩解、底线,没有标准答案。
登顶珠峰后下撤时,高小丹的脚趾已经变得麻木丧失知觉,幸运的是在C4营地,脚趾皮肤给她的答案是暂时安全。要不要转场去往洛子峰的C4营地,去冲顶洛子峰?这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即使与向导和队友做了充分沟通,她依然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高小丹说:“幸运的是,那时的洛子峰很温柔,温柔得就像一位姐姐。”5月25日,高小丹登上洛子峰顶,成功实现了连登。
尽管在2017年5月有了两座8000米级山峰连登的攀登经验,但秋季尝试无氧攀登马卡鲁和马纳斯鲁峰的举动,还是令人备感好奇,这似乎过于激进了些。印象中,在2017年以前似乎只有宋玉江曾经无氧登顶过马纳斯鲁峰。
无氧攀登念头来自马卡鲁大本营与众山友聊天时的一句无心之语,当时一个夏尔巴随口一句“中国人登山都是带氧气的”,这让高小丹默默下定了决心。
这或许同她工作中培养出来的特质有关,她在自己的记录中写到: 从事销售工作这么多年,我一直喜欢制定高增长的销售目标,然后再去根据这个目标规划种种蓝图,最后费着吃奶的劲把自己种的苦果吃了,还得吃干净。我总认为目标在那里,朝着那个目标再去准备总是不会错的。没着手做的时候你永远不知道这个目标到底有多不切合实际。
这进而也产生了其他疑问,马卡鲁作为世界第五高峰海拔也是极高的,不同山峰的环境和天气状况也因季节会产生很大变化,登山过程中一旦突发脑水肿的状况,那是连氧气也无法解决的问题,加上高山救援的困难程度,结果可能是致命的。
对此,高小丹表示,自己绝对不拿生命做赌注。虽然在攀登前做过一次小手术,状态并不比攀登珠峰洛子峰时好,但在马卡鲁依然保持积极的心态进行海拔适应性训练,辛苦程度始料未及。无氧攀登是一次尝试,过程中绝不让自己有一丁点冒进,如果有眩晕感出现,就及时吃几粒速效救心丸看是否能缓解。如果不能,眩晕感频繁出现,就马上吸氧。“马卡鲁峰冲顶前我曾经告诉向导尼玛,自己携带的所有药品的位置,”高小丹说到,“另外我请他时刻观察我的举动,如果有那么一点不对劲,比如步伐节奏下降得很快,或者其他奇怪的行为就立刻给我氧气。”
高小丹无氧攀登至8400米的高度,离顶峰近在咫尺。由于线路上积雪太深,向导边修路边攀登的速度远远落后于计划,暴露时间越久,风险越被放大。最终只得放弃登顶下撤。
“我当时就哭了”。她说,“其他队员的过早下撤使我们的攀登路绳不够用,而无氧攀登让我把自己推向了极限,心理压力非常大,我甚至和向导尼玛大声吵了起来。一瞬间认为肯定能出现在顶峰的我,觉得所有努力毁在一个之前完全可控的因素内,令人无法接受。”
但现在,她平和地讲述道,“事实上我很庆幸没有过度执拗,最后路段的雪况更加糟糕,如果强行冲顶,我们可能都无法下撤,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