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大学物理教学中在实验目的规范化、实验教学思路的更新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实验目的,规范化,教学思路,计算机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a)-0136-01
21世纪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以信息、智力资源为重要因素的社会经济文化时代。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主要不在于增加其知识和信息的容量, 更重要的是培养科学思维的方法,获取知识、信息并利用它们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理工科类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的一门比较完整系统的实践性较强的基础实验课程,它在传授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下,大学物理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实验目的规范化
将实验目的确定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和对科学探究的本质的理解”上,是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我们在物理教材编写中为实验目的作出的定位[1]。通过分析科学探究的技能和科学探究的本质的要素,把实验内容与某些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实验设计, 这是我们在实验教材编写中的主要思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往往是分开的,而且多数传统的物理实验属于验证型, 学生经常在实验之前便知道实验的结果,学生做实验成了验证实验,被动地接受实验结果,这就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应该注重实验与理论的有机结合, 实验应该属于开放、探究型, 学生必须经过实验才能得出结论,而且结论可能不唯一。因此实验教材中可以提出许多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经历科学证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习对科学证据的获得、解释和评价的方法,探讨科学证据的两面性,即对人们的生活、健康、环境等有利和不利的两个方面,然后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基于科学证据而不是已知理论结果的基础上作出相关的、恰当的决策。学生这种带有问题的参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他们逐步理解科学的力量和局限性,理解科学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收集与整理证据的过程,而不是把握一系列现成答案的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实验给予学生的经历,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
2 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物理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因此物理实验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当学生系统地学习过普通物理试验课之后,一般来说,可以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相关设备,懂得了如何处理数据,同时操作技能也得到了一定的训练,但是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新的教育形式下,这还远远是不够的[2]。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能提出发现问题,能预测事物的发展、提出新的设想。因此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物理实验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实验。因此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训练的同时引入设计性试验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例如让学生自己设计液体密度的实时测量、照相机快门的检测、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实验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是为了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3 计算机辅助实验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当前计算机的广大普及、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这一教学形式引入物理实验教学后,以其灵活、生动、形象的文字、声音、图形和动画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使物理实验教学内容由抽象到具体,有助于引发学生兴趣,启迪思维,进而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3]。
当前我们可以从多种渠道将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入到物理实验中,例如:(1)设计CAI软件。在学生做实验之前,通过观看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具体实验的全过程,帮助学生预习和掌握实验原理、了解实验仪器内部结构和使用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设置障碍,通过分析原因、排除障碍,充分认识实验条件和方法的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这样可以提高实验效率和效果,也可减少误操作造成仪器的损坏。特别是对于近代物理实验的高、精、尖实验设备,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来指导学生实验,是保护这些大型仪器,避免损失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采集并处理实验数据。在进行物理实验时,首先必须采集实验数据。利用某种采集技术,将待测模拟量由传感器和转换装置变为数字信号,收集到计算机中存储、计算和处理的装置即为数据采集系统。以微机为核心构成的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在微机的控制下自动采集实验数据。这种采集系统在速度、精度、抗干扰能力、灵活性、可靠性以及性能价格比等方面,比传统的电子装置更为优越。计算机采集实验数据后或经键盘输入直接测得实验数据后,由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并输出实验结果。
但是作为实验教师必须注意计算机虽然演示性强,能生动直观地重现物理实验的过程、条件和结果,但是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在实验过程中不可过份强调使用CAI而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物理实验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课件或动画不能代替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否则只能事倍功半效果欠佳,违反了教学原则。
因此说多媒体教学所营造的现代化教育氛围虽然为我们在物理实验教学上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教学方法,也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作为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学生、教师、计算机及课件和真实物理实验之间的关系,走出误区,使CAI技术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国家科学教育标准[S].戢守志,金庆和,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2] 普通物理实验.杨述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大学物理实验CAI课件的制作与应用.霍印林,韩宝亮.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再次,《喂蒙达》过去一般只在举行丧葬仪式后跳的团旋之舞,队形与其它舞蹈有别。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需要,现在的《喂蒙达》舞蹈已成为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的自娱性歌舞。以一只竹笛或葫芦笙等乐器为伴奏的另一类团旋之舞,一般由队首的乐器演奏者为领舞,男女舞者站成弧状不闭合舞圈的各一半,左手相互搭肩,右手叉腰,踏地而舞。
纳西族还有《芦笙舞》、《笛子舞》,也因旋律的优美和舞速的多变而更为抒情、潇洒。 每逢节日喜庆,重大活动,人们决要欢聚于篝火边,伴随歌声、呼号和乐曲,牵手顿足、轮番作舞至通宵达旦。
这些习俗舞蹈无不反映出原始舞蹈的特点:①自娱性:体现了自身心理和生理的需要;②群体性:团旋之舞体现了部族的吸引力、凝聚力,为了生存,必须紧密团结、生死与共,共求生存、求发展的精神风貌。③通神娱神性:从本质上看,是人类对天、地、祖先和图腾的崇拜,实际是祈求得到丰衣足食美好幸福的生活。④模仿性:模拟各种动、植物之形体现了原始社会采集、狩猎为生的生活状况。
2.2东巴舞蹈
东巴舞蹈是指东巴教的进行宗教仪式过程中,东巴祭司根据不同仪式,按照道场规则所跳的一种宗教舞蹈。是追忆祖先的功德,缅怀他们创业的艰辛,将纳西族先民对自然、祖先和神灵的崇拜一体化,特别是对母亲的崇拜至高无上,“人是真正的创造者”这一认识贯穿于整个东巴舞中。
从内容及形式上可分为五种类型。一是神舞;二是鸟兽虫舞;三是器物舞;四是战争舞;五是踢脚舞。东巴舞十分讲究严格的规范。东巴的每一祭祀仪式都是诸种舞蹈及各种动作套路的巧妙组合。多数东巴舞套路表现目的明确,舞蹈构思近似舞剧。东巴艺人对基本程式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训练,以避免随心所欲,脱离规程。
2.2.1东巴舞蹈素材的来源主要来自从民间,再加上有东巴教神韵的一些风格后,就变为东巴的舞蹈。东巴本身也是在民间,因为它没有脱离他家庭,生产、生活。从《蹉模》舞蹈中可以看出它分为:动物舞、刀弓舞和大神舞等几种类型。其中刀弓舞又包括刀舞、弓箭舞和赤脚舞,所以有很浓的民间性。
其次很多舞蹈都是模仿动物的动作而形成的。据《东巴舞谱》记载,纳西最古老的舞蹈源于金色青蛙的跳跃。如今在丽江西北部山区仍然保留着一种古老舞蹈《勒巴舞》。《勒巴舞》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拿着牛尾巴跳的,它分别模仿大象、鹰、猴、蛙及虎,并使之形成了一套连贯的舞蹈动作。而这原始舞蹈记载,在《吕氏春秋》就有:“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歌以歌八厥”。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其建性。

2.2.2纳西族祭祀及其舞蹈:
纳西族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向人为宗教过渡的一种宗教。多达30多种的东巴教仪式是纳西东巴舞蹈的主要载体,即用象形文字记载在东巴经书里的内容通过各种宗教仪式舞蹈表现出来,并以宗教仪式传承下来。这些仪式力图诠释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矛盾,与纳西族先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祭天》、《祭风》、《祭署》、《祭丁巴什罗》、《祈寿》等是比较具有代表性仪式。
祭天仪式是纳西族最重要的祭祀仪式,纳西人自称纳西祭天大,纳西是祭天的民族。每年春秋两季分别以家族或家庭为单位在固定的祭天场举行。在祭天场中央竖立两棵黄栗树和一棵柏树,分别代表天父,天母和天舅,祭树下插大香,置供品,献牺牲品。由东巴祭司诵念东巴经《崇搬图》(人类迁徙记,即《创世纪》),缅怀祖先,歌颂英雄,赞美创造,用来传递历史,加强民族团结,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在祭天类中,很少有舞蹈,只吟唱颂词。
祭署仪式及其舞蹈 纳西人于每年农历二月举行祭署仪式,纳西语称为“署古”。据东巴经记载,署和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署分管农耕畜牧。因人不断污染水源,毁坏森林和捕杀动物,导致署对人进行报复,使人遭受瘟疫、洪水、地震等灾难。为向署表示人的过错,祈求免灾赐福,人类请丁巴什罗协调,建立了和谐相处的关系。祭司模拟一些驯服的动物的动作,背着彩羽、白灰篮子,在祈求的神像面前狂舞,跳得彩羽、白灰满天飞扬。
祭风仪式及其舞蹈纳西语称为“海拉里肯”,目的在于超度殉情自杀和战争灾祸等非正常死亡者的亡灵。纳西族相信人死灵魂不死,非正常死亡的灵魂会被鬼魔所缠,变成恶鬼作祟于人,因而要由东巴祭司进行招魂,超度,安抚其亡灵。届时模仿神的坐骑跳白马舞、白牦牛舞、孔雀舞等舞蹈。白牦牛舞:成双舞蹈,可多人跳,向左迈两步,向四方各顶四次角,然后向基原地自转一圈,向右原地自转一圈。跳金色孔雀舞时,向前迈七步,向左原地自转一圈,向右原地自转一圈。手中板鼓、铃不停舞蹈,间或附有唱经。
祭丁巴什罗仪式及其舞蹈纳西语称为“什罗务”。它是东巴祭司去世后举行一种开丧仪式,场面宏大,气氛热烈悲壮。?届时在丧家屋内设神坛,持神象,置供桌,以铁犁铧代表居那若罗神山,设白牦牛、白马等神灵面偶,供酒茶等祭品。天井里置“标杆”,院内设鬼域、鬼寨,并从屋内灵柩前开始过院坝,至大门铺设神路图,表示亡灵将在东巴祭司的超度下顺着神路图达到祖先居住的天堂。
开始表现丁巴什罗的母亲战胜恶鬼把他从腋下生出来,接着表现他学走路,和恶鬼斗争等情节。每一个情节有一套或几套完整的舞蹈动作、有固定的程式和规范,在高潮出现时,要有表现内容和对象性格特征的典型动作。如《优麻蹉》(护法神)舞,则多肃穆庄严、动作粗犷、目光有神、具有战斗性,多有找鬼、压鬼、杀鬼等动作等。表现女神跳动的舞则柔和优美,内在的韧性和呼吸等韵律比较突出,舞蹈者右手拿鼓、左手拿板铃,动物多为孔雀等,另有花舞、灯舞则更具有女性舞蹈的特色,动作优美,形式多变。
“素祖”仪式及其舞蹈 是纳西族传统的结婚仪式,又称“抱麻抱”。纳西人认为,每个人有自己的生命神——素神。素神即供养在每个家庭的素篓里。在东巴的主持下,将新娘的素神从其家庭的素篓里请出来,迎进新郎家庭的素篓里,与新郎家庭的其他成员的素神结合为一集合体,从此永不分离。届时着宝蓝长衫的纳西老人,一声长啸,挎着纳西古琴,边弹边唱,接着一位中年男性,鼻吹长箫,嘴叼烟斗,鼻下箫声悠悠,嘴里青烟飘飘,既是艺术,又是特技,堪称纳西一绝。且六名黑衣金边女青年,红裙拖地,且唱且转圈招手,招出六名同样黑衣金边男青年,和女青年配对儿跳、拍、打、抱,且歌且舞。忽然女青年嗔怒推倒男青年,男青年单腿跪下,女坐男膝相亲相爱,最后以男抱女入场象征入洞房。
祈寿仪式及其舞蹈 称为“汝众华”,是纳西族祈求风调雨顺,延年益寿的活动。是东巴教中最重要的祭祀仪式之一。仪式中除了布置神坛以外,最突出的是设一棵代表“迎华神”的华塔和一棵代表华神梯的柏树。主祭东巴为主祭人家迎华神,求寿缘、求神福泽。主祭朗声吟唱《迎神经》时,场面上跳起娱神的花舞、灯舞、白鹤舞等,鼓点缓慢,海螺号悠扬,给人以柔婉、典雅欢快、舒心恬静之感。同时还跳寓意福、禄、寿、喜之虎、鹤、鹿、羊舞。最后将酒、米撒向人群是仪式的最高潮。

2.2.3东巴中还有一种专门记录舞谱的书,被称为《磋模》,对古代纳西族各种舞蹈的动律、造型、技巧等和配舞乐器及其用法,都准确无误地进行了归纳描述,是迄今国内仅见的用少数民族古文字书写的的舞蹈专著,它不仅总揽丽江纳西族古乐舞类别及跳法,综合编撰成体系,而且对舞的姿势、动律、场位、路线、动作、技巧及乐舞器用法等作了比较科学的记录,具有舞谱的特征。据我国著名舞蹈专家戴爱莲考证:丽江东巴舞谱在内容及历史年代方面,都超过了保存于西班牙的称为世界最早的舞谱。它所记录的舞蹈,有的已经趋于成熟化,如“罗什身世舞”“优麻擒敌舞”等,都带有情节和故事性,说明纳西族宗教舞蹈早已具有了戏剧性。
综上所述,东巴舞蹈珍视传统并继承传统,博采众取,以极大的胸怀包罗万象,从对自然图腾崇拜,到生活的汲取,再到多元宗教、文化的融合,不断丰富自身的棱架,致使它能延续至今。为此,从这样一种通融的建构中表现出举世独一无二的特性:①原始继承性,它同所有民族一样,具有原始社会舞蹈的特性。②交融性,不仅体现了原始时期诗、歌、舞、乐为一体的特点,同时还把绘画、本民族的创世、发展史为一体,体现了“大家”之长。更有甚者,把儒、释、道之精长吸纳到本族之教、舞、人的发展中。经卷本身自是舞,经卷本身自是画,经卷本身自是史。③开放性,它并不故步自封,大胆的吸收众家之长,博采一切优秀文化之特点,为我所用。④和谐性、远见性,从其教义、舞蹈中,我们知道东巴教道教育本族世代子孙,要和自然和谐相处,不能破坏现有的人与自然的平衡,同时又体现出了当今时代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是东巴舞能唱响“活”之声——古韵,而经久不衰。
3当前社会对“古韵神舞”的冲击,与保护和发展的策略
从以上对纳西民族民间舞蹈的探就中,我们认识到纳西舞蹈它以一定的规格世代相传,把人们的生活实践和对自然的信仰及宗教祭祀紧密结合,是一部活生生的“纪实史”。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一些古老、有举世价值的舞蹈文化遗产正从我们身边悄然流逝。痛惜之余,我们又怎样在这样的流变中,重新关注、探索、研究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3.1流变中的冲击
3.1.1历史上各民族由于受着地区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生产发展等方面的制约,近于原始文明、农耕文明文明,使本民族的舞蹈具有相对独立性,仅在本民族中传承。舞蹈这种特定的身体语言仅限于口传身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对其详实记录甚少,甚至流失,且民间舞蹈以具有即兴性,对其宗变已无法考证——这是通弊。对古舞的再现,无凝是创造者们对古舞的蛛丝马迹探就后的二度想象创造。东巴舞谱因为神秘,正是因为存在着一些不为今人的认知,而需要“编译”。这样流的失存在于一切民族中,就象现在我们无法逼真再现“霓裳羽衣舞”。
3.1.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经济的迅猛发展,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通过现代荧屏技术、电声技术等现代传媒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了各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传统的民间舞蹈不再是人们的唯一娱乐方式,特别是年青人尤为突出。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因素的磨擦,特别是价值观念的转变等诸多因素,使得本民族舞蹈流失。从丽江市白沙、巨甸、维西等地了解到,由于东巴舞属宗教祭祀舞蹈仅限于祭祀仪式中,而无法在广大世俗民众中传播,且年青一代无视这样的程式传统,缺乏生命力和感召力,它的流经变逝岌岌可危。
3.2保护的价值
3.2.1研究价值
舞蹈来源于社会生活。东巴文化的重要价值在于她是一种仍活着的古文化,是研究纳西族古代文化的活化石,是记述纳西民族的一部社会发展史。东巴文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用东巴象形文字记载的东巴经文典籍,多达2万多册、1500多种,其内容有哲学、历史、宗教、医学、音乐、绘画、舞蹈艺术等,堪称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从所周知东巴舞蹈是东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演绎了纳西族这部古老悠久历史纵集,而堪称“活”,故而清晰地为研究者们创造了一条研究探就纳西族历史便捷之路,而具学术研究价值。
3.2.2增强民族内聚力,构建和谐家园
我们知道舞蹈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宣传教化、团结鼓劲。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就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文化,就要有坚定的民族意识,使本民族的每个成员都团结起来,为民族的兴旺发展而努力,纳西族的舞蹈文化体现了这种思想。东巴经语“兄弟团结敌人惧,姊妹协力待客好”,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反映。石裕祖教师曾指出:“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是实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复兴中华民族文化重要战略措施,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创新,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需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搭建了一个更有作为的精神文明平台 。”
3.3纳西族舞蹈传承、发展的策略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舞蹈作艺术门类中的一种形式,具有一切上层建筑的特征,民族的、大众的、人民的、科学的文化才是永恒的文化,各民族文化必需兼容并蓄,构建出和谒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真正实现,各民族的文化艺术才能真正得到发展、高扬。
3.3.1政府大力支持,繁荣民族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是我国的瑰宝,要真正把“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文化艺术落实到实处,必须突出政府的先导作用。只有政府才能促使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聚结共议民族文化艺术发展之路。在丽江市委工作报告中提出“文化立市”的战略思路,具有前瞻性。据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馆长李席介绍,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东巴文化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博物馆现收藏了12000多件文物,多年来为保护、传承和弘扬东巴文化,宣传丽江立下了汗马功劳。1998年丽江县人民政府将塔城、鲁甸等6个较好地保存着纳西族传统民风民俗的乡镇划定为第一批“东巴文化原始生态保护区”。政府经常利用节庆日,进行规模性的社区文化艺术展演,宣扬民族精魂,发展民族文化。
3.3.2艺人传承、学校教育,后继有人
为了更好地抢救和保护纳西族舞蹈文化,在广泛民族地域空间里做好传承工作。据云南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最近完成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丽江城乡共有14个东巴文化传习机构,约有千名年轻人正在这些传习机构里学习东巴文化知识。在市教委的倡导下,在有条件的学校相继推行具有纳西民族舞蹈的健身操,组建传习东巴舞队,如大研中心完小,黄山小学、新闻小学等。
3.3.3加强学术促研,扩大民族文化影响
最早把纳西族东巴文化公诸于世的是法国人泰伦.拉科佩伦,他所编的《西藏附近文字的起源》一书,于1894年在伦敦出版。美国的学者洛克写下的《古纳西王国》和俄国学者顾彼德的《被遗忘的王国》则是影响力最深刻的。
由于东巴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为扩大丽江影响力,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研讨,先后有法国、英国、美国、俄国、德国、等国家的学者,前来收集、调查、研究纳西族东巴文化。近年来丽江加大了对当地优势文化资源--东巴文化的研究开发工作,在抢救、整理民族民间文化以及课题研究、对外学术流、民族文化的传承等方面都取得了累累硕果,促进了这一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
3.3.4搭建产业文化,创新、打造民族精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永葆微生机的源。丽江十年来积极实施文化旅游先导战略,以旅游为载体、文化为内涵,走出了一条以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全面带动全市经济社会突飞猛进发展的成功之路。从《纳西古乐》到《丽水金沙》、《蓝月亮》再到《映象丽江》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精品,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业的文化内涵,被称为“民族文化和旅游对接”的“丽江现象”和以“世界文化遗产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模式”。从一个过去不为人知的边陲小镇,到一获得多项殊荣的国际性旅游城市,民族文化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4 结语
在聆听了这纳西古韵后;在欣赏了这支东巴神舞后;在一个古老民族的感召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古老民族文明的艺术魅力,让我们体会到一个民族绽放千年的绚丽。我们无比折服的心灵,在不断的催促着将这神韵传承、发扬。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参考文献
[1]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2] 汪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3] 施惟达,段炳昌.云南民族文化概说.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4] 李群育.新编丽江风物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4 月第一版.
[5] 张兴荣.中国少数民族宗教音乐研究(云南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6] 云南民族艺术研究所.云南民族舞蹈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6 月第一版.
[7] 石裕祖,云南民族舞蹈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8] 赵世红,和品正.东巴艺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
[9]??王文学.民族文化与丽江未来发展.丽江日报,2007年3月.
[10] 戈阿干.东巴神系与东巴舞谱.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11] 和力民.论东巴文化在古代纳西族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东巴文化研究所论文选集.2005.
[12]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二期.
[13]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编撰委员会.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云南人民出版,2001年.?
[14] 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2006年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计划,2006年12月.
[15] l图片来自:丽江玉水寨杨德筠.纳西族东巴舞谱图.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实验目的,规范化,教学思路,计算机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a)-0136-01
21世纪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以信息、智力资源为重要因素的社会经济文化时代。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主要不在于增加其知识和信息的容量, 更重要的是培养科学思维的方法,获取知识、信息并利用它们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理工科类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的一门比较完整系统的实践性较强的基础实验课程,它在传授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下,大学物理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实验目的规范化
将实验目的确定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和对科学探究的本质的理解”上,是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我们在物理教材编写中为实验目的作出的定位[1]。通过分析科学探究的技能和科学探究的本质的要素,把实验内容与某些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实验设计, 这是我们在实验教材编写中的主要思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往往是分开的,而且多数传统的物理实验属于验证型, 学生经常在实验之前便知道实验的结果,学生做实验成了验证实验,被动地接受实验结果,这就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应该注重实验与理论的有机结合, 实验应该属于开放、探究型, 学生必须经过实验才能得出结论,而且结论可能不唯一。因此实验教材中可以提出许多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经历科学证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习对科学证据的获得、解释和评价的方法,探讨科学证据的两面性,即对人们的生活、健康、环境等有利和不利的两个方面,然后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基于科学证据而不是已知理论结果的基础上作出相关的、恰当的决策。学生这种带有问题的参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他们逐步理解科学的力量和局限性,理解科学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收集与整理证据的过程,而不是把握一系列现成答案的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实验给予学生的经历,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
2 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物理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因此物理实验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当学生系统地学习过普通物理试验课之后,一般来说,可以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相关设备,懂得了如何处理数据,同时操作技能也得到了一定的训练,但是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新的教育形式下,这还远远是不够的[2]。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能提出发现问题,能预测事物的发展、提出新的设想。因此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物理实验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实验。因此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训练的同时引入设计性试验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例如让学生自己设计液体密度的实时测量、照相机快门的检测、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实验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是为了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3 计算机辅助实验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当前计算机的广大普及、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这一教学形式引入物理实验教学后,以其灵活、生动、形象的文字、声音、图形和动画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使物理实验教学内容由抽象到具体,有助于引发学生兴趣,启迪思维,进而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3]。
当前我们可以从多种渠道将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入到物理实验中,例如:(1)设计CAI软件。在学生做实验之前,通过观看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具体实验的全过程,帮助学生预习和掌握实验原理、了解实验仪器内部结构和使用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设置障碍,通过分析原因、排除障碍,充分认识实验条件和方法的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这样可以提高实验效率和效果,也可减少误操作造成仪器的损坏。特别是对于近代物理实验的高、精、尖实验设备,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来指导学生实验,是保护这些大型仪器,避免损失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采集并处理实验数据。在进行物理实验时,首先必须采集实验数据。利用某种采集技术,将待测模拟量由传感器和转换装置变为数字信号,收集到计算机中存储、计算和处理的装置即为数据采集系统。以微机为核心构成的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在微机的控制下自动采集实验数据。这种采集系统在速度、精度、抗干扰能力、灵活性、可靠性以及性能价格比等方面,比传统的电子装置更为优越。计算机采集实验数据后或经键盘输入直接测得实验数据后,由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并输出实验结果。
但是作为实验教师必须注意计算机虽然演示性强,能生动直观地重现物理实验的过程、条件和结果,但是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在实验过程中不可过份强调使用CAI而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物理实验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课件或动画不能代替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否则只能事倍功半效果欠佳,违反了教学原则。
因此说多媒体教学所营造的现代化教育氛围虽然为我们在物理实验教学上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教学方法,也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作为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学生、教师、计算机及课件和真实物理实验之间的关系,走出误区,使CAI技术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国家科学教育标准[S].戢守志,金庆和,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2] 普通物理实验.杨述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大学物理实验CAI课件的制作与应用.霍印林,韩宝亮.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再次,《喂蒙达》过去一般只在举行丧葬仪式后跳的团旋之舞,队形与其它舞蹈有别。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需要,现在的《喂蒙达》舞蹈已成为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的自娱性歌舞。以一只竹笛或葫芦笙等乐器为伴奏的另一类团旋之舞,一般由队首的乐器演奏者为领舞,男女舞者站成弧状不闭合舞圈的各一半,左手相互搭肩,右手叉腰,踏地而舞。
纳西族还有《芦笙舞》、《笛子舞》,也因旋律的优美和舞速的多变而更为抒情、潇洒。 每逢节日喜庆,重大活动,人们决要欢聚于篝火边,伴随歌声、呼号和乐曲,牵手顿足、轮番作舞至通宵达旦。
这些习俗舞蹈无不反映出原始舞蹈的特点:①自娱性:体现了自身心理和生理的需要;②群体性:团旋之舞体现了部族的吸引力、凝聚力,为了生存,必须紧密团结、生死与共,共求生存、求发展的精神风貌。③通神娱神性:从本质上看,是人类对天、地、祖先和图腾的崇拜,实际是祈求得到丰衣足食美好幸福的生活。④模仿性:模拟各种动、植物之形体现了原始社会采集、狩猎为生的生活状况。
2.2东巴舞蹈
东巴舞蹈是指东巴教的进行宗教仪式过程中,东巴祭司根据不同仪式,按照道场规则所跳的一种宗教舞蹈。是追忆祖先的功德,缅怀他们创业的艰辛,将纳西族先民对自然、祖先和神灵的崇拜一体化,特别是对母亲的崇拜至高无上,“人是真正的创造者”这一认识贯穿于整个东巴舞中。
从内容及形式上可分为五种类型。一是神舞;二是鸟兽虫舞;三是器物舞;四是战争舞;五是踢脚舞。东巴舞十分讲究严格的规范。东巴的每一祭祀仪式都是诸种舞蹈及各种动作套路的巧妙组合。多数东巴舞套路表现目的明确,舞蹈构思近似舞剧。东巴艺人对基本程式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训练,以避免随心所欲,脱离规程。
2.2.1东巴舞蹈素材的来源主要来自从民间,再加上有东巴教神韵的一些风格后,就变为东巴的舞蹈。东巴本身也是在民间,因为它没有脱离他家庭,生产、生活。从《蹉模》舞蹈中可以看出它分为:动物舞、刀弓舞和大神舞等几种类型。其中刀弓舞又包括刀舞、弓箭舞和赤脚舞,所以有很浓的民间性。
其次很多舞蹈都是模仿动物的动作而形成的。据《东巴舞谱》记载,纳西最古老的舞蹈源于金色青蛙的跳跃。如今在丽江西北部山区仍然保留着一种古老舞蹈《勒巴舞》。《勒巴舞》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拿着牛尾巴跳的,它分别模仿大象、鹰、猴、蛙及虎,并使之形成了一套连贯的舞蹈动作。而这原始舞蹈记载,在《吕氏春秋》就有:“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歌以歌八厥”。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其建性。

2.2.2纳西族祭祀及其舞蹈:
纳西族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向人为宗教过渡的一种宗教。多达30多种的东巴教仪式是纳西东巴舞蹈的主要载体,即用象形文字记载在东巴经书里的内容通过各种宗教仪式舞蹈表现出来,并以宗教仪式传承下来。这些仪式力图诠释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矛盾,与纳西族先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祭天》、《祭风》、《祭署》、《祭丁巴什罗》、《祈寿》等是比较具有代表性仪式。
祭天仪式是纳西族最重要的祭祀仪式,纳西人自称纳西祭天大,纳西是祭天的民族。每年春秋两季分别以家族或家庭为单位在固定的祭天场举行。在祭天场中央竖立两棵黄栗树和一棵柏树,分别代表天父,天母和天舅,祭树下插大香,置供品,献牺牲品。由东巴祭司诵念东巴经《崇搬图》(人类迁徙记,即《创世纪》),缅怀祖先,歌颂英雄,赞美创造,用来传递历史,加强民族团结,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在祭天类中,很少有舞蹈,只吟唱颂词。
祭署仪式及其舞蹈 纳西人于每年农历二月举行祭署仪式,纳西语称为“署古”。据东巴经记载,署和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署分管农耕畜牧。因人不断污染水源,毁坏森林和捕杀动物,导致署对人进行报复,使人遭受瘟疫、洪水、地震等灾难。为向署表示人的过错,祈求免灾赐福,人类请丁巴什罗协调,建立了和谐相处的关系。祭司模拟一些驯服的动物的动作,背着彩羽、白灰篮子,在祈求的神像面前狂舞,跳得彩羽、白灰满天飞扬。
祭风仪式及其舞蹈纳西语称为“海拉里肯”,目的在于超度殉情自杀和战争灾祸等非正常死亡者的亡灵。纳西族相信人死灵魂不死,非正常死亡的灵魂会被鬼魔所缠,变成恶鬼作祟于人,因而要由东巴祭司进行招魂,超度,安抚其亡灵。届时模仿神的坐骑跳白马舞、白牦牛舞、孔雀舞等舞蹈。白牦牛舞:成双舞蹈,可多人跳,向左迈两步,向四方各顶四次角,然后向基原地自转一圈,向右原地自转一圈。跳金色孔雀舞时,向前迈七步,向左原地自转一圈,向右原地自转一圈。手中板鼓、铃不停舞蹈,间或附有唱经。
祭丁巴什罗仪式及其舞蹈纳西语称为“什罗务”。它是东巴祭司去世后举行一种开丧仪式,场面宏大,气氛热烈悲壮。?届时在丧家屋内设神坛,持神象,置供桌,以铁犁铧代表居那若罗神山,设白牦牛、白马等神灵面偶,供酒茶等祭品。天井里置“标杆”,院内设鬼域、鬼寨,并从屋内灵柩前开始过院坝,至大门铺设神路图,表示亡灵将在东巴祭司的超度下顺着神路图达到祖先居住的天堂。
开始表现丁巴什罗的母亲战胜恶鬼把他从腋下生出来,接着表现他学走路,和恶鬼斗争等情节。每一个情节有一套或几套完整的舞蹈动作、有固定的程式和规范,在高潮出现时,要有表现内容和对象性格特征的典型动作。如《优麻蹉》(护法神)舞,则多肃穆庄严、动作粗犷、目光有神、具有战斗性,多有找鬼、压鬼、杀鬼等动作等。表现女神跳动的舞则柔和优美,内在的韧性和呼吸等韵律比较突出,舞蹈者右手拿鼓、左手拿板铃,动物多为孔雀等,另有花舞、灯舞则更具有女性舞蹈的特色,动作优美,形式多变。
“素祖”仪式及其舞蹈 是纳西族传统的结婚仪式,又称“抱麻抱”。纳西人认为,每个人有自己的生命神——素神。素神即供养在每个家庭的素篓里。在东巴的主持下,将新娘的素神从其家庭的素篓里请出来,迎进新郎家庭的素篓里,与新郎家庭的其他成员的素神结合为一集合体,从此永不分离。届时着宝蓝长衫的纳西老人,一声长啸,挎着纳西古琴,边弹边唱,接着一位中年男性,鼻吹长箫,嘴叼烟斗,鼻下箫声悠悠,嘴里青烟飘飘,既是艺术,又是特技,堪称纳西一绝。且六名黑衣金边女青年,红裙拖地,且唱且转圈招手,招出六名同样黑衣金边男青年,和女青年配对儿跳、拍、打、抱,且歌且舞。忽然女青年嗔怒推倒男青年,男青年单腿跪下,女坐男膝相亲相爱,最后以男抱女入场象征入洞房。
祈寿仪式及其舞蹈 称为“汝众华”,是纳西族祈求风调雨顺,延年益寿的活动。是东巴教中最重要的祭祀仪式之一。仪式中除了布置神坛以外,最突出的是设一棵代表“迎华神”的华塔和一棵代表华神梯的柏树。主祭东巴为主祭人家迎华神,求寿缘、求神福泽。主祭朗声吟唱《迎神经》时,场面上跳起娱神的花舞、灯舞、白鹤舞等,鼓点缓慢,海螺号悠扬,给人以柔婉、典雅欢快、舒心恬静之感。同时还跳寓意福、禄、寿、喜之虎、鹤、鹿、羊舞。最后将酒、米撒向人群是仪式的最高潮。

2.2.3东巴中还有一种专门记录舞谱的书,被称为《磋模》,对古代纳西族各种舞蹈的动律、造型、技巧等和配舞乐器及其用法,都准确无误地进行了归纳描述,是迄今国内仅见的用少数民族古文字书写的的舞蹈专著,它不仅总揽丽江纳西族古乐舞类别及跳法,综合编撰成体系,而且对舞的姿势、动律、场位、路线、动作、技巧及乐舞器用法等作了比较科学的记录,具有舞谱的特征。据我国著名舞蹈专家戴爱莲考证:丽江东巴舞谱在内容及历史年代方面,都超过了保存于西班牙的称为世界最早的舞谱。它所记录的舞蹈,有的已经趋于成熟化,如“罗什身世舞”“优麻擒敌舞”等,都带有情节和故事性,说明纳西族宗教舞蹈早已具有了戏剧性。
综上所述,东巴舞蹈珍视传统并继承传统,博采众取,以极大的胸怀包罗万象,从对自然图腾崇拜,到生活的汲取,再到多元宗教、文化的融合,不断丰富自身的棱架,致使它能延续至今。为此,从这样一种通融的建构中表现出举世独一无二的特性:①原始继承性,它同所有民族一样,具有原始社会舞蹈的特性。②交融性,不仅体现了原始时期诗、歌、舞、乐为一体的特点,同时还把绘画、本民族的创世、发展史为一体,体现了“大家”之长。更有甚者,把儒、释、道之精长吸纳到本族之教、舞、人的发展中。经卷本身自是舞,经卷本身自是画,经卷本身自是史。③开放性,它并不故步自封,大胆的吸收众家之长,博采一切优秀文化之特点,为我所用。④和谐性、远见性,从其教义、舞蹈中,我们知道东巴教道教育本族世代子孙,要和自然和谐相处,不能破坏现有的人与自然的平衡,同时又体现出了当今时代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是东巴舞能唱响“活”之声——古韵,而经久不衰。
3当前社会对“古韵神舞”的冲击,与保护和发展的策略
从以上对纳西民族民间舞蹈的探就中,我们认识到纳西舞蹈它以一定的规格世代相传,把人们的生活实践和对自然的信仰及宗教祭祀紧密结合,是一部活生生的“纪实史”。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一些古老、有举世价值的舞蹈文化遗产正从我们身边悄然流逝。痛惜之余,我们又怎样在这样的流变中,重新关注、探索、研究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3.1流变中的冲击
3.1.1历史上各民族由于受着地区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生产发展等方面的制约,近于原始文明、农耕文明文明,使本民族的舞蹈具有相对独立性,仅在本民族中传承。舞蹈这种特定的身体语言仅限于口传身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对其详实记录甚少,甚至流失,且民间舞蹈以具有即兴性,对其宗变已无法考证——这是通弊。对古舞的再现,无凝是创造者们对古舞的蛛丝马迹探就后的二度想象创造。东巴舞谱因为神秘,正是因为存在着一些不为今人的认知,而需要“编译”。这样流的失存在于一切民族中,就象现在我们无法逼真再现“霓裳羽衣舞”。
3.1.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经济的迅猛发展,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通过现代荧屏技术、电声技术等现代传媒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了各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传统的民间舞蹈不再是人们的唯一娱乐方式,特别是年青人尤为突出。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因素的磨擦,特别是价值观念的转变等诸多因素,使得本民族舞蹈流失。从丽江市白沙、巨甸、维西等地了解到,由于东巴舞属宗教祭祀舞蹈仅限于祭祀仪式中,而无法在广大世俗民众中传播,且年青一代无视这样的程式传统,缺乏生命力和感召力,它的流经变逝岌岌可危。
3.2保护的价值
3.2.1研究价值
舞蹈来源于社会生活。东巴文化的重要价值在于她是一种仍活着的古文化,是研究纳西族古代文化的活化石,是记述纳西民族的一部社会发展史。东巴文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用东巴象形文字记载的东巴经文典籍,多达2万多册、1500多种,其内容有哲学、历史、宗教、医学、音乐、绘画、舞蹈艺术等,堪称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从所周知东巴舞蹈是东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演绎了纳西族这部古老悠久历史纵集,而堪称“活”,故而清晰地为研究者们创造了一条研究探就纳西族历史便捷之路,而具学术研究价值。
3.2.2增强民族内聚力,构建和谐家园
我们知道舞蹈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宣传教化、团结鼓劲。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就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文化,就要有坚定的民族意识,使本民族的每个成员都团结起来,为民族的兴旺发展而努力,纳西族的舞蹈文化体现了这种思想。东巴经语“兄弟团结敌人惧,姊妹协力待客好”,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反映。石裕祖教师曾指出:“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是实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复兴中华民族文化重要战略措施,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创新,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需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搭建了一个更有作为的精神文明平台 。”
3.3纳西族舞蹈传承、发展的策略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舞蹈作艺术门类中的一种形式,具有一切上层建筑的特征,民族的、大众的、人民的、科学的文化才是永恒的文化,各民族文化必需兼容并蓄,构建出和谒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真正实现,各民族的文化艺术才能真正得到发展、高扬。
3.3.1政府大力支持,繁荣民族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是我国的瑰宝,要真正把“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文化艺术落实到实处,必须突出政府的先导作用。只有政府才能促使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聚结共议民族文化艺术发展之路。在丽江市委工作报告中提出“文化立市”的战略思路,具有前瞻性。据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馆长李席介绍,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东巴文化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博物馆现收藏了12000多件文物,多年来为保护、传承和弘扬东巴文化,宣传丽江立下了汗马功劳。1998年丽江县人民政府将塔城、鲁甸等6个较好地保存着纳西族传统民风民俗的乡镇划定为第一批“东巴文化原始生态保护区”。政府经常利用节庆日,进行规模性的社区文化艺术展演,宣扬民族精魂,发展民族文化。
3.3.2艺人传承、学校教育,后继有人
为了更好地抢救和保护纳西族舞蹈文化,在广泛民族地域空间里做好传承工作。据云南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最近完成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丽江城乡共有14个东巴文化传习机构,约有千名年轻人正在这些传习机构里学习东巴文化知识。在市教委的倡导下,在有条件的学校相继推行具有纳西民族舞蹈的健身操,组建传习东巴舞队,如大研中心完小,黄山小学、新闻小学等。
3.3.3加强学术促研,扩大民族文化影响
最早把纳西族东巴文化公诸于世的是法国人泰伦.拉科佩伦,他所编的《西藏附近文字的起源》一书,于1894年在伦敦出版。美国的学者洛克写下的《古纳西王国》和俄国学者顾彼德的《被遗忘的王国》则是影响力最深刻的。
由于东巴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为扩大丽江影响力,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研讨,先后有法国、英国、美国、俄国、德国、等国家的学者,前来收集、调查、研究纳西族东巴文化。近年来丽江加大了对当地优势文化资源--东巴文化的研究开发工作,在抢救、整理民族民间文化以及课题研究、对外学术流、民族文化的传承等方面都取得了累累硕果,促进了这一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
3.3.4搭建产业文化,创新、打造民族精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永葆微生机的源。丽江十年来积极实施文化旅游先导战略,以旅游为载体、文化为内涵,走出了一条以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全面带动全市经济社会突飞猛进发展的成功之路。从《纳西古乐》到《丽水金沙》、《蓝月亮》再到《映象丽江》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精品,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业的文化内涵,被称为“民族文化和旅游对接”的“丽江现象”和以“世界文化遗产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模式”。从一个过去不为人知的边陲小镇,到一获得多项殊荣的国际性旅游城市,民族文化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4 结语
在聆听了这纳西古韵后;在欣赏了这支东巴神舞后;在一个古老民族的感召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古老民族文明的艺术魅力,让我们体会到一个民族绽放千年的绚丽。我们无比折服的心灵,在不断的催促着将这神韵传承、发扬。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参考文献
[1]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2] 汪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3] 施惟达,段炳昌.云南民族文化概说.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4] 李群育.新编丽江风物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4 月第一版.
[5] 张兴荣.中国少数民族宗教音乐研究(云南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6] 云南民族艺术研究所.云南民族舞蹈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6 月第一版.
[7] 石裕祖,云南民族舞蹈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8] 赵世红,和品正.东巴艺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
[9]??王文学.民族文化与丽江未来发展.丽江日报,2007年3月.
[10] 戈阿干.东巴神系与东巴舞谱.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11] 和力民.论东巴文化在古代纳西族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东巴文化研究所论文选集.2005.
[12]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二期.
[13]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编撰委员会.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云南人民出版,2001年.?
[14] 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2006年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计划,2006年12月.
[15] l图片来自:丽江玉水寨杨德筠.纳西族东巴舞谱图.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