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盘龙城遗址的碳十四年代测定

来源 :江汉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zhi0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我们对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小嘴地点考古发掘采集的炭样进行了碳十四测年.利用0xCal软件,并参考测年单位层位和出土遗物反映的相对年代关系,我们分地点进一步校正了这批碳十四测年数据.其中杨家湾地点起始年代最大概率密度落在公元前1490年,结束年代最大概率密度落在1230年;小嘴地点起始年代最大概率密度落在公元前1440年,结束年代最大概率密度落在1250年.本次碳十四测年工作为盘龙城遗址首次成系列的采样和检测,极大细化、补充了该遗址的碳十四测年数据,为构建盘龙城遗址的年代框架、探讨盘龙城与中原地区相关遗址之间的年代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
其他文献
西河遗址2008年出土动物包括圆田螺、纹沼螺、鲤鱼、草鱼、青鱼、乌鳢、鳡鱼、鳖科、鸟纲、梅花鹿、麋鹿、猪和竹鼠科等;除猪可能为家养动物外,其余均为野生动物.西河以及其
公元前3千纪晚期,泰国他钦河流域至马来半岛出现了以空三足斝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班考遗址最为典型.该遗址的墓葬根据随葬陶器分为甲、乙两类,代表着不同性质的考古学遗
以恰当的方式对一台计算机进行编程能否生成真正的思维,这是围绕人工智能可能性的诸多争论所聚焦的问题.但是,若有思维,则必有在思维的存在者(thinking beings).对一台计算机进行编程,究竟使得何种类型的存在有了智能呢?是作为物理对象的这台计算机,或者这台计算机的某个部分,抑或是在这台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又或者是其他东西?当前几乎还没有对此问题的讨论.然而,如果人工智能是可能的,那么此问题就一定要有一个答案.然而,要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说明却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