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时政新闻的民生化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21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业界普遍认为,2002年江苏电视台推出的《南京零距离》开了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先河,之后,电视民生新闻仿佛在一夜间异军突起,各地电视台纷纷在原有时政新闻节目之外另设一档民生新闻节目,使电视民生新闻大有与时政新闻分庭抗礼之势。几年的博弈间,电视人逐渐认识到,民生新闻“一夜走红”的背后是人们对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呼唤,于是,电视新闻界开始尝试让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相融合。
  民生新闻的异军突起反映出人们对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呼唤和期待
  民生新闻的显著特点是平民化、低视角、本土化、贴近性,关注人民生计、关心百姓生活。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电视民生新闻的选题标准是:做普通观众喜欢看的、看得懂的新闻。不论是社会新闻、生活资讯、投诉热线都有一个统一的价值统帅,那就是使栏目“平民化、人性化”,体现新闻的“三贴近”原则。在叙述上,则以口语化、故事化、情节化和悬念化,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时再配上简短的评论,表明立场,亮明观点,说出观众要说的话,让观众拥有了话语权。
  而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往往是以传播者为中心,内容大都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仰视”,节目“官气”太重,给人一种遥不可及、高不可攀之感;二是“俯视”,当镜头对准普通百姓时,经常摆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相比之下,民生新闻的亲近性和生活化让更多的人喜欢看表述自己生活的新闻,这不仅彰显了民生新闻的魅力,也反映出人们对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呼唤和期待。
  民生新闻的呼声走低反映出人们审美疲劳和民生新闻的先天不足
  民生新闻诞生以来,以平民的视角,平易的叙述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但是这种“民间立场”逐渐演变成了对受众口味的盲目迎合,片面追求收视率,使民生新闻的格调逐渐下滑。一方面负面新闻和碎片新闻增多,另一方面,以低俗化、娱乐化吸引观众,让人觉得所谓民生新闻不仅琐碎,而且肤浅,使广大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更有甚者,有些民生新闻节目为了显示自己的民生立场,就坚决拒绝时政新闻,致使在权威性、价值观、信息量等方面本来就先天不足的民生新闻,把许多有价值的民生信息拒之门外。事实上,许多时政新闻包含着大量的民生信息,党委政府的政策措施、许多会议和领导活动也都是关注民生之举,如医疗改革、种粮直补、扩大内需十项举措等。
  
  刻意把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分设甚至对立起来对电视新闻极为有害
  
  一是定位上的错位和悖论:民生新闻关注民生,时政新闻是不是就不用关注民生了呢?民生新闻关注民生,这句话还有一句潜台词:时政新闻紧跟领导。这个理念会导致时政新闻违背新闻规律,把时政新闻要坚持的舆论导向变成一句空洞的口号,把时政新闻的作用简化为为领导服务。这一理念还会导致电视新闻工作者不去主动地了解受众服务受众,使时政新闻节目只强调权威性,强调代表党委政府说话,对观众采取一种我说你听,不可置疑的姿态。最差的情况是不但观众不喜欢,连记者自己也对这种节目敬而远之。这样的状态肯定难以准确传达党委政府的声音。
  二是两档栏目的割裂状态造成了电视新闻的“分裂症”:打开电视,在同一个台标之下,时政新闻在一本正经地传达党委政府的政令,民生新闻则东家长西家短地作亲民状。如果新闻的操作者稍不小心,电视新闻就可能表现得时政新闻照本宣科,民生新闻鸡毛蒜皮,两档节目呈现出一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分裂症状。
  三是对收视群体的人为割裂导致整体宣传效果的削弱: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的分设先入为主地把观众分为两种:一种只关心时政大事只看时政新闻,一种只关心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小事只看民生新闻,这种状态的结果是有的观众反映新闻节目报道老百姓的事太少,而有的又反映怎么很多大事都不做报道,在这里“国计”与“民生”失去了交汇点。这种人为的分割局面导致新闻整体传播效果的严重弱化。
  
  时政新闻如何实现民生化
  
  第一,把时政与民生相融合,打破传统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栏目分设的藩篱,追求“时政新闻民生化”与“民生新闻时政化”的对接,在一档节目内,让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扬长避短,共同关注大事小事,共同从更深的层次更宽的领域关注民生。
  第二,借鉴民生新闻的表现手法,柔化时政新闻。要辩证看待新闻的“软”与“硬”,寻求播报方式和报道风格的多元化,实现新闻传播权威性、指导性和贴近性三者的平衡。在报道“党委政府重视,老百姓关心”的信息点的基础上,强化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采用热线或短信互动、线索有奖征集、新闻故事化、现场报道、说新闻等形式,增强节目的亲和力、可视性和参与性。要在改进和压缩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上多动心思,把提升时政新闻品质的着力点放在贴近性和可看性上,摒弃领导活动会议报道的官气和程式化,以平民视角从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中提取更多有价值的民生信息。
  第三,引入“公共新闻”的理念。公共新闻是在国家公共意识日益强化的大背景下对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新的阐释和传播,强调的是媒体力量在公共生活领域的导向与介入。通过实施时政新闻的民生化,在节目中突出四个意识:“公众意识、互动意识、介入意识、舆论监督意识”,着力调整电视新闻的报道视角、报道内容、报道方式和播报风格,重点选择“党委政府重视,老百姓关心”的事进行报道。在党委政府要传达的内容和观众感兴趣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一方面使时政新闻增加亲和力,变得富有人情味,传达的信息也更有针对性,更能体现党委政府的意图。另一方面,使民生新闻更具广度和深度,强调民生新闻对社会对民众负责并积极地引导公众来关心公共事务。对于新闻事实除了报道“什么”,更关心“为什么”、“怎么办”。
  实现时政新闻民生化在当前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推动电视新闻的改革步伐,使新闻更加符合新闻规律,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全党全国齐心协力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能够更好地起到引导舆论、鼓舞群众、关注民生、启发民智的作用。
  (作者单位:驻马店电视台)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目前,课堂教学改革正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推进,我校启动了“问题导学,异质合作”的课堂改革实践。《生物课程标准》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在课堂改革中,如何利用学习小组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学习小组内的帮扶措施做了大胆尝试,下面将为大家一一展现。  一、稳定的学习小组是成功帮扶的前提  学习小组建设非常重要,没有稳定
摘 要: 在高中生物学习中,一些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而成为学困生,他们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往往存在厌学心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满足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中生物教师要采取措施对作为“弱势群体”的学困生进行转化,使他们愿意学习生物,并学好生物。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若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摘 要: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我们一直秉承的显性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显示出许多弊端和不足,这说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显性教育 隐性教育 互补性  一、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涵义  (一)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
本课题对湖北省及其周边地区菊科一年生植物鬼针草(BidensbipinnataL.)的生药学进行了研究,对其原植物、性状、显微特征等进行了系统描述;对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在鬼针草中首次
摘 要: 应用型本科必须加强工程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其适应企业的需求。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职业工程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法,通过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 工程职业能力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概述  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阶段,就业已经是学校、家长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企业求贤若渴、高薪虚位和学生奔波面试、择业无门的矛盾比较
摘 要: 生源是民办高校发展与支撑的生命线。以招收生源为生存的民办高校,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生源危机愈演愈烈。除外部环境因素外,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和稳定性不高、教育教学质量偏低、专业设置落后、就业率偏低、党团学工作滞后等现象的存在,是困惑和影响民办高校招生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招生工作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解析  国家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