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多巴胺液体致新生儿头皮损伤的防治

来源 :承德医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leiB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临床资料2000年1月至2002年6月,我科对住院的100例新生儿采用头皮静脉24小时输注多巴胺液体,年龄最小生后2小时,最大生后28天,用微量输液泵控制输入速度为每分钟2~5μg/kg[1].80例经过顺利,20例有不同程度的头皮损伤,其中10例红肿,5例青紫伴水泡,2例黑紫有破溃.
其他文献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是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其中主要病因是由子宫收缩乏力、胎盘粘连、滞留、产道损伤、凝血机制障碍所造成.本文主要对我院1060例产妇的产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1859年由Wilks首先描述,1920年被医学界公认,我国1956年首次报道.近几十年研究表明,UC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我国有明显增加趋势.有人统计
我院1997年~1998年收治氟乙酰胺中毒5例,全部合并心、脑改变,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史我院急诊科1997年6月~1998年7月接收氟乙酰胺中毒5例,女4例,男1例,年龄23~30岁,4例于
肝脏虽有胸廓保护,但其质脆、体大、质重,极易受损伤.同时肝脏血运丰富,结构功能复杂,伤情往往很重,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都很高.我院1989~1999年间共收治肝破裂患者280例,
1986年Binnig等人发明了原子力显微镜(AFM)[1].AFM技术与EM技术的主要不同是,AFM技术具备直接监测生物大分子的构像、聚合过程动态变化的能力,在水环境下监测单分子功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