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千秋太史公,笔下走龙蛇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umiu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在黄河边
  西汉时,司马迁出生在黄河边一个叫龙门的小城,这个小康之家,给予了司马迁最初的文学启蒙和教育。司马迁的家教很关键,他的父亲司马谈在当地素有威望,正是在他望子成龙的期待下,司马迁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诵习《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在那个书册典籍都是珍稀品的年代,小小年纪的司马迁,算得上博览群书了。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迁的父亲得到了京师长安太史令一职,老爸去当官,作为儿子的司马迁则乖乖留在龙门老家,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倒也自在悠然。
  一个人的境内游
  可是总在老家待着也不是长久之计,年轻人总要开拓视野,因此稍稍年长的司马迁离开了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经长成一个有学识、风度翩翩的少年,司马谈对他寄予厚望,鼓励儿子游历山川,增长见闻。于是,年轻的司马迁整顿行装,开始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他从京师长安出发向东南行,几乎游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什么湘西钱塘,姑苏淮阴,临淄曲阜……无数雄关大川尽收眼底,无数风土人情令他眼界大开,正是在这次游历中,他实地寻访中华名胜,遍访搜集遗闻古事,为他后来撰写史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境内游结束之后,司马迁回到长安,在时任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身边留了下来,因为父亲司马谈的推荐,司马迁得以出仕为郎中。
  听爸爸的话
  汉武帝元鼎六年,司马迁在继唐蒙、司马相如、公孙弘之后,再次出使西南,被派往巴、蜀以南筹划新郡的建设,随后又抚定了邛、榨、昆明,在第二年回朝向汉武帝复命。
  看着司马迁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他的父亲司马谈也心里安定了。在元封元年的一个春天,汉武帝東巡渤海返回的路上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生了一场大病的司马谈却没能参加,这对于参与制定封禅礼仪的官员来说是件不得了的事,司马谈因此郁郁寡欢,加重了病情。奉使西征的司马迁在完成任务后立即赶往泰山参加封禅大典,可司马迁哪知道,此时父亲已经生命垂危。
  在洛阳,司马迁见到了病危的父亲,弥留之际的司马谈仍然不忘教导司马迁,他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后来衰落了,难道要断送在我这儿吗?你继为太史,就可以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我死以后,你一定会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万不要忘记我要编写的论著啊。如果在我这中断了国家的历史记载,我会十分不安,你可要记在心里啊!”司马迁听了之后泪如泉涌,答道:“儿子虽然不聪敏,但是一定承继父亲编纂历史的夙愿,不敢有丝毫的缺漏。”
  生如鸿毛
  然而,司马迁没有想到,他安逸的人生即将发生一个重大的改变。由于他性格耿直,在“李陵诈降匈奴”的事件中触怒了汉武帝,许多大臣都见风使舵,一起声讨李陵的罪过,只有司马迁真心实意为李陵辩解,说他不是真正投降,而是找时机来报仇。随着公孙敖迎李陵未功,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之后,武帝杀了李陵一族,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按律当斩。
  司马迁想起了父亲临终对他说的一番肺腑之言,脑海中又浮现出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他知道,这都是贤士圣人发泄愤懑的作品。最终,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至此,司马迁背负着父亲穷尽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对极刑而无怯色,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了属于太史公的使命。
  重见天日
  司马迁有一个女儿嫁给了杨敞。杨敞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在汉昭帝刘弗陵时期,曾官至宰相。杨敞有两个儿子,也就是司马迁的外孙,大儿子杨忠,小儿子杨恽。杨恽从小就聪颖好学,他的母亲把自己珍藏着的《史记》拿出来给他阅读。这部伟大的著作承载着司马迁的使命,如今,通过女儿又传到了外孙这里。杨恽虽然很小,但他初读此书,便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爱不释手,一字字一篇篇,非常用心地把它读完。
  一晃好多年过去了,杨恽成年之后,每次重读《史记》都会热泪盈眶,扼腕叹息。在汉宣帝时期,杨恽被封为平通侯。那是一个清明的朝代,想到他的外祖父司马迁的这部巨著,于是杨恽上书汉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至此,这部伟大的史书终于可以重见天日,让天下人一睹它的风采。
  这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是“十五史”之首,难怪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其他文献
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期末和同学一道到羽楠家,每人要做一道家乡菜。我的手艺实不精湛,能拿得出手的仅是“番茄炒蛋”,而这道菜又实在不能将其美名为“家乡菜”。  市场里,发现黄瓜,便思量着做一道拍黄瓜。究其原因,除去它勉强与东北挂钩,实为方便至极。  回到家中,清水洗净,用刀背轻轻刮下一层薄皮。拍黄瓜不是靠刀刃切,而是用刀面拍。一刀板下去,咔嚓一声,黄瓜就裂开了,再切成一段段的
你渺小,你微弱,但你不会失去生命的光泽。  ——题记  老家的院落孤零零地摆着一株仙人球,很大,可是谁也不曾关心、注意过它。它所拥有的仅仅是一点点雨水、几缕阳光——没有谁敢去抚摸它,除了风。  我甚至伤害过它。在院子里玩耍时,对它毫不留情地踢了一脚,于是陶土做的花盆磕在地上,碎了,仙人球也碎了一半,再没有谁来保护它了。  搬到丹阳时,本来也准备将它留下,因对它心怀内疚,我将其放进一个花盆,带上了车
甜是我在乡下度过的童年中一个鲜明的记忆符号。  每天早上冲向村头那个卖麦芽糖的担子,几乎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坐在老屋的门槛上,从手中裹着白粉、露着黄澄澄断面的糖块中拿起一块,放入口中,轻微的酸涩后,甜蜜便在口中融化,扩散,弥漫,升腾,伴着丝丝的满足,让我飘飘欲仙,迷醉得不知身在何处。一块又一块,时间便在门口老树的叶影斑驳间,悄然而逝。  同样甜蜜的,还有华丽的金黄糖画。勺身上的指针是那么激动人心,
他七岁读书,十三岁能文;他奔波于求仕之路,才学虽高,却考场连连失意;他进入官场后,不但善于撰写诗文,而且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他的一生,坎坷曲折,深刻而复杂,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学作品。  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期文章,走进韩愈的一生。  童年困苦,科举失意  出生于大历三年(768年)的韩愈是北魏贵族后裔,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为官,父亲韩仲卿当时是秘书郎,只可惜在韩愈三岁
在丹麦奥胡斯城的一所中学体育场上,一次跑步选拔赛开始了。场上一共有几十名选手,学校还规定只有进入前10名的选手才有资格进入郡里举办的学生马拉松比赛。  枪响之后,选手们都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冲去。3圈之后,一个瘦弱的小男孩突然摔倒在地上,但是他只是揉了揉自己的腿,又追上去。5圈之后,已经摔倒过一次的那个小男孩又不行了,只见他捂着肚子跑到旁边“哗哗”地吐起来,但出人意料的是,吐完之后,他竟然一抹嘴巴又
我们常感喟古时的勇者是多么的大无畏,眉间尺砍下自己的头颅为干将莫邪复仇,汉高祖拔剑斩蛇起义……史海中数不清道不尽的勇士总是乱世豪杰,是力能扛鼎气吞山河的壮士。而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有人感慨世间再无勇士,乱世方显英雄本色。  殊不知,所谓的大勇者,并不时时刻刻都展现在拥有强健体魄和过人体质的壮士身上,有时,这样的一种“勇”反而体现在“弱者”、甚至是“残破者”身上。就像文中提到的盲诗人荷马、聋音乐家贝多
嗒,嗒,嗒,嗒……黑色的指针在白色的表盘中转动,带着我那无尽的内疚,落入时间的海洋——  作为学生,上学是我的本分。说起上学,不得不提到早起。每天早上,望着窗外微亮的天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抬起身体,睡眼朦胧地穿衣、叠被,一个不小心倒在床上,就再也没有起来的力气了。几秒钟后,再次进入了熟睡状态。我自己可是起不来的,每天早上铃声喧天,连桌子都被吵得来回晃个不停,可我竟丝毫听不到声音,还躺在床上继续做
【模拟金题】  请以“赶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思路导引】  1.写什么?题目“赶路”中的“路”,既可实指出行的路,又可虚指人生的路,如求学之路、成长之路、爱好之路、心灵之路等。“赶路”强调的是过程,不能限于某一点。  2. 怎么写?作为一种状态式的赶路,要解决的是因为什么而赶路;作为一种行为式的赶路,要解决的是怎样去赶路。  ①在求学之路中,不懈努力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好成绩,但并没有停止自己前
汪峰,60后,江西铅山人,现寄居于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有诗集《写在宗谱上》等。   青溪,青溪  青溪,青溪,一片叶子的名字,一把青草的名字  过于猛烈的舔啮,让我痛,  让一万只羔羊充满着善意的雪——  从一条河里取水,要翻过两座山  一个思念太深的人,从身体里走出  他以割破青山的低回,再吹一吹手指——  红岩石  火焰烧火焰的肝,火焰取火焰的胆。  一个周游列国的人,
秋晨,微雨,初凉。  踏在乌镇的石板路上,沐浴着湿润清凉的细雨,狭窄的街道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蜿蜒曲折,伸向远方。此时,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绾着长发的女子身着蓝衣黑裙,正在打开木门,收拾整理屋中的物品,迎接即将到来的游人。  艄公也刚刚登上乌篷船,摇着长长的橹,在泠泠作响的河水中緩缓游弋,划向我眼光到达不了的地方。  白墙黑瓦,葱茏的绿树掩映其间。游客们涌入了小镇,宁静的小镇顿时热闹起来。游客们的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