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管理:学前、学中、学后相互衔接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yang2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农学院于2017年12月被确定为北京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从学生的获得出发,北京农学院成立北农耕读教育中心,中心下设四个团队,包括教学团队、管理团队、新闻团队和学助团队,团队之间责任明确、分工协作,实现了整个学农工作的高效运行。
  为了突出课程的层次性,在课程体系的五个模块中,我们按照基础课平台、时令课平台、科普讲座平台进行进一步细化。基础课程平台:适合常年开设,由认知、技能、实验、文化、农艺、科学、生活模块构成;时令课程平台:适合各季开设,由春耕(春课)、夏耘(夏课)、秋收(秋课)、冬藏(冬课)四个模块构成;科普讲座平台:作为学农教育课外活动,由传统农业与文化、现代农业与科技、都市农业与社会三个模块构成。
  此外,我们还构建了学前、学中、学后相互衔接的课程管理体系。
  学前:专人负责,提前与实验校领导、教师对接,从信息系统开放时间到指导网络选课,从发送作息时间表到了解分宿舍、分桌就餐的人员安排,都做到有人能沟通、有人好商量,让学校放心。专人沟通,让我们能够提前了解对方学校教师、学生的具体情况,事无巨细,包括生病教师、学生的安排和服务,少数民族学生就餐等特殊需求,尽可能不让每一名学生掉队。专人对接,提前安排好接送车辆及带班志愿者,互通联系方式。志愿者在实验校师生出发前就到实验校进行对接,并陪同实验校师生一同乘车到学院,保证与实验校的无缝对接。
  学中:到校后,志愿者对接班级,陪同学生一起到宿舍,認识教室、校园环境等一周内可能接触的设施及场所。开营仪式要求任课教师到场,能够提早了解学校、学生的情况和特点,按照学校、学生特点,调整授课方式和授课风格。
  学后:有专业的摄影与摄像团队全程跟拍,制作光盘和相关影像资料,学农结束后,为师生免费寄送影像资料。
其他文献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辑的《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1911-1949年),已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全部出齐了。全书分为5辑,共90册,5000余万字,汇集了馆藏民国历史档案之精华,为中国近现代史和民国史研究提供
本刊关注rn来自北京市育才学校的学生苏芮莹谈起在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和同学们参加学农活动时很兴奋:“在‘小小建筑师’课程中,我们搬砖、和泥、砌砖……团队合作让我们很快就
期刊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于2015年10月成为北京市首批北京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截止到目前,基地已承接北京市城六区,50批次、54所学校的35000名师生来学院学农。  为满足学农课程实施的场地需求,学院全面开放绿色科技示范园、彩林园和畜牧兽医园三个特色鲜明的园区作为学农教学实践区,根据不同园区的特点,配置特色课程,如“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植生产类课程、展示现代节水灌溉技术的“微灌管路连接”课程,以及与
期刊
《北京档案》2002年第12期我们北京市档案战线上的干部职工对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党的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在我国进
中国农机院北京农机试验站学农教育基地自项目运行以来,按照学农“15858”工程部署,学农课程共设置接地气、接生活、接课本的体验探究课程58个门类,涉及走进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走进厨房、走进生活——从农田到餐桌,走进林业,走进渔业,走进农产品检测实验室,走进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基地,走进现代化牛场,走进农业艺术,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大板块。  中国农机院北京农机试验站利用试验站现代生态农业示范特色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作者在《中国强震活动图像与地震预报》中运用地震活动图像分析方法,对中国大陆1997~2005年M≥6强震危险性做出了趋势预测,经过预测期内强震实况检验,取得了较好效果。本文对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