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译《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译者主体性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cangl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译者是从事翻译活动的主体,译本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译者的风格、能力、创造性会在文本翻译中体现出来。早期的翻译主张忠实原作,主要分析译本是否完整传达原作的意图等,而忽略了译者主体性。如今,译者主体性越来越得到重视,从“隐身人”走到台前。本文主要探究郭沫若译《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郭沫若 《少年维特之烦恼》
   “所谓的译者主体性的含义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在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上凸显译者的独特性。”[1]虽然长期追求对原作的忠实性,但是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译者难免会受到个人能力、风格等的影响,从而有意或无意地进行一定的改写。
   郭沫若作为作家、诗人、戏剧家,他的翻译就会带有个人色彩。长期以来,有很多人对郭沫若的翻译作品进行了研究。王文华在《郭沫若翻译成就研究》中对郭沫若的主要譯著、翻译理论与实践、诗歌翻译等方面作了论述;孔令翠、王慧在《郭沫若翻译实践特色研究》中对郭沫若的原著选择、翻译取向、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风格、翻译语体、翻译类型、翻译模式、翻译特长到翻译地位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论述;在傅勇林等主编的《郭沫若翻译研究》中对郭沫若的背景、译文、思想、影响等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很多,就不一一赘述。
   对郭沫若译作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多是从他的诗歌翻译出发,如罗煦以郭沫若译《西风颂》为例,探究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影响下的译者的主体性[2];罗静斯也是从郭沫若译《西风颂》出发,论诗歌翻译中的主体性[3]。咸立强在《译者主体性视野里的郭译〈少年维特之烦恼〉》中,通过“‘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讨论《少年维特之烦恼》所体现出来的译者主体性特征”[4]。
   本文主要从译者的意向性与选择性、主体意识与潜意识、主体创造性三方面来浅析郭沫若译《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译者主体性。
   一.意向性与选择性
   “意向性指在特定的情况下译者的意图行为”[5],也就是译者对原作的选择与解读以及翻译策略的运用。如明末清初注重天文、数学、机械等科学技术书籍的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西方思想和文学的翻译则占据了主流。不同的历史环境下,译者会通过对文本的选择来传达自己的意图。
   歌德以自己的情感经历为原型,创作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小说面世后,在欧洲掀起了“维特热”。郭沫若在《序引》中交代了他翻译这部作品的过程及其中的艰辛:“这部《少年维特之烦恼》我存心移译已经四五年了。去年七月寄寓上海时,更经友人劝嘱,始决计移译。”[6]在翻译的过程中,歌德的很多思想都引起了他的共鸣,他对书中体现的“主情主义”、“泛神思想”等感到认同。在日本留学期间,郭沫若曾有一个时期相信泛神论。他在自叙中提过,因为喜欢泰戈尔和歌德而有了泛神论的哲学思想倾向。《少年维特之烦恼》在欧洲的重大影响以及郭沫若对其中思想的认同都是他翻译这本书的原因。同时,他在译者扉语中表明,希望读者从这本书中感受并赞叹维特的精神和性格,而经历同样不幸的人能从中汲取安慰。这些都体现了译者的意向性与选择性。
   作为诗人,郭沫若有其独特的译诗见解,并且用于自己的翻译实践中,提出了“风韵译”,即译诗必须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与韵律。郭沫若更偏向于将《少年维特之烦恼》看成一部散文诗集。在《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中,郭沫若详细论述了诗与散文的区别,认为不能拘泥于“韵”,所以散文诗之名不是悖理。从中可以看出郭沫若对于翻译形式的选择,也体现了他的意图。
   二.主体意识与潜意识
   不同的身份背景和学习经历都会使译者的个人风格和用语习惯等出现差异,这些会通过译者的主体意识或潜意识浮现在译文中。
   郭沫若的母亲在他幼时就不断教他唐诗,这种教育对他今后的文学生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他熟读古文典籍,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此外,他还接触了很多外国的文学作品。在日本留学时,因为阅读大量外文原著或名译本,不仅提高了外语水平,而且激发了郭沫若的文艺热情。精通外语、文学功底扎实、学识渊博,这些都是郭沫若作为译者所具备的良好素养,也是他成为翻译大家的必备前提。
   郭沫若翻译《少年维特之烦恼》时,中国的知识分子正处于新旧转型时期,作品中常见文言文与白话文交杂使用的情况。郭沫若译文中“群丘簇拥,为状至佳,所构成之溪谷亦极秀美。”[7]“步下一小丘,便到一崖扄之前,下阶可二十武,其处有清冷之水自大理石岩中迸出”[8]。这些译文完全就是文言句式,丝毫看不出德语原文的影子。译文中还有很多倒装和文言词语的例子,如咸立强提出的“良人”、“诸君”等。译文中还出现了大量“底”,这是因为当时“的地得”用法尚未明晰。
   文言文的应用就体现了郭沫若在教育经历的影响下译者主体意识与潜意识的发挥。另外,郭沫若是四川省乐山县人,他对于生长和养育自己的家乡满怀深情。他在日本留学,又在上海生活工作过,所以他的译文中有方言。不管是无意中使用还是刻意为之,都体现了译者主体性中的主体意识与潜意识。
   三.主体创造性
   “译者力图打破原文的桎梏,穿越时空的限制,为目的语文学带来新的惊喜。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就在于敢于取舍,敢于叛逆和创新。”[9]如绿原翻译《浮士德》时,将其译为散文的形式,完全打破了原作者赋予原作的形式,这就是一种叛逆和创新。上文提到的体现译者主体意识与潜意识的例子,其实也是译者主体创造性的一种表现。使用文言文,将德语原文的意思用文言形式表达出来,不拘泥于德语原文,进行了叛逆与创新。
   用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来看译者主体性中的主体创造性,可以对应四个步骤中的“容纳”,也就是译者把自己攫取到的原文意义,通过理解植入译文当中,进行创造性翻译,根据自己的思维模式,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并应用相应的技巧。如郭沫若译本开篇“分袂”一词就是他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创造性翻译。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学记》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论“学”专著,其学习理论对当代学习方式的变革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学记》中学生的有效学习是指学生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用、有效力的学习,具有主动性与交互性、普遍性与个性化、全局性与灵活性、生成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的特点,有效学习由学习动机、学习准备、学习内容、学习原则和学习运用五要素构成包括重视学习、立志勤勉、了解自我、重视基础、联系生活、善于联想、善学善问、藏息相辅、
2021年是农历辛丑牛年。在动物中,与人们关系最亲密的要算牛了。人们吃牛肉,喝牛奶,穿牛皮鞋,拎牛皮箱,用牛耕种,使牛拉车,有些民族还有斗牛的风俗,以此表现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和气概。牛和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无怪乎在人类早期的艺术作品中,野牛常常是人们所描绘的对象,如法国诺克斯洞穴和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壁画。在我国的青铜艺术中,牛的形象则被夸大地铸成了青铜器上的兽纹,人们也称它为“饕餮(tāo ti
期刊
高职院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的构建关系到院校人事制度管理和教职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影响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培养和人才培养质量 但很多院校对于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并
古往今来,在学问和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大家,几乎没有一个人不喜欢读书的。  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苏轼被贬到海南岛,没有随身携带书籍,在简陋的草棚里,和儿子一起默书抄书,乐此不疲。曾国藩半生戎马,行军途中哪怕再忙,也会抽时间读书。由此可见,读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可是,常常听乡下的亲戚和爸爸妈妈打电话时说,打算让自己的子女读完初中就辍学——要么去打工,要么去学一门手艺。父母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对《学记》教育思想进行讨论研究,并从教学原则角度探讨了《学记》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启示,希望能够为国际汉语教师在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关键词:《学记》 教学原则 国际汉语   通过总结先秦以来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学记》提出了一系列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包括启发诱导、藏息相辅、教学相长、豫时逊摩和长善救失等原则,本文就这五项教学原则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启示展开探讨。   一.
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学堂,老师的任务是做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老 师只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化教为学,
内容摘要:李白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唐代诗人,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璀璨的明星,他优秀的诗篇脍炙人口,把中国的诗歌艺术推上了顶峰;而贡戈拉是西班牙“黄金世纪”的杰出诗人,是西班牙文坛三大巨匠之一,他巴洛克诗歌富于变化的表达方式,追求艺术完美的“夸饰主义”文风在当时的西班牙盛极一时,影响深远。李白被国人尊称为“诗仙”,而贡戈拉也被世人誉为“抒情王子”。本文将从历史视角,剖析东西方两大诗坛圣手在遭遇 “生命”
基层党课教育是对学校党员和积极分子的知识教育,从方针、政策和思政知识等方面展开综合叙述,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基于此,文章首先简要地介
学校发展,关键在人;队伍强,则事业兴。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一直以来都是高职教育决胜重点。学院应该始终贯彻人才强校的战略,不断地加强对师资力量队伍的建设,推动其教育课程的科学与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之际,2021年5月2日,我的母校南昌大学也将迎来建校一百周年华诞。这是一个充满喜庆的日子,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  香樟园里的南昌大学啊,您与党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百年校庆,是南昌大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是南昌大学革故鼎新,再续辉煌的新起点;是南昌大学上下齐心谋发展,勠力创一流强大合力的新契机。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转眼,我已经在这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