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标准认为,课程不是教材,教学也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是“知识移植”的过程。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这种教学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教学环境中的教学。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要明确课程不仅仅是教材,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结合。在这种新理念下,要想有效的实施英语课堂课程资源的开发,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略。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资源作用
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人格;二是教师的视野和能力影响着学生的视野和能力。新课程中的教师是课程资源重要的开发者,课程开发给老师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于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来说,老师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他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对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能力直接影响这个学校、这个班级的学生。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建构主义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并未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当学生没有方法、思维没有打开时,教师帮助引导;当学生迷路时,教师引导辩明方向;当学生畏惧时,教师引导鼓励增强信心;当学生对文本不理解时,教师可以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去感受。具体地说,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起如下作用:
1.规范行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都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并且及时地加以引导、评价和鼓励,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2.排除障碍。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碍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及时的指导,才能使学生很快地排除障碍。如我在组织课堂教学时,经常发现有些中等生在交流时存在着因单词不懂、课文不熟而造成的思维障碍后,就立即给这些学生进行辅导,使他们能够顺利地与其他同学交流。
3.引导深化。在开始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时,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浅层次、表面化而忽略深层独特性的探究。这是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引起注意的。如我在教学“The Moonlight Sanata”时,让学生分组列出他们所知道的音乐,然后各小组report,我在黑板上把学生说出的现代音乐列为一组,把古典的音乐作为另外一组,我指着现代音乐说“They are pop songs.” 学生自然地用汉语说出另一组是古典音乐,这时我在黑板上板书 “classical songs”, 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并记住了classical这个单词。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认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教师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创设问题时,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问题必须符合维过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学生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实际具有的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在这两种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形象地把它称为是“跳一跳,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手,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是最有探究价值的太难或太易都没有探究价值。如我在教学Bill Gates这课时,从问题的形式上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生成问题,如提问“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来展现盖茨的?” 即给学生一个质疑的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里进行探讨,接着,我又在内容上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从盖茨身上能学到什么内容等等?引出学生更多的见解、问题。
三、恰当使用合作与交往的过程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必须有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没有思考的存在,当然也就不会有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
间。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简单、太直接,不能让学生不加思考便可答出,而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凡教师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都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如果问题一提出马上就让学生回答,可能只有个别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做出反应,而多数学生可能还来不及思考。总之,只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逐渐发展起来。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呢?
1.合作学习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独立思考就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将流于形式,质量不高。有准备的讨论交流,才可能是高质量的交流。如我在教学“Traffic Accident”这课时,三次采用合作学习,每次都给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时间,最后组内代表汇报,效果非常好。
2.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给学生思维空间。如在教学A Traffic Accident时,我让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发现交通事故该怎么办,如何避免交通事故等。教师设计这些探究性的问题,学生便积极地阅读思考探究,最后有十几个建议。如果教师不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答案只能是教师灌给学生。
3.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思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苏霍姆林思基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其实就是这种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如在传授现在完成时语法复习课时,我自始至终在为学生创设活动空间。如让学生开展调查统计、汇报,语法归纳让学生讲、难点让学生议、知识规律、学习策略让学生找等方法。
四、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形象写照,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多元化的,事物的复杂性、学生的差异性,
使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整齐划一,束缚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教师要重视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还表现在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这种独特性是人的个性完善的内在资源。因此,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不能用一个水平衡量学生,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如我在教学She Taught Herself时,当同学们对“钱能买到幸福”这一主题表述各自的意见时,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认为钱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墓”,是快乐的源泉;有的认为钱不是万能的,“男人有钱就变坏”,是万恶之本。当问到有了钱怎么用时,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都是真实想法的表述,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由此,教师并没有像以往那样把道理硬灌给学生,而是让他们在讨论中去体会,去感受,去领悟。
五、创造性运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传统的教学与新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以往的教学只是要求讲解知识点,而现在的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教师与学生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从独立学习转向了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变化,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式学习。教师要深入地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他们的智慧是如何建构的,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应该是被灌进去的、背进去的,而应该是通过活跃的探究与学习过程建构起来的,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充分有效地将教材中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资源作用
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人格;二是教师的视野和能力影响着学生的视野和能力。新课程中的教师是课程资源重要的开发者,课程开发给老师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于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来说,老师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他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对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能力直接影响这个学校、这个班级的学生。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建构主义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并未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当学生没有方法、思维没有打开时,教师帮助引导;当学生迷路时,教师引导辩明方向;当学生畏惧时,教师引导鼓励增强信心;当学生对文本不理解时,教师可以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去感受。具体地说,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起如下作用:
1.规范行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都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并且及时地加以引导、评价和鼓励,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2.排除障碍。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碍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及时的指导,才能使学生很快地排除障碍。如我在组织课堂教学时,经常发现有些中等生在交流时存在着因单词不懂、课文不熟而造成的思维障碍后,就立即给这些学生进行辅导,使他们能够顺利地与其他同学交流。
3.引导深化。在开始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时,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浅层次、表面化而忽略深层独特性的探究。这是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引起注意的。如我在教学“The Moonlight Sanata”时,让学生分组列出他们所知道的音乐,然后各小组report,我在黑板上把学生说出的现代音乐列为一组,把古典的音乐作为另外一组,我指着现代音乐说“They are pop songs.” 学生自然地用汉语说出另一组是古典音乐,这时我在黑板上板书 “classical songs”, 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并记住了classical这个单词。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认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教师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创设问题时,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问题必须符合维过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学生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实际具有的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在这两种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形象地把它称为是“跳一跳,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手,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是最有探究价值的太难或太易都没有探究价值。如我在教学Bill Gates这课时,从问题的形式上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生成问题,如提问“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来展现盖茨的?” 即给学生一个质疑的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里进行探讨,接着,我又在内容上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从盖茨身上能学到什么内容等等?引出学生更多的见解、问题。
三、恰当使用合作与交往的过程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必须有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没有思考的存在,当然也就不会有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
间。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简单、太直接,不能让学生不加思考便可答出,而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凡教师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都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如果问题一提出马上就让学生回答,可能只有个别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做出反应,而多数学生可能还来不及思考。总之,只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逐渐发展起来。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呢?
1.合作学习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独立思考就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将流于形式,质量不高。有准备的讨论交流,才可能是高质量的交流。如我在教学“Traffic Accident”这课时,三次采用合作学习,每次都给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时间,最后组内代表汇报,效果非常好。
2.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给学生思维空间。如在教学A Traffic Accident时,我让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发现交通事故该怎么办,如何避免交通事故等。教师设计这些探究性的问题,学生便积极地阅读思考探究,最后有十几个建议。如果教师不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答案只能是教师灌给学生。
3.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思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苏霍姆林思基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其实就是这种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如在传授现在完成时语法复习课时,我自始至终在为学生创设活动空间。如让学生开展调查统计、汇报,语法归纳让学生讲、难点让学生议、知识规律、学习策略让学生找等方法。
四、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形象写照,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多元化的,事物的复杂性、学生的差异性,
使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整齐划一,束缚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教师要重视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还表现在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这种独特性是人的个性完善的内在资源。因此,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不能用一个水平衡量学生,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如我在教学She Taught Herself时,当同学们对“钱能买到幸福”这一主题表述各自的意见时,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认为钱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墓”,是快乐的源泉;有的认为钱不是万能的,“男人有钱就变坏”,是万恶之本。当问到有了钱怎么用时,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都是真实想法的表述,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由此,教师并没有像以往那样把道理硬灌给学生,而是让他们在讨论中去体会,去感受,去领悟。
五、创造性运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传统的教学与新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以往的教学只是要求讲解知识点,而现在的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教师与学生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从独立学习转向了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变化,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式学习。教师要深入地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他们的智慧是如何建构的,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应该是被灌进去的、背进去的,而应该是通过活跃的探究与学习过程建构起来的,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充分有效地将教材中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