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中学数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优化教学情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关键词:优化;情境;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的各項素质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人的智力素质中,数学(计算)能力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注重优化教学情境,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
我的作法主要有:
一、遵循教改方向,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参与
教育部新颁布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就为我们进行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变得被动。他们因缺少自信而变得内向、恭顺,常此以往,就会窒息了创造性。由此看来,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必须使过去一直沿用的陈旧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改变,才能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得到落实。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按:指由观察、实验、生产劳动或教师叙述中获得的事实材料)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一个解释。”
我们的教学实践早已充分证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论语·雍也》)只有在教学活动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改变以往灌输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只有充分调动学系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将中学数学课堂,变成促使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二、精选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习主体的兴趣
按照《纲要》的要求,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有多种教学模式可供选择。
1、精讲多练模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主张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作为教学的首要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即五环节教学法。在这一教学模式中,重在教师讲课要“质”,即“精讲”;学生练习要“量”,即“多练”。
2、探究发现模式
美国认知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要求教师多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判断,从而发现应得的结构或规律。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研究分析——推测归纳——验证总结,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逐步成长为“发现者”。
3、反馈评价模式
美国的教育学家布鲁姆与科尔·P·乔治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提出的教育理论,均注重信息组织和控制。布鲁姆提出目标定向——实施教学——成果检测——反馈矫正——平行检测。他的教学原则强调教学目标的组织落实,注重教学过程的分解,有助于夯实基础。而乔治的教学原则,则通过准备——讲解和演示——提问——布置作业——反馈和矫正——评估和评价这一系列教学程序,强调教学组织者的主导作用,通过深入掌控教学过程,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相长。
4、多媒体课件模式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在我国基础教学领域的普遍应用,为中学数学改变传统教学手段的单一性,提供了可能。教师借助计算机,能够立足于自己教育对象的学习实际,有的放矢地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将各种教学信息加以整合,因而,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参与性更强,通过理想的人机交互,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引导自学模式
中学阶段的某些教学内容,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归纳总结,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通过举一反三,实现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目的。引导学生开展自学模式,并不是要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单打独斗,而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在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同时,发现、发展中学生的数学潜能,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不断提升。
三、面向全体学生,认真培养学习主体的能力
为了尽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口号。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深入过细地组织教学,将培养学习主体的探究、学习能力,真正落到实处。
俗话讲,“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学生的数学能力而言,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智能倾向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使他们都能够在个人原有的水平上,通过积极学习,主动探究,迎接新挑战,掌握新知识,获得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并不让学生花专门的功夫去记诵规则和结论:对事实的思考,同时也就是对概括的逐步识记。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
实践证明: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犹如一桶火药,等待教师的点燃。我们只有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施教得法,才能够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之花,开得缤纷璀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4.
[2] 刘振山主编《教研手册》,华夏出版社,2001.5.
[3] [前苏]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是建议》(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1.
[4]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关键词:优化;情境;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的各項素质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人的智力素质中,数学(计算)能力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注重优化教学情境,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
我的作法主要有:
一、遵循教改方向,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参与
教育部新颁布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就为我们进行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变得被动。他们因缺少自信而变得内向、恭顺,常此以往,就会窒息了创造性。由此看来,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必须使过去一直沿用的陈旧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改变,才能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得到落实。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按:指由观察、实验、生产劳动或教师叙述中获得的事实材料)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一个解释。”
我们的教学实践早已充分证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论语·雍也》)只有在教学活动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改变以往灌输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只有充分调动学系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将中学数学课堂,变成促使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二、精选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习主体的兴趣
按照《纲要》的要求,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有多种教学模式可供选择。
1、精讲多练模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主张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作为教学的首要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即五环节教学法。在这一教学模式中,重在教师讲课要“质”,即“精讲”;学生练习要“量”,即“多练”。
2、探究发现模式
美国认知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要求教师多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判断,从而发现应得的结构或规律。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研究分析——推测归纳——验证总结,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逐步成长为“发现者”。
3、反馈评价模式
美国的教育学家布鲁姆与科尔·P·乔治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提出的教育理论,均注重信息组织和控制。布鲁姆提出目标定向——实施教学——成果检测——反馈矫正——平行检测。他的教学原则强调教学目标的组织落实,注重教学过程的分解,有助于夯实基础。而乔治的教学原则,则通过准备——讲解和演示——提问——布置作业——反馈和矫正——评估和评价这一系列教学程序,强调教学组织者的主导作用,通过深入掌控教学过程,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相长。
4、多媒体课件模式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在我国基础教学领域的普遍应用,为中学数学改变传统教学手段的单一性,提供了可能。教师借助计算机,能够立足于自己教育对象的学习实际,有的放矢地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将各种教学信息加以整合,因而,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参与性更强,通过理想的人机交互,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引导自学模式
中学阶段的某些教学内容,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归纳总结,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通过举一反三,实现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目的。引导学生开展自学模式,并不是要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单打独斗,而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在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同时,发现、发展中学生的数学潜能,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不断提升。
三、面向全体学生,认真培养学习主体的能力
为了尽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口号。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深入过细地组织教学,将培养学习主体的探究、学习能力,真正落到实处。
俗话讲,“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学生的数学能力而言,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智能倾向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使他们都能够在个人原有的水平上,通过积极学习,主动探究,迎接新挑战,掌握新知识,获得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并不让学生花专门的功夫去记诵规则和结论:对事实的思考,同时也就是对概括的逐步识记。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
实践证明: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犹如一桶火药,等待教师的点燃。我们只有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施教得法,才能够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之花,开得缤纷璀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4.
[2] 刘振山主编《教研手册》,华夏出版社,2001.5.
[3] [前苏]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是建议》(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1.
[4]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