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让数学课堂更鲜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ird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1
  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我们的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这才是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一、说课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是“加强生活体验,注重学生发展”。
  二、说教材
  《秒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学生在认识了时、分之后对时间单位的进一步学习,教材借助生活情境导入秒的认识,并且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重在使学生建立“秒”的时间观念,理解分与秒的关系。
  三、说教学目标
  解读教材和课标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了以下三方面的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的特征,初步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1秒的概念,知道1分=60秒。
  能力目标: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并适时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
  其中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进率以及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是教学的重点。这个阶段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听说过秒,但很少用到秒,学生从时、分到秒的过渡,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时间单位秒。
  根据本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起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在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以及探索分和秒的关系。
  四、说教学方法
  要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就要选择适当的教法与学法。
  1.以人为本地教:教是为学服务的,本课主要采用了创景激情、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等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变静态的文本教材为动态的学习资源。
  2.注重体验地学:“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观察的方法、活动实践的方法、独立思考的方法、小组交流、课外阅读的方法。
  五、说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课件演示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场景,并引出课题《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课件再现除夕之夜的钟声,并通过随钟声倒计时数数引出学习课题。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切实感受“秒”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时间单位“秒”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观察探究,建立概念
  分4步完成:
  (1)以认识钟表为起点,通过认识电子钟表,进而认识钟面上的秒针。
  (2)建立时间观念—秒。A、首先让学生认识几种可以计量秒的工具,然后看课件演示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B、认识几秒。让学生观察钟面上秒针走动留下的阴影,其中设计了秒针从12走到数字1,秒针从12走过数字6后面2小格,秒针从数字1走到数字3这几种情况,让学生说不同的看法。C、体验1秒有多长,让学生听秒针走动发出的声音,并让他们用一种声音来表示1秒的时间,学生做一个动作来表示1秒的时间,他们可能会拍一下手,眨一下眼,跺一下脚等等让学生感受1秒的短暂,增加了感性认识,用实际动作体验了一秒的长短。D、随后进行一系列的估测活动,体验几秒。
  (3)探究分和秒之间的关系。
  先让学生想一想秒针走一圈是多少秒?猜想1分等于多少秒?课件演示,在小组内商量:秒针走一圈后,分针有什么变化?思考:分和秒有什么关系?采用合作探究,交流汇报的方式来进行这一环节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4)体验1分的长短。
  课堂上,学生在口算比赛中再一次体验了1分钟有多长。首先,口算是我们数学课堂一项基本的训练,把它作为1分钟的体验内容,可以让我们活动的数学成分更浓。通过体验,可以让学生对1分钟有更充分的感受。接着欣赏课件使学生感受到一分虽然短,但却能做很多事,使学生懂得珍惜时间。
  (设计意图:教学分四个层次进行,以认识钟表为起点。随后根据钟面秒针走动情况认识时间单位“秒”。并采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体验1秒有多长,让他们切实建立秒的时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分与秒的关系,总结出分和秒之间的进率,最后体验1分的长度。)
  3.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一共设计了四个层次性的练习,第一个是活动练习:首先让学生们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1秒种可以做一件什么事情,接着让全体同学跟着做一做;然后通过10秒小闹钟、估一估老师写字用了多少秒、一分钟能做多少道口算题等游戏加深了对秒的持续时间的估算和体验,建立了秒和分的时间观念。第二个练习是练习十四的第1题,巩固对时、分、秒这3个时间单位的认识,巩固对相邻时间单位之间进率的认识。第三个练习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思考,生活中有哪些时候需要用秒来计量时间?进一步巩固对时、分、秒这3个时间单位的认识。第四个练习是欣赏美丽宜昌风光,然后提出问题:我们休息了多长时间?有部分孩子有较强的时间观念,估计出我们休息了30秒,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美丽家乡的情感;进而出示课件,进一步感受1秒的价值。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紧紧围绕加深秒的认识而展开,练习目的明确、形式多样、素材新颖。这些练习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秒的理解.而且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渗透了情感教育。)
  4.归纳整理,当堂检测
  小结本课,出示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引起师生共鸣,激发学生珍惜时间的情感。布置课堂作业,当堂进行达标检测。
  六、这节课在设计上还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1.给学生提供了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本课我采用了大量的现实素材,例如:“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刘翔110跨栏破世界纪录的12秒88以及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人类利用1秒钟可以做许多了不起的事情等事例。这些事例都是有重要价值和意義的信息,而且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这些素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体现了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思想。
  2.渗透了德育教育。本课里渗透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教育和珍惜时间的教育。
  七、反思
  统观整节课的教学,我突出了让学生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设计了学生喜欢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1秒、1分的长短,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本节课始终贯穿的一根主线就是让学生不断的、有层次性的体验,这样既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较准确地体验了一秒,也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1  一、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没有兴趣去做某件事的话会让人感到力不从心,学习自然也是如此。数学属于理科类的科目,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也可能是很多学生对数学并不感兴趣甚至对数学产生了厌烦心理的主要原因吧。所以,要想让数学课堂更加高效,当务之急就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有了兴趣便就有了动力,那么学好数学自然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1  一、在教学过程中转换教师的角  新课标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去充分体验数学和欣赏数学,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获得过程,学会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扮演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每个学
期刊
【摘 要】 当今,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已成为教育研究者的一个课题。越来越多教师意识到要提高教学效率,要求我们在研究教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研究,尤其要注重优化课堂,给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氛围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优化课堂;最佳学习氛围;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1  二十一世纪是
期刊
【摘 要】 “语文是百科之母”,它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对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究,应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进行综合研究。本文从教师“满堂彩”为特征的讲析法存在的弊端,“讨论训练法”的优点,如何实施“讨论训练法”等方面介绍笔者对语文课堂教学法的初步探索。  【关键词】 课堂;教学法;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
期刊
【摘 要】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何有效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呢?这就要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以及教师做好学生的参与引导,让学生全面有效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  【关键词】 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有效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1  课堂教学本质是指通过课堂的教学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目的。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常言道:教无定法。课堂教学的艺术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优化策略,则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艺术,有路径可寻。  一、阅读朗诵,品味感悟  阅读教学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1  《蜀道难》具有震撼人心的永恒魅力,全诗都洋溢着一股涵盖天地的雄浑之气,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扛鼎之作。  一、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彰显淋漓  在这首诗里,我们读到的是博大、雄浑、深沉、超逸,充沛的活力,浓郁的激情,不息的生命力和丰富而崭新的生活体验。《蜀道难》把想象、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写景抒情,从蚕丛开
期刊
【摘 要】 一个人的阅读史,即是他的心灵发育史。它比图像更空灵,比记忆更清晰,比冥想更深邃。它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让你凌驾于伟人的思考之上。  【关键词】 阅读;丰富内涵;拓展知识;增进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1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通過阅读你可以视通四海,思接千古,与智者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1  1、教学例1  师:同学们,咱们已经认识了分数!这儿有几幅图,请你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师:结合图形判断,这四个分数你能把它分分类吗?  生:==放一类  师:到底等不等?我们来进行比较。  教师演示。  2、教学例2  师(指示):观察这三个分数,它们的分母一样吗?分子呢?但大小?猜一猜,其他
期刊
【摘 要】 本文利用氢气反应原理,结合氢气的性质检验原理,设计了一套对氢气反应及其性质检验的微型化学实验装置,该设置能很好的解决常规实验的过程难以控制等不足,具有安全性高、节约时间和药品,适合于课堂教学,给学生直观、准确、科学的认识,加深学生的理解。  【关键词】 微型化学实验;氢气制备;装置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