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经济上,再生水未必是一个非常经济的选择。它是在水资源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再生水利用量占北京市用水总量的近1/5,已成为我市 “第二水源”。经过处理之后的再生水,将作为补给水源,流回到凉水河。而再生水要“物尽其用”,政府应承担更多责任。
■ 再生水成为北京“第二水源”
段福海是怀柔区桥梓镇北宅村的村民,在他家的小院内,有一个红色的压水泵,虽然已经老旧,且家里的自来水管很好用,但段福海一直都舍不得拆掉。“以前使用的水,都是通过压水泵抽上来的地表水,不干净也不卫生,现在有了自来水,这个压水泵基本上就没用过了。”段福海说。
段福海的老伴今年68岁,43年前,她嫁到北宅村时,全村吃水的状况,依然记忆犹新:“当年吃水得一桶一桶到外面去挑,后来我们在院里安上了压水泵,但是地表水不干净,用水安全一直得不到保证。”
不过,随着北宅新农村循环水务工程的建设,每个村民的家中都安上了水管,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全村600多户村民的用水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
有了干净水源的保障,当地民俗旅游业也飞速发展起来。附近依山傍水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不少游客来这里休闲娱乐。旅游产业的兴旺,也引发了水源保护地水污染的问题,为此,当地专门兴建了小型污水处理系统。
小型污水处理系统虽然深埋地下,却是怀柔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工程建设从山顶到河谷,依次建设了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工程以恢复河流自然形态为前提,有机结合绿化带和河道,建设起了生态防护线,不仅清理河道垃圾,还恢复景观生态,营造出了优美的水环境。
如今,北京现有大中型污水处理厂40座、城镇小型污水处理厂42座、村级污水处理设施794座,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399万立方米;污水管线6641公里;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设施6座,日处理能力1710吨。再生水利用量已占全市用水总量的近1/5,再生水已成为我市 “第二水源”。
■ “通心粉”让废水变纯水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路路东区,还是一片待建的开阔地。一个地方却在露天里也有着20多度的余温。
这是污水处理厂的蓄水池,几个见方的大池子里装满了深灰色的水;它们来自各个家庭的生活废水、各家工厂的生产废水。其中的两个池子中,污水在不安分地涌动着,在水面上冲出了数不清的圆圈。
“这是曝气,污水处理中的一个环节。”北京博大水务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石晔说。
曝气可以让空气与水强烈接触,从而使氧溶解于水中,或者将水中不需要的气体、挥发性物质释放。经过曝气、沉淀等一系列精细化处理之后,污水才会达到排放入河的标准。其中一部分被送入旁边的开发区东区再生水厂。
将处理后的污水进一步加工,使其成为更高质量的再生水,就是这家再生水厂的任务。3名工人在二楼的控制室内,用电脑指挥着玻璃墙外的生产车间。
车间内,左右两个区域分块地竖着一排排的大圆柱。柱子是中空的,每一根柱子里还装着众多的小空心柱,就如同意大利通心粉一样。从污水处理厂运送到这里的水源,就被装在右侧圆柱内的“通心粉”内。石晔说,这些水要经过两次“脱胎换骨”。 这时,已经接近纯水了,这样的水恰是一些工业企业所需要的。
位于东区再生水厂旁边的企业就是国内最大的液晶面板生产线——京东方8.5代线,同时是再生水的使用大户。
“现在,开发区一年大概用水2500万吨。2012年,再生水的使用量大约有1000万吨。”石晔说,在亦庄,自来水需要从北京市区内通过管网引入,这些再生水的使用相当于为北京市节省了1000万吨的新水。
■再生水利用不是终极目标
再生水在北京能否进行大范围的推广?要缓解北京水资源的紧张,这是否成为一个终极的办法?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教授宋国君认为,一个举措能否长远、持续,应该遵循这样一个原则——要符合成本收益。也就是说,再生水厂应当赚钱,使用者又用得起。
记者从一些再生水厂了解到,再生水的定价一开设定为每吨5.1元;2008年刚建成时,一吨工业用自来水的价格是5.6元。这4年,工业用自来水已经升到了6.21元;不过再生水的价格一直没有变。这主要是考虑到企业的吸引力;当然,政府会进行一部分补贴。
“成本收益,指的都是全部的成本、全部的收益。不能把一部分撇开不算。如果抛开了政府的补贴来算成本、收益,就会出现价格扭曲。”宋国君说,再生水的推广和应用,其实有很多的限制因素。首先就是,它只用于工业,而不能直接饮用、洗澡等;作为工业用水,一些高科技企业用水量比较少,能够承担它的成本。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是否还能够持续下去?如果工业水量很大,是否还能低于自来水价格?其次,就是距离的问题。由于再生水需要专用的水网,所以处理之后,也不能输送更大的距离。
“它可以成为一种示范,但是要成为比较理想的、可持续的、长远的政策,一定要考虑全成本、全收益,通过成本收益的比较。”宋国君说,国外也有再生水厂的案例,但是并不太多。
石晔也告诉记者,在国外,节约水资源的形式并不是单一的,从实际情况上,一些并不缺水的地区不必建设再生水厂。而且从经济上,再生水也未必是一个非常经济的选择。它是在水资源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的一种无奈的选择。正如在一样水资源紧张的太空,“微滤”和“反渗透”的工艺,也一样被用在了尿液、汗液的回收上,收集之后要再生、再利用。只是那是一个小型的反渗透系统,效率更高、处理的效果更好。
■ 再生水要“物尽其用”
目前,全市的污水厂也都在升级改造,逐步扩大处理能力。另据了解,未来一到两年时间,全市的污水处理厂,将全部升级为再生水厂。届时,所有的水出厂时,均能实现再利用。不过,再生水尚未做到“物尽其用”,2010年显示的利用率是60%,也就是说,还有4成的再生水没用到,直接排到了河流中。
而再生水利用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铺设再生水管线的难度比较大,尤其是老城区,还受到拆迁的制约;二是运输成本比较高,对那些不在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用户,中水公司都是靠水车送水,燃油费、车辆保险费、保养维修费及人工费都得计算在内,而再生水的价格从2003年起,就再未调整过,至今仍是每立方米1元。
对此,清华大学水处理专业教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分会给水委员会副主任王占生认为,社会管理部门应在再生水利用中承担更多的责任。“铺设管网需要大量资金,而且牵涉到城市建设的很多方面,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因此,只有靠政府投资才能完成这项工程。”
北京的污水处理现状是全国最好的,但污水处理厂的规划,远远跟不上城市的扩张,所以污水处理能力,远远落后于现在产生的污水量。
王占生认为,在人口压力下,保护水环境,不只是污水处理厂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加强管理、加大监督力度、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
王占生说,污水厂向河流排污,超负荷运行也许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是,污水厂向河流偷排未经处理的污水,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偷排往往是在深夜或凌晨进行,查处确实存在困难,但与此同时,媒体的曝光、环保组织的举报、居民的反映,为何难以奏效或效果不明显,有关部门需要反思。”另外,像洗车店、高尔夫球场这类高耗水的行业,政府也应该对其布局进行调整,不应该放任其在河流岸边随意建设。王占生指出,政府也应该呼吁节水减排,提高居民的节水意识,减轻污水处理厂的压力。
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是北京市最大的污水处理厂,也是目前我国第三大污水处理厂。目前,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正在进行升级改造,预计2015年竣工投用后,该水厂的日处理规模将达到100万吨,将占到本市全部再生水处理量的40%以上,超越北京清河再生水厂,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再生水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直接排入通惠河下游,主要潜在用户有工业、第一发电厂、市政杂用和农业灌溉等。
再生水利用量占北京市用水总量的近1/5,已成为我市 “第二水源”。经过处理之后的再生水,将作为补给水源,流回到凉水河。而再生水要“物尽其用”,政府应承担更多责任。
■ 再生水成为北京“第二水源”
段福海是怀柔区桥梓镇北宅村的村民,在他家的小院内,有一个红色的压水泵,虽然已经老旧,且家里的自来水管很好用,但段福海一直都舍不得拆掉。“以前使用的水,都是通过压水泵抽上来的地表水,不干净也不卫生,现在有了自来水,这个压水泵基本上就没用过了。”段福海说。
段福海的老伴今年68岁,43年前,她嫁到北宅村时,全村吃水的状况,依然记忆犹新:“当年吃水得一桶一桶到外面去挑,后来我们在院里安上了压水泵,但是地表水不干净,用水安全一直得不到保证。”
不过,随着北宅新农村循环水务工程的建设,每个村民的家中都安上了水管,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全村600多户村民的用水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
有了干净水源的保障,当地民俗旅游业也飞速发展起来。附近依山傍水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不少游客来这里休闲娱乐。旅游产业的兴旺,也引发了水源保护地水污染的问题,为此,当地专门兴建了小型污水处理系统。
小型污水处理系统虽然深埋地下,却是怀柔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工程建设从山顶到河谷,依次建设了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工程以恢复河流自然形态为前提,有机结合绿化带和河道,建设起了生态防护线,不仅清理河道垃圾,还恢复景观生态,营造出了优美的水环境。
如今,北京现有大中型污水处理厂40座、城镇小型污水处理厂42座、村级污水处理设施794座,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399万立方米;污水管线6641公里;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设施6座,日处理能力1710吨。再生水利用量已占全市用水总量的近1/5,再生水已成为我市 “第二水源”。
■ “通心粉”让废水变纯水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路路东区,还是一片待建的开阔地。一个地方却在露天里也有着20多度的余温。
这是污水处理厂的蓄水池,几个见方的大池子里装满了深灰色的水;它们来自各个家庭的生活废水、各家工厂的生产废水。其中的两个池子中,污水在不安分地涌动着,在水面上冲出了数不清的圆圈。
“这是曝气,污水处理中的一个环节。”北京博大水务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石晔说。
曝气可以让空气与水强烈接触,从而使氧溶解于水中,或者将水中不需要的气体、挥发性物质释放。经过曝气、沉淀等一系列精细化处理之后,污水才会达到排放入河的标准。其中一部分被送入旁边的开发区东区再生水厂。
将处理后的污水进一步加工,使其成为更高质量的再生水,就是这家再生水厂的任务。3名工人在二楼的控制室内,用电脑指挥着玻璃墙外的生产车间。
车间内,左右两个区域分块地竖着一排排的大圆柱。柱子是中空的,每一根柱子里还装着众多的小空心柱,就如同意大利通心粉一样。从污水处理厂运送到这里的水源,就被装在右侧圆柱内的“通心粉”内。石晔说,这些水要经过两次“脱胎换骨”。 这时,已经接近纯水了,这样的水恰是一些工业企业所需要的。
位于东区再生水厂旁边的企业就是国内最大的液晶面板生产线——京东方8.5代线,同时是再生水的使用大户。
“现在,开发区一年大概用水2500万吨。2012年,再生水的使用量大约有1000万吨。”石晔说,在亦庄,自来水需要从北京市区内通过管网引入,这些再生水的使用相当于为北京市节省了1000万吨的新水。
■再生水利用不是终极目标
再生水在北京能否进行大范围的推广?要缓解北京水资源的紧张,这是否成为一个终极的办法?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教授宋国君认为,一个举措能否长远、持续,应该遵循这样一个原则——要符合成本收益。也就是说,再生水厂应当赚钱,使用者又用得起。
记者从一些再生水厂了解到,再生水的定价一开设定为每吨5.1元;2008年刚建成时,一吨工业用自来水的价格是5.6元。这4年,工业用自来水已经升到了6.21元;不过再生水的价格一直没有变。这主要是考虑到企业的吸引力;当然,政府会进行一部分补贴。
“成本收益,指的都是全部的成本、全部的收益。不能把一部分撇开不算。如果抛开了政府的补贴来算成本、收益,就会出现价格扭曲。”宋国君说,再生水的推广和应用,其实有很多的限制因素。首先就是,它只用于工业,而不能直接饮用、洗澡等;作为工业用水,一些高科技企业用水量比较少,能够承担它的成本。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是否还能够持续下去?如果工业水量很大,是否还能低于自来水价格?其次,就是距离的问题。由于再生水需要专用的水网,所以处理之后,也不能输送更大的距离。
“它可以成为一种示范,但是要成为比较理想的、可持续的、长远的政策,一定要考虑全成本、全收益,通过成本收益的比较。”宋国君说,国外也有再生水厂的案例,但是并不太多。
石晔也告诉记者,在国外,节约水资源的形式并不是单一的,从实际情况上,一些并不缺水的地区不必建设再生水厂。而且从经济上,再生水也未必是一个非常经济的选择。它是在水资源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的一种无奈的选择。正如在一样水资源紧张的太空,“微滤”和“反渗透”的工艺,也一样被用在了尿液、汗液的回收上,收集之后要再生、再利用。只是那是一个小型的反渗透系统,效率更高、处理的效果更好。
■ 再生水要“物尽其用”
目前,全市的污水厂也都在升级改造,逐步扩大处理能力。另据了解,未来一到两年时间,全市的污水处理厂,将全部升级为再生水厂。届时,所有的水出厂时,均能实现再利用。不过,再生水尚未做到“物尽其用”,2010年显示的利用率是60%,也就是说,还有4成的再生水没用到,直接排到了河流中。
而再生水利用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铺设再生水管线的难度比较大,尤其是老城区,还受到拆迁的制约;二是运输成本比较高,对那些不在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用户,中水公司都是靠水车送水,燃油费、车辆保险费、保养维修费及人工费都得计算在内,而再生水的价格从2003年起,就再未调整过,至今仍是每立方米1元。
对此,清华大学水处理专业教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分会给水委员会副主任王占生认为,社会管理部门应在再生水利用中承担更多的责任。“铺设管网需要大量资金,而且牵涉到城市建设的很多方面,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因此,只有靠政府投资才能完成这项工程。”
北京的污水处理现状是全国最好的,但污水处理厂的规划,远远跟不上城市的扩张,所以污水处理能力,远远落后于现在产生的污水量。
王占生认为,在人口压力下,保护水环境,不只是污水处理厂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加强管理、加大监督力度、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
王占生说,污水厂向河流排污,超负荷运行也许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是,污水厂向河流偷排未经处理的污水,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偷排往往是在深夜或凌晨进行,查处确实存在困难,但与此同时,媒体的曝光、环保组织的举报、居民的反映,为何难以奏效或效果不明显,有关部门需要反思。”另外,像洗车店、高尔夫球场这类高耗水的行业,政府也应该对其布局进行调整,不应该放任其在河流岸边随意建设。王占生指出,政府也应该呼吁节水减排,提高居民的节水意识,减轻污水处理厂的压力。
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是北京市最大的污水处理厂,也是目前我国第三大污水处理厂。目前,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正在进行升级改造,预计2015年竣工投用后,该水厂的日处理规模将达到100万吨,将占到本市全部再生水处理量的40%以上,超越北京清河再生水厂,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再生水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直接排入通惠河下游,主要潜在用户有工业、第一发电厂、市政杂用和农业灌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