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比职校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与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来说,出现了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本文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 改革 硬件 软件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发展不均衡,学习能力差异大。面对发展迅速的计算机技术,我们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既让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不缺乏发展、拓展的空间,不断增强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了改革,在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从硬件着手
(一)改教材:强调实用、够用。
由于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职业学校的教材普遍存在滞后的现象,部分教材中甚至存在当前已被淘汰的内容,这些教材,如何处理?对于条件允许的学校,可选择一些新版的教材或自编的校本教材。部分学校不可能年年更换教材,在此情况下,教师可以选择性地讲解,突出实用、够用。
(二)改教具:实现网络化教学。
从早期的“黑板 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 大屏幕”,又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积极参加学习实践的目的,达到了人机交互双向互动式的教学目的,大大提高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数量、质量、速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改练习:精选精练,节约时间。
传统的作业模式是三步曲:教师抄题上黑板,学生抄题上作业本,最后学生自己去做。这种方式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也不便于复习。怎么办?采用作业纸。教师课前精选一些习题,把它们打印出来,然后成批复印,以试卷的形式发到学生手中,这样可以节约学生大量的时间,也便于教师批阅,更方便学生作为资料去保存、复习。
二、从软件着手
(一)教师。
1.更新观念:摆正位置,转换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学生围着教师转。但当前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只有教师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专业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合作者、评价者。
2.提高素质:不断加强业务进修。
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不仅决定着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质量,而且决定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计算机专业教师应具备这样的一些素质:熟练掌握不断更新的计算机技术和社会需求、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具备学习、创新、创业与服务的精神与能力。为此,教师加强业务进修至关重要。
(二)学生。
1.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职业学校得到了最好的验证。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多举实例,适时激发兴趣。如讲微机应用时,多举身边的例子,尤其是让学生自己多举例(特别是那些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微机的应用无处不在。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平时注意总结,联系具体教学内容,适时地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效果要比谈心好得多。
2.改变学习习惯:上理论课时记笔记,手脑并用。
中职学生并不比普中学生笨,只是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存在问题。如部分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差,上课不记笔记,而是讲话、玩手机,或做其它事情。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记笔记,而且要不定期的检查,从而促使他们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3.纠正观点:处理好理论课与上机课的关系。
我在与一些学生交流中发现,大部分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对上机都较感兴趣。他们认为:“上理论课时不需要认真听,上机练练就行了。”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在计算机教学中,上好理论课是教学的关键,通过学习,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操作,而上机则是理论课的巩固和延伸。若上课不听,仅靠上机来学习的话,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事倍功半,效果是很差的。
(三)教学方法。
1.改任务:变传统“一刀切”为区别对待。
教师可将任务分为四个级别,即:易、中、难、较难,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级别的任务都算达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学习任务进行学习。当然,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应该注意使任务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还要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定位他们的学习目标,鼓励他们在完成级别低的任务基础上继续研究较高级别的学习任务。
2.改理论教法:变讲授法为谈话法。
传统的讲授法:整堂课教师一个人在表演,所有学生充当观众。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教师和学生都很累,而收效甚微。谈话法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补救,而不会出现一节课下来,教师不清楚学生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改演示教法:变传统的教师演示为学生演示。
对于很多学习任务,从以往上机情况来看,部分优秀的学生在教师讲解前就做好了,可以让这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进行操作示范,以优带多。同时,在平时的操作中,可以让这些优生帮助其他学生解决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全班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助关系。
4.改上机实习法:带着任务上机,有布置有检查。
职业学校有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太高,如果让其上机随便操作,可能会上机操作与本课内容无关的东西。所以对于他们,每一次上机前,教师必须明确具体的任务,让他们带着任务操作,结束后要及时检查。同时,教师在学生练习时,必须不断地巡视,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集体统一讲解、纠正;而对于个别问题,则个别纠正。
三、软件、硬件结合,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一)加大上机实习课时,突出学生技能的培养。
职校不同于普通中学,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能熟练地操作,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操作性要求很强。不管你的理论知识学得多好、多广,只要操作不熟练,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职校毕业生。因此,学校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课时要注意学生的上机实习课时,必须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操作,让他们带着任务苦练技能。
(二)改革教与学的过程与评价机制,增强教与学的有效性、互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做完作业后,就直接把作业交给教师,对于学生作业的评价是由教师一个人完成的,其他学生无法参与。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之间可以互评,教师可以把对每个学生的反馈意见保存在网上,经过一段时间后,把累积的反馈意见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参考。当然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心理学原理,多给学生贴上“成功者”的标签,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我能行”。
(三)开设课外实践活动,营造学习氛围。
仅靠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而且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课堂教学时间又极为有限,怎么办呢?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举办一些兴趣小组,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参加不同的兴趣小组,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也可以定期地以班级为单位,举办各种微机竞赛,对比赛成绩较好的班级和个人分别予以鼓励,促使更多的学生去学习。平时,还可以举办一些知识讲座,围绕学生目前感兴趣的知识展开,比如网上购物、网页制作等。当然,方法很多,但目的都是促使学生利用现代教育媒体,自觉地去学习,形成一种学习的氛围。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关键问题,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谱写计算机教育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冯璧,孙瑞新.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2]16号.
[3]袁金华.课堂教学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2.
[4]冯增俊.教育创新与民族创新精神[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11.
[5]顾志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创新与探索[C].2008.6.1.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 改革 硬件 软件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发展不均衡,学习能力差异大。面对发展迅速的计算机技术,我们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既让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不缺乏发展、拓展的空间,不断增强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了改革,在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从硬件着手
(一)改教材:强调实用、够用。
由于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职业学校的教材普遍存在滞后的现象,部分教材中甚至存在当前已被淘汰的内容,这些教材,如何处理?对于条件允许的学校,可选择一些新版的教材或自编的校本教材。部分学校不可能年年更换教材,在此情况下,教师可以选择性地讲解,突出实用、够用。
(二)改教具:实现网络化教学。
从早期的“黑板 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 大屏幕”,又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积极参加学习实践的目的,达到了人机交互双向互动式的教学目的,大大提高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数量、质量、速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改练习:精选精练,节约时间。
传统的作业模式是三步曲:教师抄题上黑板,学生抄题上作业本,最后学生自己去做。这种方式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也不便于复习。怎么办?采用作业纸。教师课前精选一些习题,把它们打印出来,然后成批复印,以试卷的形式发到学生手中,这样可以节约学生大量的时间,也便于教师批阅,更方便学生作为资料去保存、复习。
二、从软件着手
(一)教师。
1.更新观念:摆正位置,转换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学生围着教师转。但当前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只有教师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专业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合作者、评价者。
2.提高素质:不断加强业务进修。
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不仅决定着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质量,而且决定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计算机专业教师应具备这样的一些素质:熟练掌握不断更新的计算机技术和社会需求、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具备学习、创新、创业与服务的精神与能力。为此,教师加强业务进修至关重要。
(二)学生。
1.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职业学校得到了最好的验证。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多举实例,适时激发兴趣。如讲微机应用时,多举身边的例子,尤其是让学生自己多举例(特别是那些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微机的应用无处不在。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平时注意总结,联系具体教学内容,适时地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效果要比谈心好得多。
2.改变学习习惯:上理论课时记笔记,手脑并用。
中职学生并不比普中学生笨,只是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存在问题。如部分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差,上课不记笔记,而是讲话、玩手机,或做其它事情。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记笔记,而且要不定期的检查,从而促使他们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3.纠正观点:处理好理论课与上机课的关系。
我在与一些学生交流中发现,大部分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对上机都较感兴趣。他们认为:“上理论课时不需要认真听,上机练练就行了。”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在计算机教学中,上好理论课是教学的关键,通过学习,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操作,而上机则是理论课的巩固和延伸。若上课不听,仅靠上机来学习的话,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事倍功半,效果是很差的。
(三)教学方法。
1.改任务:变传统“一刀切”为区别对待。
教师可将任务分为四个级别,即:易、中、难、较难,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级别的任务都算达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学习任务进行学习。当然,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应该注意使任务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还要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定位他们的学习目标,鼓励他们在完成级别低的任务基础上继续研究较高级别的学习任务。
2.改理论教法:变讲授法为谈话法。
传统的讲授法:整堂课教师一个人在表演,所有学生充当观众。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教师和学生都很累,而收效甚微。谈话法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补救,而不会出现一节课下来,教师不清楚学生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改演示教法:变传统的教师演示为学生演示。
对于很多学习任务,从以往上机情况来看,部分优秀的学生在教师讲解前就做好了,可以让这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进行操作示范,以优带多。同时,在平时的操作中,可以让这些优生帮助其他学生解决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全班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助关系。
4.改上机实习法:带着任务上机,有布置有检查。
职业学校有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太高,如果让其上机随便操作,可能会上机操作与本课内容无关的东西。所以对于他们,每一次上机前,教师必须明确具体的任务,让他们带着任务操作,结束后要及时检查。同时,教师在学生练习时,必须不断地巡视,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集体统一讲解、纠正;而对于个别问题,则个别纠正。
三、软件、硬件结合,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一)加大上机实习课时,突出学生技能的培养。
职校不同于普通中学,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能熟练地操作,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操作性要求很强。不管你的理论知识学得多好、多广,只要操作不熟练,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职校毕业生。因此,学校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课时要注意学生的上机实习课时,必须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操作,让他们带着任务苦练技能。
(二)改革教与学的过程与评价机制,增强教与学的有效性、互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做完作业后,就直接把作业交给教师,对于学生作业的评价是由教师一个人完成的,其他学生无法参与。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之间可以互评,教师可以把对每个学生的反馈意见保存在网上,经过一段时间后,把累积的反馈意见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参考。当然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心理学原理,多给学生贴上“成功者”的标签,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我能行”。
(三)开设课外实践活动,营造学习氛围。
仅靠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而且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课堂教学时间又极为有限,怎么办呢?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举办一些兴趣小组,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参加不同的兴趣小组,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也可以定期地以班级为单位,举办各种微机竞赛,对比赛成绩较好的班级和个人分别予以鼓励,促使更多的学生去学习。平时,还可以举办一些知识讲座,围绕学生目前感兴趣的知识展开,比如网上购物、网页制作等。当然,方法很多,但目的都是促使学生利用现代教育媒体,自觉地去学习,形成一种学习的氛围。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关键问题,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谱写计算机教育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冯璧,孙瑞新.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2]16号.
[3]袁金华.课堂教学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2.
[4]冯增俊.教育创新与民族创新精神[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11.
[5]顾志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创新与探索[C].2008.6.1.